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众的博物馆记忆

2021-06-28 19:48马瑞文
东方收藏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教育

摘要:博物馆如何给社会公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应当从关注青少年开始。本文结合国外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案例,探讨分析馆校合作的必要性,并从博物馆角色转变、政策法规制定、多种合作模式等方面,为馆校合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文物

一、公众的博物馆记忆在青少年

一个人最难以抹去的记忆便是他青少年时期留下的记忆,记忆的好壞直接影响了他对经历事物的判断。现代博物馆作为当地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公共教育服务机构,其教育性、创造性、趣味性、娱乐性镌刻成了未来社会对其的回忆。处于心智开发期的青少年,每一次与博物馆的亲密接触,便是一次心灵碰撞的过程;一家拥有优秀教育服务系统的博物馆,能够使这次碰撞产生令人惊奇的精彩火花;创造力的启迪、兴趣的产生、艺术的启蒙、情操的陶冶、难忘的经历,这些璀璨的智慧之火或许将改变一个青少年的一生。

因为改变所以铭记,因为美好所以难忘。短暂的一段博物馆心灵之旅,成了一个人一生的念想,他们或许因此每年都来博物馆追忆,或许带着自己的儿女常来参观,或许成为博物馆的捐助者等,博物馆成为他们的记忆、生命的一部分。博物馆也因融入社区、融入公众,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馆校合作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如何吸引广大青少年,对其产生些许影响,将博物馆印象装入他们的美好记忆之中?与学校合作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国家的教育和博物馆发展事业都处在重要转型期,一个正在努力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一个正在由传统的以收藏、陈列向现代的以教育、服务为核心转变。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和对象,不同的资源和手段,完全可以进行完美的无缝对接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共同为我国的公共教育事业服务,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修养。

在我国,张謇于1905年建立起第一座近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其宗旨就是为广大人民提供教育服务,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达到救国的目的。我国博物馆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这一重要服务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中创新发展,并逐渐多样化。在这期间,诸多博物馆也与区域周边的中小学及高校进行合作,但绝大多数博物馆还只是被动地与学校进行简单的参观联系,主要包括陈列展览的讲解、参观的组织、博物馆宣传、临时展览的举办、配合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科普读物的出版等。这些活动的举办,大多属于博物馆的传统行为,也多为被动地接受需求行为。国内博物馆方面的专家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认为博物馆教育服务的未来在于三个方面的改变: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的转变,“经验管理”向“理论研究”的转变,从而使得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经历,由走马观花似的参观转变为一场走心的奇幻旅程。

国外一直对博物馆教育研究十分关注。美国博物馆学家HarriSonJ.D.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博物馆学,倡导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博物馆在终生教育中的作用。在博物馆教育中,与学校的合作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热点。美国博物馆联盟曾发布《构建教育的未来:博物馆与学习生态系统》白皮书,该白皮书综合了一些前沿思想家的案例研究成果,探讨了如何加大投入,支持和管理合作关系;如何加强家庭参与,将父母看成是共同学习者;如何创建跨社区机构的开放学习网络;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学习与合作技术。美国博物馆联盟创始人梅里特认为,在未来的美国,作为浸入式、体验式、自我引导式、动手学习方面的专家,博物馆将成为教育的主流模式,而不再只是补充角色。

三、国外馆校合作模式案例分析

英国的雷丁博物馆有着悠久的针对当地教育服务的历史,在与学校及其他公共机构合作方面成绩斐然。在当地,约九成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申请了与雷丁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合作。下面简要介绍下雷丁博物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服务内容:

雷丁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教育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文物盒子借贷服务、教师资源、博物馆课程服务、合作研究等。文物盒子借贷服务是雷丁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公共教育服务项目,博物馆将2000多件文物按照相关分类制成文物盒子,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租借雷丁博物馆的文物盒子带到课堂中,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文物盒子中的部分文物实物。同时,将文物带入学校,也降低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诸多意外风险的发生率;教师资源,是雷丁博物馆根据学校教学需要,为教师们提供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技能培训,包括针对文物盒子制定相关课堂教案,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文物盒子、相关课程动画游戏素材、手工艺培训、文物保护知识讲解等;博物馆课程服务是为学校学生提供国家大纲中某些课程讲授,在博物馆中利用所有资源用实物还原历史情景,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课程内容。合作研究是雷丁博物馆与其他公共机构针对文物教育服务进行相关研究,如该博物馆于2000—2002年在教育与技能部支持下做过关于文物在教室中利用效果的项目。研究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渴望文物能够走进教室,如此一来,不但激发学习潜能,增加学习趣味性、直观性,而且也能增强学生文物保护的意识。

四、馆校教育合作发展模式建议

为了使博物馆成为社会公众的记忆,保证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服务机构能够长远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生学生爱国情操和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馆校结合发展模式需要进行更多更快的研究实践,以期为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繁荣献力。在此,笔者有三点发展建议:

(一)提高博物馆角色比重,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以往的馆校合作,博物馆通常相当于“第二课堂教育”,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内容也多以学生参观和聆听讲解为主。博物馆很少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大大浪费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和人力资源。博物馆与学校现阶段仍然缺少一条通畅的沟通渠道,两者各自的优势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发挥。

博物馆应该设立专门的针对学校的教育机构,负责博物馆与学校教师的沟通。这些人员,即了解博物馆所有资源,包括文物资源和人才资源,又了解中小学教育情况,能够独立或辅助学校教师进行课程教学。

教育部门与博物馆相关部门根据教育目标和博物馆公共资源,共同探讨制定博物馆教学大纲,作为学校教学的指导。此项课程可由博物馆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共同担当,地点及教室设计共同选择合作,也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课程学习。

同时,尝试建立博物馆教育评价机制,实现教育效果的量化,可通过学生及其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以此来提高博物馆教育服务的质量,改进博物馆教育服务。

(二)完善法规,促进文物教育利用

经研究表明,文物实物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激发学生潜能的优势。雷丁博物馆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移动文物的实物利用,参观、体验者可以直接接触某些文物;在针对学生教育的博物馆教育课程中,所用的道具也选择文物实物。这就出现了一个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看似矛盾的问题。其实不然,文物的保护就是为了利用,文物的利用是为了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但为了保障文物的安全利用,必须制定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及保险制度,尤其是针对学校教育方面,是否可以制定相关的利用便捷通道。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利用,它有着更深层次的实用、战略意义。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启迪后人,而我们作为文物的拥有者,如果仅将文物藏于库房、放于博物馆、锁于展柜中,是不是浪费了文物的很大一部分价值!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物资源更是浩如繁星,是否可以借鉴雷丁博物馆的文物盒子借贷服务做法将部分文物藏品用于教育实践教学,尤其是文物等级相对较低的藏品。

(三)多机构合作研究,提高文物在教育中的利用率

馆校合作的一项重要优势是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校无法提供的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所以文物藏品资源怎么利用、如何利用便成了馆校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博物馆可以尝试设立文物教育研究专门部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不断开展与其他单位,包括教育、心理等科研机构进行文物教育研究,以找到文物资源在馆校合作中的最佳利用方案。为了实现文物教育利用的最大化,必须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在实践和理论结合中,将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出来。

博物馆的社会公众记忆在于青少年时期的培养,一段美好的记忆,不光是体验更是改变。青少年的心理微妙复杂,一个触发或许就是习惯的改变、命运的转折。博物馆从青少年起开始抓住社会的心理,让他们为之迷戀、思念,这也是博物馆寻求生存发展的可持续之道。馆校新模式的探索,让博物馆对社会的教育担当责任更大,当然也让社会对博物馆的印象更深、更离不开博物馆。

(作者简介:马瑞文,工作单位:山东博物馆)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露天博物馆
教育教学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