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分析

2021-06-29 02:13:38徐忠能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11期
关键词:营养液营养状况食管癌

周 浩,徐忠能(通讯作者)

(1灌云县人民医院胸外科 江苏 连云港 222200)

(2江苏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胸外科 江苏 淮安 223001)

食管癌会导致吞咽困难,影响患者进食,出现情绪问题,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食管癌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是食管在人体的胸腔与腹腔,具有较为复杂的解剖结构,手术难度大,患者应激反应强烈,术后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1-2]。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正确的营养支持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恢复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阶段,常用的治疗方式为肠内营养治疗与肠外营养治疗两种。长期使用肠外营养治疗会增加感染、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等风险[3-4]。研究发现,食管癌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以取得显著成效,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5]。为评估食管癌患者以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此次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42例患者开展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9年12月将灌云县人民医院和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2例食管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奇偶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1例。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应营养的小组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48~75岁,均值(55.85±6.71)岁。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5~73岁,均值(55.73±6.38)岁。纳入标准:(1)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展开,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2)术前病变部位活检确诊为食管癌;(3)术前未接受营养支持和免疫抑制剂治疗;(4)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障碍患者;(2)免疫性疾病者;(3)手术不耐受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肠外营养,采用中心静脉注入,营养液配置方法:总入液量为50 mL/(kg·d),糖脂比例为1:1,非蛋白质热量为104.65 cal/(kg·d)。

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术前12 h为患者服用500 mL营养液,术中为患者放置胃管与营养管,将肠内营养管放置在空肠上端,将胃管送至胃窦部。于患者术后6 h后予以生理盐水30 mL每小时,共200 mL肠内营养管鼻饲,术后第一天为患者输入肠内营养制剂,输入速度为每小时40 mL,累计输入500 mL,术后第二天累计输入1 000 mL营养剂,术后第3 d增加输入量,调整速度为每小时100 mL,总输入量为1 500 mL。术后第四天至第六天,患者排气后可以将胃管拔出,术后第7 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服用半流质食物。

1.3 观察指标

(1)营养指标,包括ALB(白蛋白)、PA(前白蛋白)、TRF(转铁蛋白)、TP(总白蛋白)。(2)生活质量,以SF-36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估,包括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和躯体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营养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LB、PA、TRF、T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s)

PA/(mg·L-1)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21 42.63±5.5159.89±6.5190.46±3.25135.63±4.44对照组 21 42.18±5.7255.15±5.2890.63±3.33122.15±4.58 t组别 n ALB/(g·L-1)0.2596 2.5914 0.1674 9.6840 P 0.7965 0.0133 0.8679 0.0000 TP/(g·L-1)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21 1.13±0.52 1.98±0.38 52.65±4.4659.88±5.61对照组 21 1.15±0.44 1.55±0.45 52.48±4.7855.14±5.28 t组别 n TRF/(g·L-1)0.1345 3.3456 0.1191 2.8195 P 0.8936 0.0018 0.9057 0.0074

2.2 两组SF-36评分比较

两组在干预前的生活质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SF-36评分比较(±s,分)

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21 65.59±5.8584.46±8.4560.58±5.8586.58±9.24对照组 21 65.39±5.6679.53±5.6660.23±5.2878.48±5.87 t组别 n 生理机能0.1125 2.2213 0.2035 3.3908 P 0.9109 0.0321 0.8398 0.0016躯体疼痛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21 60.23±2.5675.51±6.5750.48±5.6640.52±5.25对照组 21 60.14±2.5869.14±5.2850.71±5.2546.86±3.25 t组别 n 精神健康0.1134 3.4632 0.1365 4.7053 P 0.9102 0.0013 0.8921 0.0000

3.讨论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疾病在我国的病死率仅次于胃癌,已成为当今社会重大疾病[6]。食管癌患者术前多因为食管梗阻等出现营养不良,出现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营养支持是癌症患者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可以调节免疫情况,降低机体术后炎症,并且促进伤口的愈合。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是长期使用会导致肠黏膜受损、肠道消化酶功能降低等不良反应,会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7-8]。重症医学理念认为,为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需要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剂量,降低腹部并发症与感染。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吸收途径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可以激活肠内神经内分泌,可以保护肠道屏障,恢复机体免疫力,预防肠黏膜损伤。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营养物质可以刺激消化道的蠕动,对于缩短排气和排便时间具有积极作用,能相助改善患者的静脉输液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负担。可以减少术后肠外营养液的输入,降低患者心肺疾病的患病率,尤其是针对老年患者,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耐受情况。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可以促进胃肠道分泌,降低机体代谢的应激状态,有利于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据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食管癌患者的ALB、PA、TRF、TP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食管癌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的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术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联合治疗食管癌,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具有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营养液营养状况食管癌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载人航天(2021年5期)2021-11-20 06:04:44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7年20期)2017-04-26 06:57:40
不同营养液对火力楠移植的影响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9
357例恶性肿瘤患儿营养状况调查
山东医药(2015年16期)2016-01-12 00:40:10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