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胜
摘要:实施1+X证书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探讨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点,提出构建1+X证书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的“1351”质量体系架构和“双链螺旋”质量运行机制,进行常态化质量诊断与改进,促进基于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
关键词:1+X证书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5-0023-05
1+X证书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的两项重要工作内容,如何在1+X证书制度下有效地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如何对1+X证书制度实施进行有效的诊断与改进,将两项重要工作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1+X证书制度实施关键点分析
“1”表示学历文凭,“X”表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本质是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促进书证融通,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机会和工作本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行业职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技术人才。1+X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评价组织成熟度衡量
培训评价组织是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相关工作的实施主体,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对证书质量、声誉负总责[1]。培训评价组织以社会化机制公开招募并择优遴选,其主要职责包括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等,并协助试点院校实施证书培训[2]。从评价组织的责任和主要职责来分析,招募和遴选评价组织的难点在于对评价组织成熟度的衡量,成熟度衡量分析主要有如下条件:
第一,培训评价组织的行业认可度。一个评价组织获得的行业认可度,具有多因素和动态性特征。评价组织的机构规模、师资结构、技术广度和深度、培训认证经验、行业影响力等各种因素都是行业认可度衡量的因素,掌握行业技术在应用和研究两个领域中的持续性、前沿性、深入性,也是行业认可度衡量需要考虑的重要特征。
第二,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职业等级证书标准的能力。开发合格的、规范的职业等级证书标准,评价组织需要熟悉产业的新业态、新技术、新规范,基于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路径,从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三个维度构建标准体系,根据从业人员就业岗位要求、知识水平、技能层次设计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证书标准。
第三,培训评价组织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能力。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是评价组织的主要职责之一,开发优秀的教材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必须熟悉就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要求、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培训的教学规律,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熟悉教学方法、方式和技巧,熟悉教材开发过程和规律及学习资源平台的开发流程和要求,这些体现了培训组织机构的职业教育或培训的经验和能力。
第四,培训评价组织实施证书培训的质量保证。培训评价组织在实施证书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提升为导向,以就业能力为目标”,从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过程规范化管理等四个不同的维度,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和监管体系,才能确保证书培训的整体质量。
第五,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考核发证的基础条件。评价组织需具有考核平台、考核题库、考核专家队伍等基础条件,并具有严格的考核发证规范和监管机制,对证书的价值和声誉负责。
(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应依据职业标准并结合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客观、准确地确定标准的范围、等级及职业技能要求[3]。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第一,严格把关标准开发团队专家的资历要求。专家资历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评估:一是行业维度,即评估团队专家所从事行业的工作经历,包括一线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具体细分领域和经验积累、一线工作年限及行业认可的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另一维度是标准的开发经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学和考核涉及学校、评价组织、行业企业各方,故专家的行业企业标准建设经验、教学标准开发经验、教学资源建设经验、教学培训经验也是需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二,调研资料的充分和深入。需求调研是标准开发前期的重要环节。首先,充分调研社会发展、行业发展、技术发展、企业发展的具体现状与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其次,充分调研职业岗位具体、详细的技术技能要求。再次,充分调研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培训现状、培训条件、培训经历各个环节的优点、缺点、难点、困惑点。在调研环节做到调研充分、细致和深入,资料收集做到可用性、多维度、丰富性,最后形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规格需求说明书”,避免匆忙启动。
第三,内容实用、等级清晰且具衔接性。职业技能标准内容在适应性基础上追求职业功能目标的实现,要区别于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在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时不宜采用知识分析法,不追求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学科的框架性,应采用工作分析法或岗位分析法,突出技能的实现、岗位的适应、水平的先进性。职业技能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制定各等级标准时,在能力目标、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等方面要体现明显的区别。等级标准应注重衔接性:一是级别之间的衔接性。初级、中级和高级之间的衔接性体现在递进性上,在确定能力目标、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的具体内容时,应做到高级别涵盖低级别[4]。二是等级标准与职业岗位的衔接性。分析行业中同一技术岗位或岗位群对技术技能的不同要求,结合技术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劃分不同岗位层级,等级标准与相应的岗位层级相对应。三是等级标准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性。分析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的相关专业,制定各等级标准时,在能力目标、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的具体内容上需体现与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培养内容的对应性。
(三)培训资源体系建设
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体系包括教材和学习资源平台。优质教材和优质资源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质量保障,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体系是衡量1+X证书制度实施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培训资源体系建设需关注以下几点:多方参与,多层次人员参与;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与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或有机融合;基于标准,内容实用、丰富,形式多样;持续建设与更新,建用并进,持续迭代。
(四)学历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衔接与融通
1+X证书制度,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夯实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通过证书培训推进人才的社会、行业适用性[5]。1+X证书制度并不意味着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是完全独立、相互隔离的两种教育形式,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6]。书证相互衔接融通是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径。书证互通的关键就是学历知识体系与职业技能体系的衔接与融通,体现“标准对接、内容融合、学分互认、精准衔接”的特点。“1”是基础,“X”是凝聚与强化,职业技能是基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凝聚成某个职业方向、岗位需求的表现。职业技能标准与学历教育教学标准实现对接,职业技能体系是学历知识体系的补充、强化和拓展[7]。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学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有机融合,内容模块或学习成果可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学分互认”。
(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与管理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考核和管理需体现实效性、安全性、规范性、含金量和认可度。证书考核在内容设计方面需“基于标准,面向岗位”,能很好地考核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8],充分体现学习者在就业创业能力与证书方面的匹配性,使证书真正体现“尺子”的作用,一个证书衡量一个职业技能标准,衡量一个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建立规范的证书考核安全性、保密性制度,严肃考核纪律,强化证书考核过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杜绝出现“乱培训、滥发证”“参加即有证”“交费就有证”的现象,从考核内容、考核时间、考核地点、考核组织、考核条件、监考管理、评分机制、成绩管理、证书颁发、证书管理和备案等各个环节推进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和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和认可度。
二、1+X证书制度下教学诊断与改进“1351”质量体系架构
1+X证书制度质量保证体系以专业学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拓展,将1+X证书制度实施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和职能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9]。为保证教学质量,基于1+X证书制度各个环节、部门和相关人员,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提出“1351”质量体系框架(见图1)。
“1”是指学历文凭。1+X证书制度中的“1”表示学历文凭,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整个1+X证书制度质量保证的基础,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基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制定质量规划,建立质量保证组织,设计质量目标和标准,制定质量保证制度、诊断与改进计划,应用TQM思想,实施诊断与改进、监督和效果评估,并持续改进,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常态化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是指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职业技能等级。行业企业同类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不一样,有层次之分,对技术复杂程度、技能熟练程度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职业技能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并与各职业岗位层级相适应。三个职业技能级别之间既有区别,也有关联,具有递进关系,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职业技能要求。设计三个职业技能级别标准,制定针对三个职业技能级别的诊改项目和要素及诊改措施,进行检查、监督、指导、评估和持续改进,提升各级职业技能证书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成果质量。
“5”是指机构、证书、资源、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是1+X证书制度实施质量的直接生成主体。在机构层面,1+X证书制度实施机构主要是学校和培训评价组织,机构确定质量总目标,明确质量工作主方向,建设质量文化,建立质量保证组织架构,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在证书层面,制定证书标准、考核、颁发、管理和备份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建立证书诊断与改进实施计划、监督和评估机制。在资源层面,主要包括教材、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和实训环境,建立资源质量目标、标准和诊改机制,定期开展资源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并对诊断与改进的质量效果进行评估。在教师层面,制定1+X证书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保障机制,在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企业经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诊改并持续改进,科学地评估师资队伍质量建设成效。学生是职业技能证书实施效果的最直接体现主体,在这一层面,围绕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技能熟练度、岗位适应力、个人發展、社会发展能力等要素,科学地评估学生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过程和结果的成效,建立常态化的诊改措施和成效评估机制。
最后的“1”是指支撑1+X证书制度诊断与改进运行的信息平台。打造人人参与的质量保证信息平台,全面支撑1+X证书制度诊断与改进,全程采集1+X证书制度实施的数据,坚持源头采集、即时采集、共享开放的原则,全程监控,全面诊断,发现问题,发出预警,指导改进,评估效果。
三、1+X证书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双链螺旋”质量运行机制
要保证1+X证书制度的实施质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保障是关键。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戴明PDCA循环管理方法探索质量改进运行机制,这与1+X证书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内部质量保证理念相吻合。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成功的管理途径。TQM思想的质量管理方法是基于戴明PDCA循环,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四个阶段的循环管理。基于TQM和PDCA思想提出“双链螺旋”1+X证书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质量运行机制(见图2)。
1+X證书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双链螺旋”质量运行机制,以目标链和标准链为递进轨道,以目标、标准、设计、诊断、改进和评估为阶段循环任务,一轮任务循环之后,优化目标和标准,再沿着优化后的新目标、新标准递进轨道上升一个层次的任务循环,这样,实现动态循环式质量诊断和螺旋递进上升式质量改进的过程监督、控制、提升。
(一)“双链螺旋”质量运行机制中的“目标”阶段
深入落实贯彻1+X证书制度试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规划机构、证书、资源、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的建设目标,编制建设目标体系。在机构层面,建立质量保证组织,规划1+X证书制度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并具体落实到其他各个层面,即证书、资源、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的质量目标。制定目标时,需体现具体、执行、反馈、诊断、改进,确保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二)“双链螺旋”质量运行机制中的“标准”阶段
标准体现了实现目标的准则和依据。基于制定好的目标,机构制定1+X证书制度各项标准,包括各级证书标准、培训教学资源标准、教学标准、考核标准、质量诊断与改进标准。为使考核、诊断和改进更加科学、规范,制定各项标准与制定各项目标一样,都需遵守SMART原则,即应满足具体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到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ased),形成“证书标准—资源标准—教学标准—考核标准”相互衔接的标准体系。
(三)“双链螺旋”质量运行机制中的“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做好教学设计、诊断与改进设计。教学设计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为基本、以教材和教学资源为载体、以技能实训环境为场景、以真实项目为完成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为导向,整合所有教学内容和实训体系形成教学大纲。同时,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中的具体工作任务,细化、量化教学内容,分析重难点,规划教学课时,创新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诊断与改进设计以质量规划目标、质量制度为保障,以质量标准为基准,以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为主线,针对1+X证书制度的机构、证书、资源、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分别设计包含诊断与改进项目、要素和要点的诊断与改进表。同时,设计检查、监控、诊断、优化、评估和改进的诊断与改进流程和实施计划。
(四)“双链螺旋”质量运行机制中的“诊断”和“改进”阶段
诊断和改进阶段主要的工作线路是“对标检测——问题诊断——改进优化”,工作程序是“自主诊改+监控指导”。1+X证书制度的机构、证书、资源、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执行者或主体,以制定好的质量标准为依据,以诊断与改进表为手段,自主地对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对标检测,发现并诊断问题,及时改进,不断优化,产生实时质量数据,形成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监控指导是由1+X证书制度的第三方质量组织(如质量保证工作组、质量保证专家委员会)进行全程质量监控、抽样检查、问题指导。具体诊断与改进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五)“双链螺旋”质量运行机制中的“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实现对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公正、合理、真实的评估,是检查实施情况、衡量实施水平、监控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质量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评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估依据是什么,由谁来评估,评估谁,什么时候评估,评估什么内容,如何评估,评估结果是否科学,这些都是一个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所需考虑的内容。在评估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从宏观角度讲,基于1+X证书制度的目标和标准,建立评估组织,制定评估制度,构建评估体系,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评估;从微观角度讲,确定评估主体,设计评估指标,优化评估算法,计算评估权重,达到最佳的评估效果。
1+X证书制度工作、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在高职院校启动不久,并没有成熟的经验,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积累,建立目标和标准,关注重要环节,发现关键问题,诊断异常,优化改进,构建科学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2][6]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EB/OL].(2019-04-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
53/201904/t20190415_378129.html.
[3-4]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试行)[EB/OL].(2020-06-23).https://www.
miiteec.org.cn/plus/view.php?aid=1053.
[5]程舒通.1+X证书制度工作的理念、思路、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2):25-30.
[7]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5-11.
[8]吴南中,夏海鹰.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的基本流程及其质量保证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24):26-32.
[9]袁洪志.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杨在良)
Research on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LIU Zhong-she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China)
Abstract:1+X certificat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is an important work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1351" quality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the "double chain spiral" quality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establishes the normalized quality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based on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Key words: 1+X certificate system;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