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地,去古玩城,想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老板也殷勤地伺候。可跟老板说来说去,你自以为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老板忙前忙后找出来的东西还真就不是你的菜。你扭头要走,蓦然回首,却没料到,你想要的宝贝,就在眼前,灯火阑珊处!
有一天,想去尋几方印石,就进了一家常去的石店。老板忙不迭地拿岀十来方不错的寿山品种石,我却没看到心仪的。老板白忙活了,我也白绕舌头了,老板无奈,我无趣。
不经意地一瞥,看见柜子最里边立着一方巴林石长方章,幽幽的色晕,淡淡的清光,低调的韵致,内敛的气息,虽不抢镜,却立马亮瞎了我的眼。不过,与其说是我格外喜欢,不如说是我分外熟悉。
上世纪80年代,巴林石刚刚开釆上市,玩了几十年寿山石和青田石的父亲就痴迷上了这种新的印石。当时官园有一专卖巴林石的胡氏三兄弟,是内蒙赤峰人。父亲三天两头带我去胡家买石头,看胡家大哥把从赤峰发来的矿料一块块切割、打磨成美丽的巴林印石,有鸡血、红花、羊脂冻、芙蓉冻……成色天然,晶莹剔透。正是从那时起,我便与巴林石有了一种奇妙的眼缘和情缘。
后来这些年,我收藏了不少的寿山石印章,与巴林石却渐行渐远,但巴林石仍然是我印石收藏之路上的第一道风景,甚至是第一个情结。在一堆印石中,我往往一眼就能瞄上其中可能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枚巴林石,而且屡试不爽。
尽管,我自知我尚未熟识石性,我的目力也难以深透石髓,然而,我的记忆深处有对巴林石的最早的影像,我的大脑皮层有对巴林石的特殊的认知。
所以,收藏的人、寻宝的人,明明是在寻找未知、寻找奇遇,其实许多时候都是在寻找过往、寻找回忆。与财富无关,与梦想无关,只与你的经历有关,与你的孤心有关。你的人生越丰富,你的记忆越久远,你的收藏也就越可观,因为你是在收藏你自己。
就像我年少时抄录在日记簿上的半首宋词——陈与义的《临江仙》,这便是我的无价收藏: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你做收藏,别人怎么可能懂得你。真正懂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虽然有时候,你自己也不是很懂你自己,你自己与你自己,也总是隔着一座山——此身虽在堪惊。
(方鸣,编审,文物鉴赏家,作家。中国华侨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