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SPR传感技术的教学与实践探究

2021-06-29 22:48苏于东魏勇冉泽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49期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改革

苏于东 魏勇 冉泽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依托创新实验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GQN2208)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相关课程教学,了解前沿的传感技术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扩展学生专业知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科研,认知前沿的传感技术,文章将以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为例,着重阐明上述问题。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改革;光纤SPR传感技术

1引言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作为大学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上,而其原理大多生硬难懂,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自主研发能力的要求较高。如何锻炼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中探索的重点[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学传感技术,具有免标记、实时检测、非接触无损伤测量等优点[2]。广泛应用在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结构体健康监测等领域。因此,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知了解光纤SPR传感技术原理和相关实验实践知识,对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提高其学习理论课程的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光纤SPR传感技术出发,介绍光纤SPR传感器的相关原理以及具体的实验制作过程。将前沿科研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3]。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学习“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将来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4]。

2理论知识教学

2.1光的全反射原理

在波动光学的理论中,当光线以入射角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即时,入射光在折射率不同的介质的交界面处存在折射和反射现象,如图1所示。

可看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折射角。当时,折射光线消失,光线全部反射,这时被定义为全反射临界角。

光在光纤中就是以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方式,在光纤纤芯和包层的交界面,不断发生全反射向前传输的。

2.2光纤SPR原理

光在光纤中传播遵循全反射原理,当光发生全反射时,会在纤芯与包层的交界面产生呈指数衰减的倏逝波,倘若在包层表面镀制有纳米级金属膜,如金膜或者银膜,则倏逝波会激发金属膜表面的自由电子,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当倏逝波波矢与表面等离子体波矢相等时,两者将发生能量耦合,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即SPR吸收。如此会导致某一波长处的反射光强急剧下降,在光谱曲线上表现为在改波长处的塌陷,这就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

通过介绍光纤SPR原理,将传感器的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学生能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

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实践技能。通过理论和实验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3.1光纤SPR传感器测试

如图2所示,光纤SPR传感器测试系统包含超连续谱光源、光纤、SPR传感区、光谱仪和计算机。超连续谱光源注入纤芯直径为125um的光纤中,剥除1-2cm光纤的包层,露出纤芯,在纤芯处镀制50-60nm金膜,形成SPR传感区;光纤另一端接入光谱仪和计算机,分析光谱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SPR传感器相关性能参数。

3.2具体实验操作

取1m长的塑包光纤(塑料包层光纤,其纤芯为高纯度石英玻璃制成,其包层为折射率比石英稍低的如硅胶等塑料制成),在塑包光纤中间处,用刀片剥掉1-2cm的涂敷层和包层,露出纤芯,然后在小型离子溅射仪内镀制50nm厚金膜,按图2所示搭建实验测试系统。用事先配好的不同折射率的甘油溶液(蒸馏水和甘油的混合溶液,两溶液比例不同,所得折射率不同)进行折射率测试,表现为在计算机上的光谱在某一波长处塌陷。保存好各项测试数据,并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后所得图像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看出,不同折射率溶液在不同的波长处有着不同的反射光强衰减,可看出随着折射率的升高,衰减方向往长波长方向移动,这就是光纤SPR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剥光纤,在显微镜下观察光纤的直径,并参与光纤的镀膜过程和测试不同折射率溶液过程,观察SPR现象,深刻理解SPR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科研,参与科研,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扩宽了科研见识,又推动了实验和理论教学的同步发展。

4结束语

光纤SPR传感技术的教学与实践探究,意在通过理论阐述和实验操作结合教学,使学生掌握时代技术脉搏,了解现代传感技术,开阔眼界和知识面;使学生受到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另外,在教学上引入科研,让科研进课堂、进教材,增强了学生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赵丽芬,张学超,陈文娟.“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OL].无线互联科技,2017,(15):84-85(2017-09-04).

[2]彭伟,刘云,张扬,荆振国,陈诗蒙.微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传感器的研究[J].应用科学学报,2017,35(04):434-459.

[3]郑永刚.前沿科研进入近代物理實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2017,37(05):32-33.

[4]杨睿.《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04):571-574.

猜你喜欢
传感器教学改革
制作二氧化碳传感器
DEP推出量产内燃机传感器可提升效率减少排放
跟踪导练(三)2
工业互联网引发传感器产业革命
光纤与光纤传感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