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学生积极生活方式培养的研究

2021-06-28 12:09任威段红霞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孤儿习惯

任威 段红霞

摘  要:孤儿学生从小缺失家庭教育,没有父母的关爱。孤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进入到新的环境适应力能力较弱。部分孩子的性格较为敏感,胆小,不愿意与人沟通。个别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差,面对消极情绪不能及时的转化成积极情绪。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引导孤儿学生良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为孤儿学生终身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孤儿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首先教育管理者在了解孤儿学生上用心用情,其次与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孤儿学生,再次采用系统的个性化课程培养孤儿学生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孤儿;积极生活方式;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3-0003-02

【Abstract】Orphaned children are left without their parentslove and child discipline. Orphan students lack the sense of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and their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is weak. Some children are more sensitive,timid and un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ndividual Childrens emotional control ability is poor,in the face of negative emotions can not be transformed into positive emo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guide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positive and healthy life style for orphan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throughout their lives. To cultivate an active life style for orphan students,first of all,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feelings of orphan students,and second of all,they should work together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o cultivate orphan students,adopt the systematic individualized curriculum to cultivate the good habits of the orphan students once again.

【Keywords】Orphans;Active Lifestyle;Habits

1.研究背景

“生活方式”最初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先生提出的,他指出:“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和生活制度,包括个人嗜好、认知方式和业余时间的行为活动等。”

学者姜丽萍、吴殷指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明显关系,生活方式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学者调查西安市320名高中生,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方式中的饮食、锻炼、业余生活、社交、药物、养生等6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性。生活方式越是健康,心理问题就会逐渐减少。从而,可以认为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孤儿在法律上的定义是“事实无人供养的儿童”,国家对适龄阶段的孤儿采取的是集中供养和家庭寄养的管理方式。1956年建立的吉林省孤儿学校是一所集孤儿养教为一体的12年一贯制的福利机构,这里的孤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可以学习生活到高中三年级。孤儿学生从小缺失家庭教育,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的早期陪伴,孤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进入到新的环境适应力能力较弱。部分孩子的性格较为敏感,胆小,不愿意与人沟通。个别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差,面对消极情绪不能及时的转化成积极情绪。复杂的来源背景导致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习惯,部分学生缺少自律性、责任意识不强,对做错的事情往往逃避或推卸,遇到困难就悲观,不会主动解决问题。做事缺乏意志力,容易放弃。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无论是生活物品发放还是日常用餐,学生节约意识较弱。

小学阶段时期是良好生活方式、健康行为习惯建立的最佳时期,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的可塑性较强,如果在该时期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们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促进孩子认识自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对困难的抗挫力、终身学习等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每一位孤儿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又是和蔼可亲的“父母”,在培养孤儿成人的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引导孤儿学生良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为孤儿学生终身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3.如何培养培养孤儿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

培养孤儿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首先教育管理者在了解孤儿学生上用心用情,其次与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孤儿学生,再次采用系统的个性化课程培养孤儿学生良好的习惯。

(1)了解孤儿身心特点是前提

作为孤儿教师要细心了解孤儿学生的背景,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孤儿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设置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的目标。比如一年级学生刚来到的学校,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来校原因、身体健康情况、有无特殊饮食习惯等,然后协助学生了解新学校的环境、熟记饮食起居的时间节点、认识主管老师、明白如何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等。只有将“了解学生”的功课做足,才能走进孤儿学生的心扉。孤儿教师光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宽容仁爱的心灵,用温暖的行动感染学生,用真诚的心关爱学生。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奠定基础。每一位孤儿教师要了解孩子个性特点,以孤儿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的幸福生活和快乐学习的技巧、方法。

(2)整合资源、协调一致是途径

第一,校内资源互相配合。孤儿学校是孤儿学生成长的摇篮,学习的乐园,校园里每一位工作者都担负着培养孤儿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因此,在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方式和习惯方面,学校内部要一致,目标要一致,要求要一致。

多项研究表明:以学校为龙头,各部门教师精诚合作,从而建立起一个教育网络,对育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经验是,在小学阶段,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班主任已经形成合力,展开了“一对一”教育管理模式,即两位教师无缝对接,在教学和生活中互通学生表现情况,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共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关注,在个性上更加自信、阳光。在行为文明习惯上,学生更加懂规矩,有礼貌懂礼仪;在生活中,物品管理规范,个人卫生整洁;在人际关系上,孩子们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能够主动与教师沟通,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的生活方式的积极改变是教师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对孤儿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实践表明,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依靠学校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少先队组织教育等多方面途径的配合,只有整体规划,才能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

第二,调动社会资源培养孤儿良好的生活方式。社会上优秀的资源能够促进孤儿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如目前我校引进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优秀资源,借助梦想课程完善孩子的个性成长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筛选出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如低年级的绘本课程“爱与梦想”、中年级的“梦想舞台”、高年级的“共创成长路”、“去远方”实践课程等近43门课程,学生在充满梦幻的梦想中心体验多元、开放的梦想课程,孩子在课程中感受爱、表达爱,思考生活中实际问题,旨在支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求真、追梦。

孤儿学生的特殊身份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许多爱心人士或企业根据自己的资源为孤儿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体验。学校主动配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的积极因素,让各种途径发挥作用,为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形成教育的合力。

第三,培养方式课程化是方法。在对孤儿学生长期的观察和陪伴的过程中,发现孤儿学生对课程类的学习知识更加重视、掌握的更牢固。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9课时)、学习习惯(7课时)以及良好的道德习惯(10课时)入手,每个班级每周上一节课,由生活班主任和教学班主任负责讲解。具体内容如下:生活习惯课程以头部、口腔、面部、手、足、身体、着装、运动、睡眠为主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注意力、联想力、创造力、记忆力、观察力、时间管理、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习惯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借助他人印象、独特自我、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团队合作、逆境挑战、文明用语、课间礼仪、心存感恩、学会致谢10课时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本套课程以活动体验为载体,通过有目的指导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活动任务,激发自我潜能,学会表达、相处,并促进积极行为习惯的形成。

本次课程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为:教师示范、学生讨论,自主摸索,情景表演,分享交流活动等。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方法为主,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从而找到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方法。经过近一年多的观察和反馈,学生的精神面貌逐渐提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们参与程度也逐渐增多。

4.研究的反思及未来设想

积极生活方式培养系列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课程教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是想让学生不光听听养成积极生活习惯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们将学到的方法应用的生活中,把学到的一切融入到学生们自己的生活中,用之使之,使学生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意义。

在特教人的眼里孤儿学生,不仅需要有基础知识的积淀,更需要有面对未来的积极心态和生活技能。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面对突如其来的不确定因素,每个人身心都面临着挑战。未来我们计划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会接纳现实的能力,主动规划生活的能力,让孩子们认识拥有积极生活习惯的重要和意义。

今后,我们会在改革实践中,继续完善积极生活方式培养的研究,增加社会资源的投入,深化课程品质,改进学生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从而促进孤儿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丽萍,吴殷.上海市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02)

[2]張海芳,李丽.高中生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9)

[3]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孤儿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荥阳市关工委开展 2020年春季孤儿巡访暨“爱心红包”项目
清单
养成书写好习惯
好习惯
赵氏孤儿
梦鸟
孤儿儿子疯子爹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