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程标准 努力提升教研实效

2021-06-29 21:29袁明月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研课程

袁明月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依据。2022年将出台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次修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课改引路,教研先行。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教研活动使得广大教师由“独舞”变成“共舞”,并提炼出具有高度与深度的集体智慧、团队经验,让教师走得更稳更远,进而推动课程改革有效落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研

当前,“双减”政策、民办教育缩减政策、体育中考政策等接连发布,相关政策对于学生学习、应试的影响重大,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此次课标修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意义重大。这次修订,充分肯定了十年课改的方向和成效,积极回应了广大教师对改革实验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期盼,面向未来,适时补充了新的内容和要求。这些都将为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一、新课程标准面临的五大变化

完善了培养目标。育人宗旨为培养有理想、有目标、有担当的时代新人。2022年,对于国家来讲是个关键年,第一个百年计划顺利完成,第二个百年计划启幕拉开,二十大、冬奥会等都彰显了祖国正在高速蓬勃发展。2022年航天领域也将迎来重要变革,实现质的飞跃。对于祖国的未来,需要他们具备哪些基本素养,正是此次课改关注的重点。“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言犹在耳。让孩子们更具家国观念,更有使命担当,更有奋斗精神,都是培养的重点。

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五育”并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劳动课程与信息科技独立出来,科学课程更受重视,并进一步完善艺体课程,以音美为主线,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强化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此项举措在近年来各类政策中有所体现,2021年10月,印办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体育中考要逐渐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围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主题”活动,需占到总课时的百分之十,弱化学科分界,进一步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再以单一理论为主,更重视“项目制”融合教学,学习不仅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应试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用于生活才是根本目的。

强化了学业质量指导。各学科要结合课程内容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设置教学提示,增加教学评价体系及案例示意。强化教师技能,更有体系的搭建教师队伍,强化“如何教”。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搭建一个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对于提升课堂质量将会有根本性的帮助。

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结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征,更好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的学科和学习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改引路教研先行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新课改后如何落地课改内容,达到课改目标,教研是关键。

“主题”的理解认知和实践迁移是教师有效参与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活动中对于教研主题的认识和解释的能力,将活动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活动本身以及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将活动的成果应用迁移到其他问题场景的能力等,是判断教师是否有效参与教研活动的重要标志。

“工具”是引导教师有目的地参与活动全过程的重要支架。现在的教学重视“工具”的辅助,教研同样也需要“工具”的引导。目前,很多教研活动都会为活动参与者提供系列的活动工具表:活动告示单呈现活动的时间、地点、学科、教研主题、参与对象等基本信息,同时也对选题动因、活动过程安排、活动效果预估、活动资源(材料)等进行了具体描述,将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整体概貌阐述清楚;活动观察单和活动反馈单采用“量化+质性”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求填写人给每一个要素模块进行程度评分,还需结合现场活动观察的记录进行“举例说明”。这样的教研活动是精心准备的,这样的参与者是深度参与的。

“研讨”是推动教师进行思维碰撞与經验分享的关键环节。有的教研活动规模很大,环节也很紧凑,但现场的交流却不够,老师们仅仅是倾听者、观摩者。专题研讨应当成为主题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组织者应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为全体人员提供交流、对话的机会,引导参与者全身心投入,认真思考,积极贡献智慧,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充分研讨。

“证据”是凝练团队智慧促进经验提炼的有效载体。教研的要务在于集聚教师共同研究来解决教学问题。过去教研活动对问题的探讨更多来自于老师的经验,这种经验性思维有其价值,但难以可视化,有时难以复制,加之个体经验有差异,使得研究的边界不清晰,研究的视角不集中,因此教研活动要提倡和组织基于“证据”的研讨,强调依托教研工具将经验的“碎片”集聚为观察的视角,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引导教师从基于经验的分析转向基于证据的判断。

“反思”是教师提升获得感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教师参与活动的“感受度”是衡量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教研活动的情感参与主要指向两个维度,一是参与活动的情绪状态,二是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交互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参与活动获得的专业知识进行比对,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使得新课程标准有效落地。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研课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