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墓壁龛的渊源

2021-06-28 19:48赵宾
东方收藏 2021年5期

摘要:寺洼文化墓葬中的壁龛在形状、龛底高度、龛内殉人方面与妇好墓极为相似,两者的年代也基本吻合,考虑到妇好墓中还见有大量的西北地区文化因素,所以,妇好墓中的壁龛应是源自寺洼文化。传播途径应是自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传播过来的。

关键词:妇好墓;壁龛;葬俗

壁龛墓主要是指在墓葬的四壁挖有一个或者多个壁龛的墓葬。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小屯发现墓主为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M5,墓葬年代为殷墟二期。值得注意的是,在M5的东西壁上存有大长方形壁龛,两龛内都放置有殉人。东壁龛长1.9、宽约0.45、高约0.4米,西壁龛长1.7、宽0.3、高约0.35米(见图)。作为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高等级壁龛殉人墓葬,对于其来源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时代明确且壁龛形制及龛内随葬品清楚的早期典型壁龛墓进行梳理,从壁龛的位置、形状及龛内随葬品种类的角度对其来源进行探讨。

一、先秦壁龛墓的分类

根据壁龛内随葬品的差异,本文将其划分为三类,即甲类壁龛内随葬器物或无随葬品、乙类壁龛内放置动物不见殉人、丙类壁龛内放置有殉人。

(一)甲类壁龛墓

该类墓葬共计93座。依据壁龛位置在平面布局中的不同,可分为A型侧龛墓、B型头龛墓、C型脚龛墓、D型多龛墓。由于各型壁龛中的具体位置还有细微差异,细分为不同的亚型。

A型

Aa型单侧龛墓共有34座,分布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陶寺文化、龙山文化、朱开沟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及殷墟文化。目前仅在属于陶寺文化的陶寺墓地中发现有单侧设置两个壁龛的墓葬(M3073),其余皆为1个。该型壁龛形状多为长方形,直壁、平底,龛底多高于墓底。多数壁龛较小,宽度约为墓壁宽度的1/3。

Ab型双侧壁龛墓仅1座,见于陶寺文化的陶寺墓地M3343。该墓在墓葬南、北两侧墓壁上各掏出两个壁龛,两两对应,壁龛形状为半圆形,弧壁、弧顶、平底。

B型

Ba型墓葬头龛主要位于墓壁中部,共40座,分布于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陶寺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及殷墟文化。该型仅在属于齐家文化的临潭磨沟墓地存在双头龛现象,其他文化皆为单头龛。壁龛形状多为圆角长方形,少数为长方形、椭圆形等;多数壁龛直壁、拱顶、平底;头龛宽度与墓壁多数相同;龛底高度存在差异,裴李岗、大汶口文化的壁龛龛底多接近墓底,其余文化墓葬中壁龛的龛底多高于墓底。

Bb型墓葬头龛位于墓壁拐角处,共4座,皆位于裴李岗文化。壁龛的形制一般为上窄、下宽、斜壁、平底,一般底长0.4—0.6、高0.2—0.4、进深0.2米,龛底与墓底近平。

C型

Ca型墓葬脚龛主要位于墓壁中部,共7座,分布于寺洼文化、陶寺文化、朱开沟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壁龛形状多样,有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多为直壁、平顶、平底,宽度多与墓壁相同,多数墓葬壁龛龛底高于墓底,少数与墓室底部平齐。

Cb型墓葬脚龛多位于墓壁拐角处,共3座,均见于裴李岗文化。壁龛的形制一般为上窄、下宽、斜壁、平底。一般底长0.4—0.6、高0.2—0.4、进深0.2米,龛底与墓底近平。

D型

该型多龛墓在墓葬中设置有脚龛与头龛,共3座,分布于陶寺文化与齐家文化。属于陶寺文化的临汾下靳M51壁龛形状为椭圆形,顶部为前高后低的弯窿顶,底部平坦。头龛宽0.54、高0.58、进深1米,距离墓底0.42米。脚龛宽0.7、高0.83、进深0.9米,距离墓底0.64米。壁龛内无随葬品。

从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甲类壁龛墓形式多样,较为复杂,出现的时间较早,最先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从分布范围来看,该类壁龛见于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东方地区、北方地区及东北地区,分布范围广泛。从壁龛的大小来看,目前见到的壁龛主要是以小型壁龛为主,大型壁龛较为少见。

(二)乙类壁龛墓

该类墓葬共计2 7座。依据壁龛位置在平面布局中的不同,可分为A型侧龛墓、B型头龛墓、C型脚龛墓、D型多龛墓。其中C型脚龛墓内部壁龛位置还有些差异,可细分为Ca、Cb两个亚型,Ca型脚龛仅位于脚端墓壁,Cb型脚龛常扩展到侧壁形成以脚端为主的通龛。

A型

该型壁龛墓共5座,分布于朱开沟文化和殷墟文化。除属于朱开沟文化的朱开沟M3036在单侧设置2个壁龛外,余皆为1个。壁龛形状多为长方形,直壁、平底,多为小型壁龛,壁龛龛底多高于墓底,龛内常见放置有猪下颌骨。

B型

典型壁龛墓共11座,分布于大汶口文化、陶寺文化及殷墟文化。仅大汶口文化的三里河M296壁龛数量为2个。壁龛形状多为椭圆形、平底,龛顶情况多数不详。壁龛较小,宽度多为墓壁的1/2。陶寺文化、殷墟文化壁龛墓的龛底多高于墓底,龛内多放置有猪下颌骨。

C型

Ca型脚龛墓共4座,分布于大汶口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及陶寺文化,在大汶口文化与陶寺文化墓葬中發现有脚龛数量多于1个的墓葬。壁龛形状为长方形或椭圆形,多直壁、弧顶,龛底多高于墓底。

Cb型4座,皆位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壁龛形状不规则,通常以脚端为中心向两侧壁扩展形成通龛,使得壁龛较大,直壁,平底,平顶或弧顶,龛底高于墓底。

D型

多龛墓,在墓室的多个墓壁设置壁龛,共3座,见于陶寺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及齐家文化。例如:陶寺文化的城址中发现的ⅡM22墓室四壁底部共发现壁龛11个, 其中南北两壁各4个、东壁1个、西壁2个,壁龛形制为长方形,除南2龛、南4龛和西2龛空无一物,其余壁龛内皆有随葬品,见有陶器、漆器等精美器物,猪肉放置在西1龛内。

乙类壁龛墓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中,出现时间晚于甲类壁龛墓。该类壁龛墓分布范围相较于甲类壁龛墓有所减少。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等,此时未发现壁龛内埋葬动物的墓葬。该类壁龛以小型为主,龛内放置动物种类多样,有猪、狗等。此外,朱家沟文化墓葬中的通龛现象较为特色,不见于其他文化中。

(三)丙类壁龛墓

该类墓葬共计23座。依据壁龛位置在平面布局中的不同,分为A型侧龛墓、B型头龛墓、C型脚龛墓、D型多龛墓,其中A型侧龛墓依据侧龛位置差异分为Aa单侧龛墓、Ab双侧龛墓两个亚型。

A型

Aa型共17座,分布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殷墟文化。壁龛形状主要为长方形,直壁、平底、龛顶破坏严重;壁龛较大,宽度约为墓壁长度的1/2,部分墓葬壁龛宽度接近墓壁宽度;龛底多高于墓底;壁龛位于墓主身体一侧,有的墓葬在壁龛内不仅放置殉人还放置有陶器,龛内殉人完整者多为侧身屈肢葬。

Ab型仅1座见于殷墟文化的妇好墓中,前文已述及,此不赘述。

B型

该型壁龛墓共2座,见于齐家文化。壁龛形状为圆角长方形,拱顶、平底,宽度与墓壁相等,龛底高于墓底。

C型

该型共2座,见于寺洼文化。位于墓室南壁墓主脚端,壁龛形状见有梯形,宽度略大于墓壁的1/2。以徐家碾M41为例,壁龛位于南壁,寬0.86、高0.46、深0.59米,龛底距二层台面高约0.38米,龛内殉葬1人,葬式为侧身屈肢。

D型

该型多龛墓为头龛与脚龛的结合,仅1座,见于卡约文化早期的潘家梁M117。该墓在竖穴南北两壁靠西各掏一小龛,形状为半圆形,龛底与墓底平齐,龛内分别有一面向坑壁跪伏一成年男性殉葬人,各有陶罐1件。

丙类壁龛墓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见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中。该类壁龛通常较大,宽度约为墓壁宽度的1/2,部分墓葬的壁龛甚至接近墓壁宽度。

二、妇好墓壁龛渊源

通过对早期壁龛墓的梳理,我们发现壁龛内殉人的丙类壁龛墓流行于西北地区,见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卡约文化。那么妇好墓殉人壁龛是源于哪一种文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妇好墓壁龛的特点是什么。妇好墓壁龛的特点是形状为大长方形、双侧龛,龛底高于墓底、龛内殉人,墓葬年代为殷墟二期。基于此,我们对西北地区的文化进行辨别。

从妇好墓的大长方形壁龛来看,壁龛形状与其最为吻合的是寺洼文化临潭磨沟墓地的M720,两者皆为大长方形壁龛,平顶、平底;从双侧龛的壁龛结构来看,目前在西北地区尚未见到墓葬中采用双侧龛的结构;从龛底高度来看,马家窑文化与卡约文化的壁龛墓,龛底与墓底平齐。然而,妇好墓壁龛龛底高于墓底。马家窑文化与卡约文化先在壁龛内放置殉人、后在墓室放置墓主人的埋葬顺序,同妇好墓先在墓室中放置墓主人、后在壁龛内放置殉人的埋葬顺序不同。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的龛底高于墓底,埋葬顺序与妇好墓相同;从时间来看,马家窑文化年代偏早,与妇好墓年代差距较大。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齐家文化的最晚年代下限为早商时期。虽然已经进入商代,但是与年代为殷墟二期的妇好墓尚存在差距。关于寺洼文化的年代,据孟琦先生的研究上限为早商晚期。同时,徐家碾殉人壁龛墓的年代约为殷墟二期。寺洼文化在年代方面与妇好墓最为接近。综合来看,寺洼文化的壁龛特点与妇好墓最为接近,两者在年代方面也基本相近。

从妇好墓中的随葬品来看,也有不少源自西北地区的文化因素。以石器、玉器、海贝为例:石锤(M5:51),淡黄色大理岩制成,中腰外鼓,中部有圆形銎,两端为圆形锤头,略有剥落,似经使用,表面磨光。长11.8、中腰宽7.1、两端径2.5、銎径3厘米。在中国境内相当于商代时期类似的石锤斧目前还发现5件,皆见于西北地区。韩金秋先生认为其与西北地区有很大的关系;朱乃诚先生对妇好墓出土玉琮进行研究,认为该墓出土的14件玉琮与玉琮形器中有13件原本是北方或西北地区的玉琮;关于玉器材料的来源,通过对不同产地的玉石材料与妇好墓出土玉器分析结果比较,申斌认为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材料产地为西北地区的新疆和田玉。该墓出土了大量的海贝;关于商代海贝来源问题,彭柯、朱岩石两位先生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海贝的资料,显示出海贝从西到东的传播路径。

综上,由于寺洼文化壁龛墓在壁龛形状、龛底高度、龛内殉人方面极为相似,寺洼文化年代与妇好墓最为接近,并且妇好墓中见有大量的西北地区文化因素。所以,我们认为妇好墓中的壁龛应是源自寺洼文化,途径应是自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传播过来。当然,妇好墓壁龛也有不同于寺洼文化的地方。妇好墓壁龛为双侧龛,这在寺洼文化中不曾见到,应是在吸收寺洼文化壁龛因素的同时进一步创造形成的。

(作者简介:赵宾,郑州大学,2018级,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文物出版社,1980年。

2.河南博物馆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第3期。

3.杨肇清《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C],考古编辑部,《考古学集刊(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1期。

5.甘肃博物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王家阴洼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M],文物出版社,1988年。

7.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

8.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3年。

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

1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0期。

1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及主要收获》[C],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12.赵东月《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多偏室墓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临潭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文物》,2014年第6期。

14.穆琼洁《甘肃临潭磨沟遗址2012年度发掘简报》,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16.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等《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6期。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隊等《陶寺城址发现陶寺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

18.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等《陶寺中期墓地被盗墓葬抢救性发掘纪要》,《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17年。

20.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0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5年。

22.a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西下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C],考古编辑部,《考古学集刊(八)》,科学出版社,1994年;b参照张文立先生关于卡约文化的分期,目前年代明确的壁龛墓为M117。详见张文立《也谈卡约文化青铜器的分期问题》[C],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边疆考古(第20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

23.a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甘肃临夏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88年第3期;b据任瑞波先生的研究辛店文化上限可早至公元前15世纪中叶,任瑞波先生将辛店文化分为四期,我们选取一、二期墓葬作为辛店文化的早期。

24.a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民和核桃庄》[M],科学出版社,2004年;b据任瑞波先生的研究辛店文化上限可早至公元前15世纪中叶,任瑞波先生将辛店文化分为四期,我们选取一、二期墓葬作为辛店文化的早期。

25.任瑞波《论辛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2019年第4期。

2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文物》,2014年第6期。

27.a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岷县占旗寺洼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2 年第4期;b据孟琦先生的研究寺洼文化磨沟墓地与占旗墓地的一二期年代为商文化中期至殷墟一期。

28.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6年;b依据孟琦先生的研究徐家碾第一组墓葬的年代相当于殷墟二期左右,在孟琦研究的基础上对壁龛墓出土器物形式的核对,M41的双马鞍形口罐早于M34、陶瓮早于M65。同时M94的单大耳罐早于M54,所以我们认为M41、M94的年代不晚于殷墟二期。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司空——2004年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14年。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31.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M],文物出版社,1985年。

3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M],文物出版社,1979年,P90。

33.秦存豫等《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壁龛墓壁龛功能新识》,《洛阳考古》,2016年第3期。

34.a陈建立等《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埋葬出土铁器与中国冶铁技术起源》,《文物》,2012年第8期;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M],文物出版社,1992年,P251—285;c张雪莲等《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考古》,2014年第11期。

35.孟琦《寺洼文化分期及有关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36.韩金秋《试论殷墟二期中型墓中的北方文化因素》,《中原文物》,2008年第6期。

37.朱乃诚《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琮研究》,《文物》,2017年第9期。

38.申斌《“妇好墓”玉器材料探源》,《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39.彭柯、朱岩石《中国古代所用海贝来源初探》[C],考古杂志社,《考古学集刊(十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