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雪,李 响,郝燕梅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皮肤科 北京 100043)
痤疮是一种皮肤科临床常见的毛囊皮脂腺部位慢性炎症疾病,该疾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胸背部和颜面等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出现丘疹如刺的症状,且胸背部和颜面部可见米粒大小或针尖状的丘疹,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囊肿、结节、脓包、挤出粉渣样物和黑头等皮肤损害表现,随着患者症状的发展其还会出现瘢痕或是色素沉着等问题,因而会对患者的容貌造成严重的影响。以往的西医学对于该疾病治疗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皮脂分泌药和抗雄性激素药等为主,但患者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而中医学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则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1]。本文以我院门诊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8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为观察对象,对针灸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围刺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选取我院门诊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18~42岁,平均(31.2±10.2)岁,病程5个月~18年,平均(8.3±7.3)年。16例肺经风热型,40例胃肠湿热型,24例痰湿瘀滞型。结合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8~40岁,平均(30.3±10.1)岁,病程5个月~17年,平均(8.0±7.1)年,8例肺经风热型,20例胃肠湿热型,12例痰湿瘀滞型,实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9~42岁,平均(32.1±10.2)岁,病程7个月~18年,平均(8.8±7.0)年,8例肺经风热型,20例胃肠湿热型,12例痰湿瘀滞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行针灸辨证取穴方案治疗,选择下关、颊车、大椎、太阳、合谷、四白等穴位,对于痰湿淤滞等症状的患者,配合阴陵泉、足三里及丰隆等穴位;对于湿热蕴结胃肠的患者,配合内庭、脾俞、胃俞等穴位;对于丘疹较多的患者,配合尺泽、曲池、鱼际等穴位。患者针灸治疗前对进针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本研究所用针灸为0.30 mm×40 mm的无菌针。通过斜刺方法针刺脾俞穴和胃俞等穴位,其余穴位实施快速直刺方式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实验组患者行针灸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围刺方案治疗,其中针灸辨证取穴方法同对照组,同时,对痤疮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实施局部针刺治疗,本研究所用面针规格为0.16 mm×7 mm,对于皮损部位皮肤实施排针围刺治疗,结合痤疮病灶的面积确定治疗范围,将病灶部位完全包围,取中心部位进针,留针30 min左右,1次/d,连续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疗效评定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规定,痊愈为治疗后皮肤表面无色素沉着,未见新发皮疹,且皮损现象完全消失,显效为治疗后未见新发皮疹,现有皮损消失超过70%,有效为治疗后未见新发皮疹,现有皮损消失超过30%,无效为治疗后出现新发皮疹,且现有皮损未见改善。(2)不良反应。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脱屑、灼热、干燥、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皮损评分。从皮疹数量和皮疹类型两个角度出发,对患者皮损程度进行评分分析,患者评分越高,则其皮损程度越严重。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皮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皮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皮损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皮损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8.02±1.03 1.42±0.33对照组 40 8.11±1.12 2.85±0.45 t 0.374 16.207 P>0.05 <0.05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皮肤科较为常见的毛囊和皮脂腺部位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发病后面部皮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进而出现自卑感和皮肤不适感等,因而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其正常生活受到不良影响。青春期是人体寻常性痤疮发生率较高的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阶段人体皮脂腺发育速度较快,因而容易产生大量雄激素,使得皮脂腺逐渐增大,皮脂经毛囊口排出至皮肤表面,最终产生痤疮症状[3-4]。中医理论对于寻常性痤疮的诱发原因和影响因素等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证实,该疾病发生原因在于湿热蕴结、过食肥甘厚腻等,且该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脾胃损伤情况[5-6]。同时,寻常性痤疮的发生还会受到血热、外邪、湿聚等因素影响,并与脏腑功能失调等存在一定关联,主要影响位置为人体的皮肤表面,所以,中医学理论提出,针对于寻常性痤疮的治疗需要首先关注疾病的诱发原因,结合痤疮的不同辨证分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7-8]。本文针对寻常性痤疮患者实施了针灸辨证取穴配合局部围刺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辨证分型对腧穴进行适当调整,起到巩固疾病治疗效果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恢复速度。同时,这一治疗方案也能够起到化痰祛湿和健脾胃的作用,其中,局部围刺治疗也能够巩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的治疗效果,患者按照该方案治疗后,其面部痤疮色素沉淀情况也会逐步改善,使其颜色逐渐改善和变淡,整体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本次结果证实,实验组患者按照针灸辩证取穴配合局部围刺方案治疗后,患者的整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则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的皮损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针灸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围刺的治疗方案效果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寻常性痤疮患者行针灸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围刺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