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平
我是从成人文学转向儿童文学创作的。在我前期的中短篇小说里,有接近半数其实是儿童文学作品,2016年期间,我有意识地转向儿童文学创作,因为我发现自己更适合儿童文学,储备的题材多,性格也适合。
孩子总是有希望的,而成人“禀性难移”,所以我总寄希望于下一代,很多时候对成人世界颇有一种无奈感。因此我在成人世界里努力学会坚韧,在儿童世界里则期望满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给人以希望和温暖,即使对苦难的描摹,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苦难的表层,苦难的缝隙里迸射出的希望之光和人性之暖才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生活真实是树的根系,艺术真实则是它的枝叶和花朵,艺术真实并不意味着艺术手法的单调、乏味、呆板,相反,它要像形形色色的枝叶花朵一样,要有塑形和美感,要“实”与“空”并存。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依托和营养来源,没有生活的真实衬底,所谓艺术就是虚幻的艺术,在我看来其价值是可疑的。儿童文学也应该始终关注儿童的成长与生活,无论用何种艺术手法去表达,“根系”在儿童本身,如同花草树木无论怎么生长,始终要从泥土里获取营养和水分。
儿童文学创作人数相对于成人文学和网络文学来说确实要少很多,但是宁缺毋滥更好。比如网络文学,造出那么多文字垃圾,对很多读者来说其实是一种时间浪费。文学创作的事业还是要适合的人来干,不能勉强,譬如写不好成人文学以为自己可以到儿童文学阵营来混,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我始终觉得多不一定能精,相反,多而易滥。要提升儿童文学原创水准,高水平的培训班、鼓励国内原创作品的出版(相对于引进版权来说)、大型原创征文活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近两年,我意识到自己对当下时代的儿童接触、观察和了解是不够的,以往的写作更多停留在童年记忆领域,于是開始更多地关注他们,思考当下的社会时代问题。因为我成长于农村,最近五六年又在农村工作,主要是扶贫工作,已不知不觉积累了许多农村的儿童文学题材,下一步将尝试着将它们表达出来,至于表达的艺术方式,我也在探索。
应该说无论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创作,都需要有很好的综合文化修养,无论是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首先都是文学,文学所应具备的文化修养,它们都应该具备。
童年的经历对我的儿童文学创作非常重要。因为有童年经历,我们对儿童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所掌握,这是家长能“居高临下”教育孩子的一种底气来源。在我看来,能够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人,都是童年时期感受力比较强的人。童年时期对人性中的真、善、美、丑、恶等都有深刻的感悟,深刻到影响终生,因而在成年之后还能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感受力是成为作家的关键,一个作家有了童年经验,再主动了解当下的童年经验,自然会产生创作的灵感。
儿童文学的确是更有难度的写作,好比在瓷器店里跳舞,既要跳得好,还要四面八方地顾忌,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禁忌线”。还有一点是,成人始终是成人,成人化的烙印难以完全去掉,这是我的一大苦恼。回头看以前的儿童文学作品,明显失败的作品都是没有区分成人和儿童造成的,写得有些不伦不类。
不同的作家,其语言特点会不一样,儿童文学亦是如此。不过总体来说,儿童文学的语言要简洁易懂,要有趣味性。故事的精彩程度也是吸引儿童阅读的重要因素。成人化的语言风格是儿童文学写作要避开的陷阱,我们往往都会落入陷阱而不能觉察。我始终不敢尝试写作童话类作品,就是对自己的语言不够自信。
儿童的心灵是柔软可塑的,这是我更喜欢儿童文学的重要原因。我进入社会以后,越发感受到成人心理的自私自利、固执、冷漠和阴暗,有时候甚至难以适应,因为我的内心始终像孩子一样诚挚善良,与别人的精神世界有些格格不入。我希望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为下一代的心灵打上永不消退的温暖底色,让他们多一分热情,多一分和善,多一分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