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2021-06-28 21:46张茜王宁心
雨露风 2021年4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文学作品

张茜 王宁心

摘要:本文主要从索尔仁尼琴的宗教信仰入手,介绍索尔仁尼琴个人与宗教的联系,并展开论述其宗教思想,同时结合其著作《癌病房》《马特辽娜的家》分析其中作者思想的体现,最终对两部著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文学作品;女性形象

一、引言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巨匠,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备受文学界关注。但多数人都是对其集中营文学作品进行研究,鲜少涉足其非集中营文学作品。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其非集中营文学作品感兴趣,尤其是此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透过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能够与索尔仁尼琴进行灵魂的对话,因此应当对索尔仁尼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一)索尔仁尼琴与宗教的联系

1.索尔仁尼琴的宗教经历

因为索尔仁尼琴很早就接触了东正教,所以他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东正教思想。值得注意的是,索尔仁尼琴一开始只是对东正教有较深的认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正教徒,真正让他皈依东正教的契机发生在1952与1953年,在这两年中索尔仁尼琴先后患有恶性淋巴肿瘤(癌症的一种)与胃癌,但均奇迹般地在短时间内被治愈,如1952年索尔仁尼琴确诊恶性淋巴肿瘤后,仅用两个星期就完全恢复,能够参加劳动。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被治愈完全称得上是奇迹。在这种情况下,索尔仁尼琴想起了童年经常接触的东正教,认为是东正教的信仰两度拯救了自己的生命,这才真正皈依东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东正教徒。此后,索尔仁尼琴一直都严格依照东正教教规开展生活,这也让他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一些宗教思想[1]。

2.索尔仁尼琴的宗教思想

自成为东正教教徒之后索尔仁尼琴就一直非常虔诚,他在生活中放弃了休闲娱乐活动,且痛恨抽烟酗酒,尽可能让自己处于禁欲的隐居生活状态,同时非常勤恳地进行工作。据记载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到12小时,且全年没有休息日。而他在生活中的这些行为透露出他的宗教思想,他在文学作品中也会透露这些思想。索尔仁尼琴曾写过很多政治论与牧师性质的文章,文中经常以先知桀骜不驯、僧侣严肃为切入点,向人们宣传不要说谎,要凭良心去生活,并且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守悔过、自律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若人们依照索尔仁尼琴文中思想去生活、去思考,那么人的生活无疑会向索尔仁尼琴靠拢,这就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在宣传宗教思想,且在作品中融入了宗教思想。值得注意的是,索尔仁尼琴文学作品在文学界或其他领域经常受到抨击,批评者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国家的个别派系,这一现象直至今日依旧存在,原因在于索尔仁尼琴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派立场,既不支持民主派,也不支持爱国派。但他从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思想出发,一直强调的是俄罗斯国家的所有党派派系与人都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祖国。

二、《癌病房》《马特辽娜的家》中索尔仁尼琴的宗教思想体现

(一)《癌病房》的宗教思想体现

在《癌病房》中索尔仁尼琴塑造的女性形象名为柳德米拉,文中她是一名伟大的女性,言行举止以及思想都具有鲜明的东正教教义特征,这一点可以从三个地方看出:(1)柳德米拉在文中一直是以朴素的外表示人,原因在于她的工作非常繁忙,且她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导致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精心装扮自己。这与普遍大众心目中女性美丽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工作中柳德米拉可谓面面俱到,对待病人十分细致,也愿意为了照顾病人牺牲自己的时间,使得柳德米拉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工作场所。这里就体现了東正教教义中“人们应当勤恳生活、不要贪图享乐”的教规。(2)柳德米拉对于工作上心,这不但使得她牺牲了个人时间,还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柳德米拉的身体长期受到放射线辐射,使健康状况下降得非常快,但柳德米拉为了工作、为了病人并不在乎这一点,无视自己身体上的病痛,依旧勤恳、细致地努力工作。这里体现了东正教教义中“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教规。(3)柳德米拉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之后,内心虽然有情绪波动,但冷静下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无法放下病人与工作。这里体现了东正教教义中“仁爱”的教规。可以看出,《癌病房》中的柳德米拉结合了索尔仁尼琴自身身患癌症的个人经历及他对照顾自己的医生护士的看法与理解,也全面透射出他的东正教宗教思想。同时这种思想完全与柳德米拉融合,将柳德米拉塑造成了一个默默无闻,但又非常伟大的角色[2]。

(二)《马特辽娜的家》的宗教思想体现

在《马特辽娜的家》中,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大量使用了东正教惯用语言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而《马特辽娜的家》中索尔仁尼琴宗教思想的最突出的体现是“马特辽娜”的死亡过程。马特辽娜的死亡过程是典型的耶稣式死亡。即耶稣的死亡经历是从“最后的晚餐”开始的,在晚餐中耶稣将自己的身体化作酒和饼,用于招待自己的门徒,但却被犹大出卖,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死后复活前往了天堂。反观马特辽娜的死亡过程,同样是从晚餐开始,同样是主人公准备好了酒菜用于招待客人,唯一不同的是马特辽娜并不是被人出卖而死,而是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下被火车碾死,但此处漆黑一片的环境似乎可以与犹大出卖耶稣时黑暗的内心相互对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马特辽娜死后尸体残缺不全,唯独右手完好无损,这不禁让人想起上帝祈祷的右手,隐喻出马特辽娜像耶稣一样在死后会复活前往天堂,也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对上帝的虔诚,符合东正教教义核心。此外,马特辽娜死后的葬礼非常朴素,而葬礼中大部分宾客显得虚情假意,甚至是含糊不清地歌唱“永生不朽”,随即急不可耐地瓜分马特辽娜财产。但一位与马特辽娜非亲非故,也无交集的老太太突然出现,只见她缓缓走到马特辽娜棺木旁,将右手搭在马特辽娜肩上,用严厉的语气说出了“人间只有两个谜,我怎样出生——不记得,我怎样死去——不晓得”的话语,使得老太太的形象变得神圣、神秘、威严,全场被震慑后安静了下来。对于这一段的描述,当前研究普遍认为是索尔仁尼琴将老太太比作圣母玛利亚,来到人世为马特辽娜送行或者是接她上天堂,同时老太太的话语对葬礼上利欲熏心、冷酷无情的人进行了强烈谴责,彰显了索尔仁尼琴对东正教教义的虔诚,也体现出索尔仁尼琴对违背东正教教义之人的厌恶之情。

三、《癌病房》《马特辽娜的家》中女性形象分析

(一)《癌病房》的女性形象

《癌病房》的柳德米拉在形象上非常伟大,且行为举止与思想基本与东正教教义完全贴合,因此柳德米拉的形象可以称为“东正圣徒的白衣天使”,《癌病房》的主人公是科斯格洛夫,他是一名被国家永久流放的犯人,因为身患癌症才能来到十三号楼的癌病房与柳德米拉接触。柳德米拉是主治癌症的放射科主任医师,经常对病人进行放射线治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但柳德米拉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从来都不会对工作抱有怨言,一直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尽管放射线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尽管繁忙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让她疲惫不堪,柳德米拉都没有任何不好的语言,工作态度一向认真负责、细致入微,这也使得柳德米拉在科斯格洛夫眼中就是天使。恶劣的工作环境加上工作压力、放射线影响,三十多年下来柳德米拉最后患上了癌症,这个结局似乎显得非常可悲,且具有戏剧性,但柳德米拉这种在生命最后还是放心不下病人的思想,完完全全地彰显出一个东正教徒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因此柳德米拉可以被称为东正圣徒,因为一般的教徒很难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柳德米拉在教徒中出类拔萃,可称圣徒。

(二)《马特辽娜的家》的女性形象

《马特辽娜的家》的马特辽娜非常善良,经历极度的悲苦,令人十分心酸。马特辽娜年近六旬,先后生过六个孩子但全部夭折,丈夫也在战乱中失踪,生死不明,唯一收养的侄女长大后选择了离开,政府没有给马特辽娜一分抚恤金或其他补助,木屋是马特辽娜唯一拥有的财产,马特辽娜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下去的。但经历的悲苦、环境的艰辛没有让马特辽娜丢掉良心,无论其他人怎么对她,她依旧善良地对待其他人。她可以被称为“映照良心的镜子”,所以才会出现死后右手完好无損的戏剧性一幕。而马特辽娜葬礼上宾客的表现,无疑与马特辽娜形成了鲜明对比,映照出周边这群人根本没有良心,也使得索尔仁尼琴在文中借老太太之口对此类人进行了强烈谴责。

四、结语

综上,《癌病房》《马特辽娜的家》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来源于索尔仁尼琴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是经历与思想结合下产生的结晶,这些形象各有特色,且十分深刻,让人能够感受到东正教教义思想。同时两部作品就借助女性形象展示了东正教提倡的人格,即人要善良、勤恳的生活,这符合索尔仁尼琴对自己思想的总结:不要说谎、要凭良心去生活,并且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守悔过、自律的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 张茜(1992—),女,山西大同人,硕士,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与语言文化学。王宁心(1993—),男,河南省平顶山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俄罗斯国情研究和对俄技术合作。

参考文献:

〔1〕黄舒琪.论索尔仁尼琴小说《癌症楼》中的叙事空间类型[J].龙岩学院学报,2020(4):51-55.

〔2〕林丽."马特廖娜"的人物形象分析——评《马特廖娜的家》[J].青年文学家,2019(003):143.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