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角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又称基于任务的教学,它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情境创设为关键,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重点放在“做”上,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合理创设情境,高效组织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别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是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从教学情境创设、任务设计、教学评价以及教师个人行为四个层面,对任务教学方法提出具体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任务驱动教学 应用策略
一、设计任务,激发任务驱动力
(一)要保持驱动力,任务应具有挑战性
为了保证任务的持续驱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掌握尺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当让学生处于“不够吃”和“吃不够”的学习状态中,使布置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究性,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让所学知识长时间的储存在记忆中。
(二)内容详略适宜,任务可分解
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差异性,要让设计的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任务、过渡任务、拔高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任务分层设计也是分层教学的一种体现方式。
(三)类型丰富饱满,任务应有可操作性
调查表明,学生更加喜欢实际体验性任务以及师生合作探究型任务。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尽力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可操作性的任务,课堂上给予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扎实,记忆才深刻。但是教师不能仅为了单纯的设计丰富的任务,而忽视任务的本质,同样,要使任务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要使任务有疑,激发探究欲望;要使任务有料,能够开阔知识视野。
二、任务评价,保持持续驱动力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为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同时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课后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差异化的进行。教师评价的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后续的学习进度。
(一)师生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1]。在调查中发现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方式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受访教师也表示当学生完成任务后他们会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也有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以及小组互评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全面细致,评价内容综合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过程化学习,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的内容也要全面综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淡化单一的答案对错评价。评价时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动手操作的能力、小组合作的探究能力、任务分工是否合理、发现问题是否有效沟通等方面,针对具体情况再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恰当的评价,评价要及时,当学生表现优异或者出现问题时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反馈,抓准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赞扬,评价语言艺术化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多采用积极鼓励的正面评价,保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并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时刻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愿意去学习,乐于去学习。调查也显示学生认为教师的鼓励性以及赞扬性评价语会再次激发学习的动力。
三、教师教学,辅助提升驱动力
(一)灵活运用,避免环节形式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任务是主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真正用任务去驱动学生,而不是教师本身借助任务去实现某一个预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前的引导过多,导致學生对计算公式了如指掌,那么布置任务的意义就只是为了验证测量以及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为完成教师的指定任务而活动,而不是通过任务活动获得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教材知识与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通过全面分析教学内容之后再考虑是否适用于该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地去应用。严格地从理论上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分为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创设、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效果评价。
(二)目标引导,教学避免盲目化
教师在上课之初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知识最终是为了什么,课后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检验,明白学习知识的价值所在。把知识是从生活中来最后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一脉络有目的地连接起来,学生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后,就有了知情权,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好、学精、学透。无论教学前还是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及时有目的地引导,课前引导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中是逐步引领学生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动力,而不是直截了当告诉学生如何做。
总之,任务驱动最重要的是要设计合适的任务。好的任务,可以使教师指引着学生学习,既可以指明方向,又不过多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干涉。教师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是一种有趣、适宜、有用的教学任务,这样就可以推动学生学习,翘起整个课堂。任务的设计是该教学法是否奏效的关键之处。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
[2]张春丽.情境建构:学生数学能力的自我生长[J].江西教育,202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