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文
摘要:中职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无论是学习还是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压力,传统的说理教育,往往令他们产生更强的逆反情绪。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运用共情理论让中职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班主任与其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引导中职生共同探究他们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领他们主动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中职生自我成长。因此,共情管理在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生 班级管理 共情
中职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无论是学习还是心理上都面临很大的压力,传统的说理教育,往往令他们产生更强的逆反情绪。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运用共情理论让中职生觉得被理解、被尊重,与其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引导中职生共同探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领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从而促进中职生自我成长。因此,共情管理在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有效运用共情理论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解共情理论的内涵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与人交流时,可以走出自己的思维定式,感受对方的真实想法,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从而对他人的感情做出合理的回应,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容易引导他人疏导自身不良情绪,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领会共情理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在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运用共情,真诚的、平等的与中职生沟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他们的想法感受,接纳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对他们做出合理的情感回应,产生感情共鸣,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班主任的策略建议,进而因势利导引领他们自主成长。
(一)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职生不但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很难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而且学习意识差,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自律性不强,造成他们很少得到家长与老师的表扬,因此这部分学生常常通过扰乱课堂秩序吸引老师关注。班主任如果采取点名批评的方式,命令强制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秩序,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导致逆反情绪产生、对抗行为加强,师生冲突加剧,使得教育管理的难度加大。因此中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领者、指导者,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权威式的教育方式,以共情的态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教诲、劝说。班主任以同理、一致、真诚、关爱、支持的态度,让学生觉得被了解、重视、关心,会让学生从心底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从而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完善他们的人格,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中职生自律性不强,规则意识淡薄,初中之前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因此中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难度大。而班主任如果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运用共情,关心关爱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及自我探索,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建立和谐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1.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与创造力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共情的运用,不仅仅是班主任以自身的共情能力管理班级,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家长、教师、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班级遇到问题时,大家群策群力,有劲一处使,因此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创造力。
2.有利于班级班风学风的形成
共情可以帮助班集体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共情,是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是可以被认同的,而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更符合中职生心理特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引导中职生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有助于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形成。
3.有利于班级人际关系的融合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合力运用共情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成长,更有利于整个班集体的发展,当大家都学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解决问题时,人与人的交往会更融洽,从而形成了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
在中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尊重中职生的人格,尊重中职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存在与价值,适时地引导,这种共情能力的运用,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三、在班級管理中形成共情意识
(一)合理运用班主任的共情能力
1.班主任与学生形成共情意识
在中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的说服教育往往并不能起到作用,一部分原因是班主任在沟通的过程中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没有与学生形成共情情感,解决问题时以规章制度为依据,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另一部原因则是中职生的情绪长期被老师忽视,从而使得他们也没能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的情绪情感。因此,班主任首先利用共情理论,关注理解学生的情绪体验,当学生行为表现出现好转时及时给与情感关注与表扬,当学生遇到委屈与不开心的问题时耐心倾听,及时引导学生疏导不良情绪,并给出合理的策略建议;其次班主任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共情能力,学会关注理解老师、家长和同伴的情绪,当与老师、家长、同伴发生意见不一致时,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学会与他们一起面对矛盾,从而寻找到双方都容易接受的解决方案。因此,班级管理中,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形成共情意识,师生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减少学生的对抗情绪,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管理效果显著。
2.任课教师与学生形成共情意识
中职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差,进入中职之前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甚少得到老师的关注,没有体验过学习成功的积极情绪,造成他们对学习越来学没有兴趣,甚至自暴自弃,而班主任可以协助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共情能力,理解接纳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符合中职生发展特点的课程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掘中职生的闪光点,站在中职生的角度理解他们学习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给予鼓励与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任课教师与学生形成共情意识,为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奠定基础。
3.家长与学生形成共情意识
中职生因为长期学习成绩较差,而社会普遍以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表现,家长很少听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赞赏与表扬,因此,中职生家长不愿意主动说起自己的孩子,一直认为他们不如别人的孩子优秀,不如他们的兄弟姐妹优秀,从而造成中职生的自卑心理,更不愿与家长主动沟通交流。如果班主任协助家长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家长不以成绩衡量中职生的表现,引导家长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尊重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发现他们除了成绩之外的优点,家长与学生形成共情意识,从而缓解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更有利于中职生的教育管理。
(二)积极发挥学生的共情能力
在中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共情能力,当学生用共情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能够学会体谅别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更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比如当老师批评学生时,可以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是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教育自己遵守课堂纪律,不是故意针对自己,从而减少或避免对老师的对抗情绪。
四、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共情能力缺一不可,因此,不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习得共情能力。而共情的关键是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对方的情感,并学会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共情。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理解、表达共情能力。同时,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与指导,培养他们体谅和关心任课教师、同伴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步脱离自我中心。
家长也要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尊敬教师、团结同学.教育孩子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体谅教师的困难,关心同伴的情绪,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多和教师交流讨论,多向班级其他同学请教,从而更有效的规范自己的学习习惯,改正自身不足。对教师、同学有意见需及时提出,共同寻找解決的策略,形成共情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与生生关系。
(二)在与家长、老师以及同学的交往中习得共情能力
学生在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对他们共情的过程中,他们感到了自己被理解与尊重,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产生信任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美好的感受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在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也会用共情的心态去对待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甚至是同学,从而习得共情能力。
最后,经过共情能力的培养,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共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学生进步促进了老师课堂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反过来,老师课堂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因此,在中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共情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利用各方力量共同管理班级,提高班级集聚力与创造力,创造轻松愉悦、团结互助、比学赶帮的气氛,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进而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谢炳伟.共情,班级管理的制胜法宝.《读与写·下旬刊》.2017(08)
[2]张丽娜.浅谈“同理心”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教学随笔》.2010(03)
[3] 曾莹莹,谢秀钿.共情使班级共进——建设初中和谐班级人际关系探究.《学术研究》.2014(06)
[4]佘静昕.共情理论在班级工作中的运用和成效.《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06)
[5]赵宝林.运用共情法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研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