张萌萌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南、福建、江西、贵州等地的山区,在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特征,以浙江南部山区和福建两地的畲族传统凤凰装最具代表性。凤凰装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相传为盘瓠妻子三公主成婚时帝后所赐的装束,三公主的女儿出嫁时亦做凤凰装扮,自此畲族女子均以凤凰装束为美[1]。由于该民族久居深山且需要长期劳作,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加上劳作需要使畲族传统服装普遍偏短且坚固耐磨。由于畲族大部分传统技艺都是手口相传,因此畲族传统服饰特征的相关文字描述只能从一些古籍资料、神话传说的描述中去探索。由此可见,畲族传统服饰承载了大量的畲族服饰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服装已经不能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且现代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继续学习传统服饰制作,因此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应以复原和创新设计为主。
畲族传统头饰的相关记载中,《汀州府志》引“旧志”说:“女不笄饰,裹髻以布。”[2]巫宜耀的《三瑶曲》中记载:“家家新样草珠轻,璎珞装来别样情”[3]。《古田县志》记载:“(畲民)女子跣足,围裤头,戴冠子……又以巾覆之,或白石,或蓝石,串络绕缚冠上,或夹垂两鬓”[4]。《福安县志》记载“扆深山中,有异种日畲民……福郡古田、连江、罗源、福宁、宁德、福安,多有是种,不知始自何时,布散山泽间,亦受民田以耕。谓平民日百姓。男女杂作,以远近为伍。性多淳朴,短衫跣足。妇女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5]由此可见,畲族传统凤凰装中的头饰多以头巾和璎珞状的装饰为主。
畲族传统服装有很多种款式,以浙江和福建两地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景宁式、罗源式、福鼎式、福安式。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以上几种类型的畲族传统服装的共性特征是上衣下裳。文献资料中也记载了畲族传统服装上衣下裳的形制特征,乾隆、嘉庆之际李调元描述畲族的笔记中记载:“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6]。在浙南,晚清畲女穿着刚过膝的裙子,衣青色,不用纽扣而系以布条,缚蓝色绑腿。同治《景宁县志》“畲民……女短裙蔽膝,勿裤勿袜”[7]。
畲族传统服装为上下分开的装束,即上衣下裳,少部分地区下装为裤子。(如图1 所示)为中国畲族博物馆收藏的罗源式畲族女装,为上衣下裳的形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知,畲族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下田劳作,因此畲族服装为上下分开的上衣下裳(裤)形制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款式上衣为右衽大襟式结构,领口、大襟、袖口等处装饰五彩斑斓的装饰性花边和“捆只颜”工艺,除了起到加固作用外,还可以当作节日服装进行穿着,与畲族好五色衣服相呼应。下装为裙子(也有搭配裤子的情况),腰间系拦腰,拦腰裙面装饰花边和“捆只颜”,平时劳作时所用的拦腰没有装饰,只有重要节日或者接待客人时穿着。畲族传统服装中还在拦腰外系扎一条传统蓝印花布制成的腰带,腰带两端装饰花边和刺绣,腰头装饰流苏。福鼎式和霞浦式整体形制相似,在拦腰裙面和门襟处的装饰略有不同。综上所述,畲族传统服装的形制特征为上衣下裳,主要包括上衣、拦腰、裙子(裤子)。
图1 罗源式畲族女装(拍摄于中国畲族博物馆)
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款式还有景宁式畲族传统服装,为浙江景宁地区的典型样式,上衣为右衽大襟结构、裤子为缅裆结构。领子、门襟、袖口等处装饰绲边或者花边,除了起到装饰作用之外还可以保证领子、门襟、袖口等比较容易破损的地方更加耐磨,以适应畲族不断迁徙耕种的生活方式,拦腰腰头和裙面采用两种不同颜色的面料进行拼接设计,无其他装饰。腰间系拦腰并以畲族自织的彩带系扎,整体形制与罗源式差别较大。除了镶绲工艺之外,景宁地区的镶拼工艺以浅色面料为主拼于门襟、袖口等部位,与衣身形成鲜明的对比。罗源地区的“捆只颜”工艺,是以红白相间的布条按照一定的宽度相互层叠缝合在一起的手工艺,主要用于上衣门襟、领口、袖口以及拦腰四周的装饰,与绚丽的花边搭配形成夺目的效果。罗源地区的贴布绣图案以云纹为主,与畲族传统刺绣搭配。
衣尚青蓝主要体现在浙南地区的畲族传统服装以青、蓝两色为主,在领口、大襟、袖口、裤脚、裙摆等处装饰层层花边,称为“花边衫”。日常装搭配浅蓝、白、红、黄等各色镶绲装饰,节日礼服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衣裳斑斓主要体现在福建地区的畲族传统服装与浙南地区相比较更加绚丽多彩,特别是罗源式畲族传统服装,服装主色调为黑色,装饰部分主要以各色自织花边与红白相间的“捆只颜”搭配装饰在服装的领口、门襟、袖口、拦腰等处,一组“捆只颜”工艺对应一条花边装饰,产生一定的层次感。“捆只颜”以红、白两色为主,层层叠加产生撞色效果。拦腰裙面三周装饰“捆只颜”和花边,中间部分采用刺绣工艺,服装整体配色绚丽夺目。因此,畲族传统服装以青、蓝两色作为主色调,部分盛装装饰各色花边、“捆只颜”和刺绣工艺以产生绚丽夺目的效果。
畲族传统服装采用棉麻材质,为畲民自织织物。所有织造织物的原材料均由畲民自己种植,从种植、采摘、纺线、织布再到染色都是由畲民自己完成。由于受到传统织布工具的限制,织物幅宽较窄,在裁剪时袖子部分长度不够,因此需要进行拼接,上衣和下装一起裁剪,可以使面料得到最大化的运用。由于畲民经常劳作,采用这种材质做出的服装可以保证畲民在劳作时的舒适度。而且棉、麻材料坚固耐磨,更加适合畲民在田间劳作时穿着。
畲族传统凤凰装的另一大特点还体现在所有的服饰搭配均出自畲民之手,全部都是他们自己手工制作完成。如腰间系扎的彩带,彩带编织工具简单,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编织。通过变化提花用经线的排列位置编织成各类图案和文字符号,织物成品精美。拦腰作为腰部的装饰部件也需要大量的手工艺进行装饰,裙面采用“捆只颜”工艺和花边、刺绣进行装饰,固定拦腰用的腰带两端采用刺绣工艺,搭配自制花边和流苏。制作一套畲族传统服装工作量大、耗时久,成品效果非常精美。由此可见,畲族传统服饰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凝聚了畲族人民的智慧,体现了畲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服饰工艺品已经不能满足追求时尚的人群的需要,当今社会会做畲族传统服饰的畲族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愿意且有兴趣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民族文化意识也越来越弱,畲族传统服饰的市场生存现状岌岌可危。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在市场上流传的畲族传统服饰多数产生了形制杂糅的现象,畲族传统服装为平面十字裁剪结构,目前市场中的畲族服装的形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采用了现代服装的裁剪方式,而且服装中需要手工刺绣的地方全部用机器刺绣替代了,虽然保留了部分图案,但是与传统手工艺制品相差甚远。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畲族传统凤凰装的服饰特征以达到以下几点目的: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分析总结出畲族传统服装的服饰特征,这样可以对畲族传统凤凰装有更加准确的认识,而且对民族服饰设计元素的提取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总结畲族传统服装的服饰特征还可以为畲族传统服装的复原提供参考。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存储这些设计元素丰富服装设计的元素种类以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对畲族传统凤凰装服饰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畲族传统服装裁剪方法简单,主要采用传统的十字裁剪方法,服装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的部分是服装的工艺细节,服装的工艺细节都体现在服装表面的装饰中,如刺绣、花边、“捆只颜”工艺等,这些工艺细节制作耗时较长,制作完成之后服装整体绚丽夺目。通过分析总结出畲族传统服装的制作要点之后还可以对服装廓形、色彩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简化服装制作工艺以满足现代服装市场的需求。从而达到畲族传统凤凰装融入现代市场以及对其进行传承保护的目的。
畲族传统凤凰装作为畲族古老文化的见证,在畲族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装饰图案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畲族传统凤凰装裁剪简单,但制作工艺复杂、精致,是畲族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服饰文化历史的重要“见证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喜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畲族传统凤凰装的市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通过分析畲族传统凤凰装的服饰特征和制作方法并对其进行设计,可以改变畲族传统凤凰装目前的生存现状并达到传承保护畲族传统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