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为此,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地构建产学结合的教育机制、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双师资质的教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企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0-0145-02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創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显然,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然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为此,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要深入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科自身特点,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牢固形成以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根本方向的培养模式。
1 构建产学结合的教育机制
一方面,推动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融合。高职院校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必须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根本立足点,结合技能教育规律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兰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和中汇软件、北科维拓、天奕软件等高科技企业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全新的教育平台,把企业正在进行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这些项目的技术攻关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理论、经受实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与动手能力,实现理论学识和专业素养的双重提升。在这种机制下,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接地气、鲜活生动的实践阵地,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和教育质量的稳定,企业也可以在工学一体的教学活动中按需选才、按需培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另一方面,凝聚校企合力开设精品课程。高职院校要将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统一起来,依据双方的共同需要而开设有关的计算机课程,保证这些课程的内容设计能够体现企业的关注,并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优化调整。校企合作开发的计算机课程具有务实性的内容和前瞻性的视域,能够实现教学活动和市场需要的紧密契合,保证学生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的稳步提高,培养出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具有创造思维和扎实技术功底的专门人才[2]。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树立工学一体的办学思维,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同编写Java方向、编程开发等基干课程的校本教材,同企业协力打造精品课程、一流课程。
2 形成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
第一,确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驱动式的教学流程。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契合企业需求,按照技术能力的提升规律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构建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处于这一体系中的每个课程模块,不但要统筹考虑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相辅相成,还要科学规划具体内容之间的承继、兼容和衔接问题,形成适合教育发展趋势、当前社会需要、合作企业需求的完整课程体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培养目标来“驱动”学生,将具体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任务,要求学生围绕这些任务学习课程内容、完成产品设计,推动他们自觉将书本知识融入动手实践之中。
第二,打造多维度的实训平台。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学生特点与情感偏好,探索适合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新模式。一是学校要在顶层设计层面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成立由校长牵头的计算机实践领导小组,把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优秀教师、杰出校友与合作企业的管理干部、技术人才聚集起来,面向在校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学生举办届次化的报告会和经常性的座谈会,向学生说明技术前沿动态,展示产品研发情况,帮助教师和学生拓展思路、增进新知,听取企业意见和需求而做到纲举目张地教与有的放矢地学,并借助企业的技术力量提升教学活动的层次与质量。二是学校要经常举办计算机实践技能大赛,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一些能力出众的毕业生担任评委或点评嘉宾,既体现学校对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又通过这些评委和嘉宾的点评而增加竞赛活动的情趣,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实践重要性的认知。三是学校要根据校企两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同当地高科技企业积极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强化和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将合作企业发展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阵地,为提高学生实践思维和动手能力而做好扎实准备。
第三,推广任务引领的训练方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设计都不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便是应用性极强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也是充斥着填鸭式的教与被动式的学。高职院校要以任务导向的方式,推动学生由被动受学转变为主动乐学,从单打独斗的单独学习转变为参加小组的集体提升,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师对于每个小组都要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但绝不事无巨细的大包大揽,而是从宏观上督查学生的学习进度,至于学习方案的设计、难点重点的突破都由学生自行思考、协商解决、独立完成。一般而言,学生在领取学习任务后,就需要自主推选小组组长,由组长带领全组成员讨论学习任务、确定解决思路,并根据个体特长而进行分工合作、协力完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完成结果进行点评和指正,促使他们反复训练、优化修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任务型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他们胜任日后的技术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3 培养双师资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高职院校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教师而言,必须具有双师资质——兼备丰富的理论学识与扎实的实践功底、厚实的理论根基和充沛的教学经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直接提升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效,高职院校要依据国家和学校的人事制度、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围绕开放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出台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办法[3]。学校要通过一些职称评定、津贴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性政策,保证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之间能够双向流动,特别是促使专业带头人愿意并能够“走出去”,前往高科技企业挂职历练,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生产研发工作,增添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实际经验,从而科学合理地编制和修订专业教学方案与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学校还要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建立教师实训基地,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为专业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并聘请合作企业的一线技术人才走上讲台,参与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企业文化和前沿技术信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就业意识教育。
4 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应试思维下,学校往往以分数作为人才评价标准,但这种模式并不合理,在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领域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的高分很可能造成职业生涯中的低能情况。高职院校要从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为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建构多元长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涵养、思维深度、创新能力、专业特长、发展潜能等各种要素。首先,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要同企业密切合作,实现由教育部门主导的单一评价主体向政府、企业、毕业生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转变,着重考察学校的办学资质和基础条件,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评价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品行涵养,观察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表现与发展情况[4]。這种评价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业全过程,针对学生每一时段的学习情况都要进行专门评价,综合考察他们的学习态度、成绩、方法、能力,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检验他们是否达到了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要保证评价机制长效化。高职院校不能以某一具体时段的评价结果作为评判人才的衡量标准,而要从发展的视域评价人才,观察学生长时段的学习生活情况,跟踪调查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和成长状况,依托这样的大数据来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要保证评价标准动态化。世异则事异,人们生活的具体环境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学校不能以亘古不变的评判标准审视学生,而要依据具体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调整评价标准,突出标准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实现对人才评价的动态化把握,保证评价结论的合理准确,并据此调整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5 结束语
在科技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今时代,高职院校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越发受到社会重视。高职院校要积极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教育机制、教学方式、教师队伍、评价机制等四个向度改革创新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结合的教育机制、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形成双师资质的教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切实提升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
[2] 郭万春,郭长春,刘洪岩.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1):21-25.
[3] 李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2018(20):39-40.
[4] 赵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1-14.
【通联编辑: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