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创新动力与路径研究

2021-06-28 22:09李乐霞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动力机制思政课

李乐霞

关键词:“时代新人”;思政课;创新;动力机制;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2050年国家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的目标,迫切需要千百万具有创新素质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理当成为培育“时代新人”创新素质的“主战场”,成为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良“培养基”。把握高校思政课创新成效对“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价值,挖掘高校思政课创新动力机制构成要素,探索高校思政课创新的路径,就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思政课创新对“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价值

思政课创新活动,指思政课教师根据教育价值和教育教学目标要求,运用既有基础和现代技术条件,经过思考创造形成的独特新颖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作品的过程。作品表现为新学术观点、新教学理念、新教学设计、新教学方法、新教学理论等。思政课创新活动将给未来“时代新人”培育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

(一)为“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主体激励

思政课是对“时代新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据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本科五门思政课程共16学分,专科三门思政课程共8学分,分别在本专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占约十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的比例。思政课程总量充足,纵贯大学教育全过程,可谓是“举足轻重”。教师把握学生实际需求、内心困惑和学习兴趣,注重MOOC优势与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将使教学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钻研教学、推陈出新的形象,耳濡目染中带给未来“时代新人”强有力的主体激励。创造性是人在生产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创造性,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创新的内在需要。“时代新人”主体性觉醒,历经千百次锤炼造就出璀璨夺目的产品,将成为未来创新型国家的真正主力军。

(二)为“时代新人”提供科学的创新价值导向

思政课创新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判断思政课创新成效的标准,应该是作品是否富于建设性,是否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形式独创性、新颖性是创新性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更重要的是內容,作品必须要体现出思政课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人文性的内在特征,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实践需求是创新的内在根源。教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应时代课题,创造出蕴含体系化理论形态的、体现意识形态属性、展现超越知识性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追求、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颖独特的教学成果,潜移默化中为未来“时代新人”提供了科学的创新价值导向。创新源自实践需求,创新是对现状的改善。每个岗位都有创新的必要,每个阶段都有继续创新的需求。抓创新就是促发展,谋创新就是成就未来。未来“时代新人”立足本职,树立起“处处能改,处处能善”的创新理念,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能推动创新型国家坚实地前进。

(三)为“时代新人”提供可靠的实践引领

思政课创新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思想理论要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能力和才干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思政课创新不仅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在于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感悟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真谛。一步实际运动胜得过一打纲领。课堂上教师用精湛的形式、透彻的理论进行理论传播和思想引领,实践中充分运用演讲、辩论、调查研究、艺术展演、社会服务等形式锻炼学生,这种理论融于实践、知行合一的精神将为未来“时代新人”提供可靠的实践引领。创新需要理论指引,创新更需要脚踏实地。未来“时代新人”树立起“钉子精神”,以科学理论为指引,行动追求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能一步步把创新型国家推向新高端。

(四)为“时代新人”展示追求进取的创新文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地,是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还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思政课教师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在不断探索中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常讲常新”。这种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执着进取的创新行为,就是在传播创新文化,是我国传统中优秀创新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将有助于形塑未来“时代新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未来“时代新人”传承和发扬创新文化,胜不骄、挫不馁,就能推动创新型国家生生不息向前发展。

二、推动思政课创新的动力机制构成要素

尽管高校思政课创新对“时代新人”培育影响深远,但当前由于教师缺口较多、科研教学压力较大、存在守旧思维以及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等,思政课创新活力仍有所欠缺。把握创新动力机制构成要素,是激发思政课创新的前提。机制,就是有机体维持功能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动力机制构成要素要解决“动力源”和“合力”问题。动力源分为客观动力,主观动力;合力可分为组织、制度和环境等。因此,思政课创新动力机制构成要素,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驱动要素

驱动要素就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教师的利益分配等推动思政课创新的现实因素。要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需要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创新的深层动力源。学校为实现育人目标,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思政课创新提出新要求,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创新的基础动力源。高校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的利益分配以及支持创新行为的相应投入,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创新的直接动力源。

(二)主体要素

需求和利益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创新活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开展和完成。主体要素就是影响思政课教师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观因素,如兴趣、成就动机、发展规划等。兴趣是创新之母。没有兴趣的参与是无效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有生命力的创新成果。兴趣是思政课教师开展创新活动的首要条件。思政课教师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不断追求创新,这种成就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因。发展规划,就是教师在较长的时间里对于自我成长道路的选择和发展路径的规划,这成为推动思政课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组织要素

组织要素,就是投入创新活动的主体。党和政府是思政课创新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在政策制定、水平评估、检查监督等方面起作用。高校是思政课创新的组织者,为创新活动提供具体资金、技术、人才和经验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思政课创新的服务者和孵化器,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创新理念向现实的应用转化。个体是思政课创新的具体承担者,其创新意识、担当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思政课创新成果一般以个体或者个体协作形式呈现出来,但从根本上说,是不同层次创新主体协同作用的结果。

(四)制度要素

制度要素就是对高校思政课创新起约束或激励作用的办事规程或准则,是鼓励创新理念的固化和创新文化的渗透。好的制度或政策能够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从人本角度出发,挖掘和保护教师创新兴趣,激活教师们成就渴望,协调好不同层次主体的分工协作,处理好利益关系,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刺激和调动教师创新积极性,使教师愿意长久地、大量投入地从事创新活动。制度要素协调与否决定着创新活动的运行方向和速度快慢。

(五)环境要素

思政课创新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历史文化因素、创新氛围、物质基础等。民族的创新文化积淀、教师队伍的文化水平等因素,将在较长时期内影响着高校思政课创新活动的发展状况。校园硬件设施中渗透和体现创新精神,这种隐胜因素将成为推动创新活动的温床。教师进行学术探索、教学改革等创造活动还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确保教师有必要的闲暇进行自由探索,有必要的教学设施实验教学改革等。

三、探索高校思政课创新的路径选择

当前,探索高校思政课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激活高校思政课创新动力机制各项要素,形成互动共生格局,促使各要素顺畅运行形成合力,进而激发高校思政教师的创新活力。

(一)形成需求和利益的有效驱动

创新是基于实践的需求,新时代是孕育创新人才的产床。“文明盛世是天才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时代条件,反过来天才的群体发展是世界文明产生的主要主体,支撑了文明盛世的产生和延续。”新时代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创新活动提供了物质、技术和社会基础,未来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和鼓励创新的政策为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创造力,每一门课程都开发成饱含智慧的创新产品。思政课教师唯有紧紧把握学生需求和现实需要,深入開展研究,才能在思政课程中脱颖而出,让学生拥有流光溢彩的思政课堂,实现学校培育创新人才的目标。学校要为教师的创新行为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投入,对创新结果所获得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持续有效推进创新活动。

(二)唤醒教师成就动机以创新为志业

创造性是人自身价值的体现,教师作为指引人们追求善和美德、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具有更高的自我成就动机。我国社会深度转型时期,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多元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给学生的心灵冲击,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作为,集中研究某个或系列问题,将研究兴趣升华为创新“志业”,以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来助力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1918年冬,马克斯·韦伯发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指出“志业”所必须的条件:要具有专业化的探究精神,把日益专业化的知识系统化;要有献身的热情,不急于发布“短、平、快”的所谓“成果”;要以专业化的知识和持久的热情来催生创新灵感;要保持对人和物的距离,专心从事研究。思政课教师不急功近利,扎实研究开发高品质、厚内涵的创新成果,如创设思政“金课”、参与和推动课程思政等前沿热点问题,才能克服循环化带来的“职业倦怠”情绪,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淡漠”心理,在学生认可中有效实现价值引领,收获人生价值。

(三)构建协作互助的创新共同体

党和政府虽然不是思政课创新的直接主体,但对思政课高度重视。党和政府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颁布思政课教学基本要求,印发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有助于整体上引导和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学校的长远发展与思政课教师的人生价值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学校和教师拥有对彼此一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将为创新带来持久的发展动能。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28000多名教师缺口,教学科研压力繁重。克服原子思维,依靠集体力量打造协作互助的创新共同体就成为势所必然。要发挥“师生连锁效应”,打造师生创新共同体。“名师出高徒”。师生共同探究,既把握本领域前沿问题,又深入持久探究,在教学相长中推进创新;要发挥“兴趣引领效应”,由志趣、理念、价值和方法等相近,愿意合作分享的人构成兴趣创新共同体。成员间相互独立、平等探讨,在求同存异中提高学校创新指数。

(四)形成公正有效的制度激励

与外部的需求、内部成就动机相比,制度激励则是推动创新更直接和更有效的手段。鉴于我国科层制组织存在“半理性半人情”的弊端,高校制度建设亦存在民主因素不足、形式僵化繁琐、人情干扰等负面因素,制约了教师的创新活动。公正的制度激励是推动创新活动的中心环节。高校中的教师,是理性的经济人,更是具有情感和社交需求的社会人。教师发展制度、管理制度、薪酬制度、晋升制度的制定,既要鼓励竞争,又要考虑到教师特殊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要为教师基于兴趣和爱好的创新活动留出发展空间;制度的制定并不能单纯“从上到下”发布等级式行政命令,在制定过程中,要以民主参与方式,广泛吸纳教师意见;要以扁平组织结构缩短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的距离,赋予教师参与制度制定和日常管理的权利,确保各项制度对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公平。这些公正的制度既鼓励竞争,又保护兴趣,平衡教师权力和义务,使学校发展愿景和教师自我成长愿望同频共振,有助于持久保持思政课教师创新的热情。

(五)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学校文化是以内部维持和整合的机制来影响教师的思想情感,有助于促使思政课教师创新行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个体行为走向集体行动。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传统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不良风气,从整体上形成尊重个人自由与价值的整体氛围,以“海纳百川”的精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创新活动创设环境。学校和部门的管理理念、发展目标、规章制度方面要信任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创新活动,表彰和鼓励创新行为。要构建学习型组织,以持久的学习活动孕育创新行为,以共享的精神推广创新行为。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高级职称教师带头创新、青年教师勇于争先,形成前赴后继的创新行动。唯有形成以创新为荣、人人奋勇争先的创新文化,推动更多教师关注创新、渴望创新、主动创新,思政课教师创新热情才会源源不断,创新活动才会层出不穷。

总之,我们唯有认清高校思政课创新活动对培育“时代新人”的深远影响,厘清创新动力机制各项要素,进而探索高校思政课创新的路径,才能够有效激发高校思政教师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的优质思政课来引领青年学生。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动力机制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