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创意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

2021-06-28 18:39顾振宇戴永辉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课程思政

顾振宇 戴永辉

摘要:在数字媒体融合创新的时代,数字媒体基础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社会对媒体集成和互动的需求。以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为契机,从《数字媒体创意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出发,明确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德育内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革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通过主动对接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提升了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多项设计大赛中取得佳绩。

关键词:数字媒体;课程思政;多媒体素养;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0-0114-03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media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igital media basic teaching conten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media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digital media creative design",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oral connotation of the course are clarifi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design are optimiz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are reformed. Through active docking innov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college students have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integrating digital media creative design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a number of design competition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multimedia literacy;  interaction design

1 引言

當今数字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多媒体素养,包括技术素养、视觉素养和创意建构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学者Alfonso[1]指出多媒体素养是一套能力集合,即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建立各种媒体的内部联系,在充分理解多媒体表达的基础上,完成信息整合并添加交互。多媒体素养有利于个性发展,是当今社会互动的有机组成,已成为个体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各高校定位不同,但多媒体相关课程通常都列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或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目录,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类课程较多偏向于基础的图像处理、动画和音视频制作、简单集成等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社会对数字媒体集成创意和互动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开设了《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公共选修课程(以下简称课程),该课程瞄准创意设计,定位全过程实验,其宗旨是为大学生提供视觉素养和技术素养相融合来建构意义的创新教育,实现数字媒体的集成开发和交互式创意设计。由于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在高校中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2][3],有必要从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德育内涵、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对接创新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原创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1 课程教学理念

数字媒体(图文声像及其交互)不仅变革着二十一世纪人类读写能力的内涵,也为社会互动、体验经济所必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产品当中,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4]。课程将技术素养(数字媒体技术)与视觉素养(视听感知、解析和表达)相结合,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作品原创设计为导向,开展全过程实验教学,学有所成;瞄准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建设需求,同时服务于各级计算机创新设计大赛。课程教学应努力避免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意义建构和意义表达。

2.2 课程目标和德育内涵

课程的宗旨是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三大要素:素养、能力、创新。素养是基础,主要培养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和技术素养。能力是关键,指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的能力。创新是目的,以作品的创意设计为导向,使大学生的创新诉求转化为创新成果。素养、能力、创新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播文明的积极作用,又要努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这与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宗旨不谋而合。课程的德育内涵可概括为:树立自信,凝聚气质,培育精神。

树立自信:通过多媒体素养培育(视觉素养与技术素养相融合)挖掘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基因,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凝聚气质:通过能力培养(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构建开拓创新、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培育精神:通过创新实践(开发数字媒体作品)培育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

2.3  课程教学设计

数字媒体涉及面广,知识体系繁杂,但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课时受限是必然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显得尤为重要。从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让学生既能学到数字媒体技术,又接受正能量的洗礼。教学内容的主干包括三个部分:

1)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基础:以自主开发的教学案例《精简——从高校数字博物馆项目看海润公司的设计之道》为先导,介绍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步骤。

2)平面设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手工艺品、建筑、服饰)、大国工程、生态保护等为创作主题,以Photoshop为主要创作工具,由浅入深,学习平面设计案例。

3)交互设计:注重数字作品用户体验的同时,学习交互设计案例。我们选用Adobe Director、iH5云平臺、微信小程序等作为交互设计环境。

2.4 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原有的教学方法包括:在多媒体机房展开全过程实验教学;教师对案例应用背景与技术原理进行讲解;学生进行案例实操与制作;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上述教学方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缺乏有效互动,学习强度大;二是创意变成实操,消化不易,创新更难。

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1)鼓励学生在理解课堂案例的基础上,更换作品主题和内容元素。例如,我们讲过《名著配对》(名著与其作者的匹配小游戏)的交互设计案例后,要求学生另选主题完成作品,但内容必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从提交的作品来看,学生自主选题意愿强烈,内容精彩纷呈,唐诗、文物、中华明楼、汉服等等都成了选题。虽然交互技术是老师在课堂讲过的知识,但作品中的素材元素都是学生在确定创作主题、建构创作框架后主动搜集和加工制作的,学生的创作热情被点燃,并乐此不疲。

2)鼓励学生创建学习小组,鼓励协同和头脑风暴。在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创建讨论板,同时在移动端创建授课班级的微信群以及学习小组的微信群。每个学习小组的规模一般2-5人为宜(受到班级人数、兴趣度、融洽度等因素影响),每个人可以加入多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参与讨论。讨论互动的表现(讨论频度、讨论的广度/深度、内容的创新性)可作为衡量平时成绩的一项参考指标。

3)按照翻转课堂理念,要求学生提前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相关内容,带着问题和思考到线下课堂,与教师充分互动。鼓励学生在初步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实践案例的原型设计,以便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2.5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和期末成绩(占50%)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实验报告(占20%)。期末成绩包括:期末作品(占40%)、报告(占10%)。

原有考核方式中对平时作业、案例制作、实验报告的完成度有量化指标。一般情况下,规定学期内学生提交平面设计作业15个以上,交互作业6个以上。期末以小组形式提交数字媒体交互作品及设计报告。所有作业、实验报告以及期末作品都是教师单一评价。

上述考核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学生对待平时作业的态度是数量重于质量,模仿多于创意,被动多于主动;实验报告也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充分,期末数字媒体交互作品的主题和结构经常出现雷同,也存在部分学生利用小组提交作品机会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现象。

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变革:

1)实验报告以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有四个指标:实验完整度、实验准确度、实验创新性、报告格式规范。凡是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内容,缺少创新点的实验报告,原则上评分不超过90分。结合自我评价后,学生作业质量普遍提高,不少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额外创作作品,学习的主动性变强了。至于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权重分配,我们初步采用的方案是各50%,今后可以根据实施情况再做调整。

2)将学生参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小组讨论、微信群讨论或其他互动交流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加分项,学生在期末需要提交讨论截图等材料作为加分依据。

3)期末以小组形式提交数字媒体交互作品和创意设计报告,小组成员2-3人,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分工协作,完成作品开发的各环节,包括:需求分析、结构设计、素材创作与加工、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测试与发布等。期末增加作品答辩环节,由教学团队主持,主要利用最后一次课和若干次教师坐班时段进行,根据班级学生人数,灵活调整每组答辩时间。答辩环节中,组员都必须参与,展示作品并接受老师提问,答辩成绩计入期末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学生都要独立撰写期末作品的设计报告,重点介绍自己参与期末小组作品的贡献和详细工作内容,作为教师评定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

改革措施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的意愿。小组提交的期末作品中,成员分工明确,工作量有迹可循,保证了期末评分的客观公正。

3 实践成果

课堂既是知识传播的殿堂,又是创新孵化的基地。我们积极引导、鼓励、指导大学生参与各类计算机实践竞赛和创新项目,收获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践成果。近年部分优秀获奖成果见表1。

4 结语

我们以数字媒体创意设计课程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传播先进文化为宗旨,以原创设计为抓手,主动对接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在丰富课程内涵的同时也拓展了课程的外延。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是课程新一轮发展的契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贯穿于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产品当中,才能更多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在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会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Alfonso Gutiérrez Martín,Armin Hottmann. Multimedia Literacy and Classroom Practice[M]. Berlin:Mondial Verlag, 2002. p.75.

[2] 蒲玲,黄东,李朝荣.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究——以《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为例[J].大众科技,2020,22(1):87-89.

[3] 李岩,侯菡萏,霍云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作用研究[J].中国商论,2020(19):180-182.

[4] 柏路,包崇庆.运用全媒体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9):128-133.

[5] 于娟,范欣怡,顾振宇.浅谈中华传统酒文化传播媒介的创新——基于多媒体交互技术的设计应用[J].度假旅游,2019(1):125-126.

[6] 夏颖,赵爽,顾振宇.传统文化旅游体验的创新模式——以潍坊风筝博物馆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20):149-150.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