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响 李润龙
摘 要: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体,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但目前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主导功能有待增强,企业协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有待强化,相关机制有待建立。鉴于此,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政府和企业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进一步明确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企业整合大学生实习资源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和企业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此完善“高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架构,对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政府;企业;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在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教学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凸显,特别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现实矛盾让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体,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審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企业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指导不完善、企业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提高。而就业能力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政府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从高校角度出发考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相对不足,缺乏政府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功能定位以及相应举措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分析政府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和举措,以推动“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就业能力内涵及国内外培养方式
(一)就业能力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四个:一是就业能力包含就业全过程的能力,即包括取得工作、保持工作并寻求新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二是就业能力是一种“心理—社会性结构”,是适应力、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职业认同感的能力组合[1];三是就业能力是知识、技能及人格特征的结合,这种能力能够使大学生获得工作并在其中得到发展;四是就业能力是一种持续性能力,即获得与其水平相当的工作并使这种工作具有持续性的能力。[2]我国学者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背景,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主要体现在根据岗位需求而培养的各种技能和学习能力。[3]另外,最近学者还提出USEM模型来阐明就业能力,包括个体技能、综合能力、学科理解力和元认知。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和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为了获得工作岗位并能在其中得到提升的一种自我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培养方式
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大量经验可供借鉴。三国的政府、企业和大学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制定了具体的战略来作为支撑,具体来讲:都将就业能力纳入课程设置中;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都注重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都注重与企业合作,关注实务发展状态。[4-7]例如英国的大学会通过组建专业部门来支持发展就业能力、与企业联盟以谋求提供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我国政府、高校和企业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通过推动产教融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高等学校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强化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企业通过接受大学生实习、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产教合作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但由于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意识比较欠缺,导致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三大主体的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缺乏联动,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质量。
三、政府和企业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尚未主导建立就业能力总体框架
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首先是缺少清晰的就业能力总体框架,即政府对于国民就业能力含义、构成及其培养和评价体系的界定不明确。就业能力框架是指导提升国民就业能力的基础。目前,美国的《就业机会法》、澳大利亚的《未来需要的就业能力》,都构建了各自的就业能力总体框架,指导提升国民就业能力。而我国政府尚未真正建立就业能力总体框架。总体框架的缺乏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政府对高校相关工作的评价缺乏系统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总体框架的缺失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中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设计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2.政府引导企业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不完善
政府引导企业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促使企业积极接受大学生实习,导致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主动协同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二是在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方面尚未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规定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权利和义务,对实习协议的签订也缺少规范化的管理,并且现有的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极少涉及大学实习生的权益保障。三是缺乏鼓励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优惠政策。政府对于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尚缺乏合理的补贴或税收优惠等。
3.政府引导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各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缺乏法律制度的明确界定,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的纠纷如何仲裁及权益如何保障不明确。大学生就业出现纠纷时,仅仅通过解除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签订的协议,无法约束大学生就业中的违规、失信行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也阻碍了就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存在好学生找不到好工作的现象,进而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最终会导致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的下降。
(二)企业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责任意识不强,提供较少实习机会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学校组织的大规模统一实习;二是学生根据目标企业发布的信息自主选择。目前,一些企事业单位提供少量的实习机会,与高校毕业生的巨大规模相比缺口很大,实习机会相对匮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基本观念,在市场中生存下来是首要目标。因此,企业往往更愿意招聘有过相关实习经验的大学生来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往往表示出不满。但是,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以及企业尚未认识到自身在國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来回馈社会,使得企业不主动参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而企业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中介单位,本应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责任意识的相对欠缺,较少接收大学生实习,导致大学生缺少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场所,不利于其培养自身就业能力。
2.校企联合培养流于形式
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通过与高校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与高校协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合作停留在表层,形式简单。从理论上看,企业可向高校提出对大学生的现时技能需求,但高校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次的考查与论证。由于繁琐的审批过程,企业难以真正参与到课程设置和改进过程中,仅仅只是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而实际上,校企联合培养主要以观摩、调研和讲座为主,并不能使大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的目的兼容性不强。企业与学校有着不同的目标与追求。企业本身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本身没有法定义务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企业人才考核主要针对创造的价值和归属感,而学校本身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人才考核更侧重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鉴于要求及培养目标上差异很大,企业很少也难以参与学生管理,校企合作未能深入进行,高校也未能将企业实践融入到日常活动中,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质量。
3.形式招聘与就业歧视
社会招聘信息缺少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和监管,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企业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岗位职责等描述模糊,大学生屡屡上当。由于劳动法中没有大学实习生的权益保障条款,维权之路也较为艰难。此外,大学生求职时会因性别、年龄、学历、地区和毕业院校等原因受到差别对待,即就业歧视。例如,部分企业需要稳定的从业人员,这样的企业更加倾向于招收本省的大学生;部分企业更愿意招收重点大学的男学生,首先设置来自“985”“211”学校的限制条件,并且给予男女学生差别化的工资待遇。在就业过程中遭遇诸如形式招聘、就业歧视等不公平现象,极大地挫伤了高校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积极性,最终将使得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下降。
四、政府和企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化策略
(一)政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化策略
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法规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起着统领性的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职能及社会影响,通过健全制度和政策安排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尽快建立就业能力总体框架,支撑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为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得到改善,政府及时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总体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总体框架全面规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估和培养策略。该框架包括学习、团队合作、沟通等八个部分,并且根据《就业能力整体评估法》来评估大学生就业能力。澳大利亚的做法对我国就业能力总体框架的建立颇具借鉴意义。政府可以基于Yorke(2006)提出的USEM模型建立就业能力总体框架来明晰就业能力定义,其中要说明就业能力涵盖个体禀赋、综合技能、学科理解力以及元认知四个部分,并设计有关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发挥统领作用,将搭建好的总体框架贯穿到高校教育体系中,指导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督促高校分类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并根据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显示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优化相关政策,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2.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管理法规
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相关政策和法规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具体包括:(1)逐步健全就业制度,政府应尽快着手清除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制度障碍,推动三方协议向正式的劳动合同转化,明确三方协议中的违约条款,保障各方权益;(2)加快改革人事户籍制度,进一步落实人才落户,但应注意资格审查,并缩小因城乡、地域引致的社会保障差异;(3)搭建大学生就业管理体系,构建人才市场综合信息网进行管理,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序、透明、高效地运转。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还需逐步完善大学生实习管理制度,促进大学生实习规范化和制度化,具体包括:(1)实行实习合同管理制度,实习往往以接收函为主而不签订合同,应规定企业在大学生实习期间必须签订合同,保障实习期间双方权益的同时,提高企业对于接收实习生的安全感,维护就业市场秩序;(2)在维权和仲裁中心专设大学生就业纠纷处理部。
随着就业相关管理法规的完善,企业与大学生各自权益得到保障,企业愿意提供实习机会,大学生也愿意积极地参与实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3.建设诚信就业监督机制
诚信就业监督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的基础性配置功能,削弱就业市场中的不公平现象,促进就业市场按照大学生就业能力来配置资源,最终提升高校大学生培养自身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因此,应尽快建立由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参与的大学生诚信就业监督机制,包括:(1)建立大学生就业情况数据库来实时反映大学生履约情况,记录大学生获奖、获证情况,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2)加强对企业的诚信监督,针对企业招聘成立严格的审查机构,用以规范和监督企业招聘行为,将提供虚假招聘信息的企业向社会公众公示,同时给予严惩,切实保护大学生权益。
4.提供财税支持,并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
政府应当引导企业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财税支持,根据麦可思近年来发布的就业报告,民企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处,政府可以针对民企制定优惠政策以支持其发展,使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例如每接收一名大学生给予固定的补贴额等;(2)将接收大学生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促使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接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政府的社会责任约束、财税支持,让大学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企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化策略
企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应当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1.优化人力资源措施和资源配置,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企业为了招聘、培养、保持和使用人才,会采取一定的人力资源措施。首先,企业可以优化人力资源有关措施,包括:(1)在招聘环节,削弱对学历、专业等的要求,让更多大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2)在培养环节,对参加实习的大学生实行轮岗,高效利用有限的岗位;(3)在保持环节,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借以提供给大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其次,企业可以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为业务繁重的员工或部门配置实习生来处理简单事务,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业务。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措施的调整以及对有限岗位的合理利用,可以接收更多的大学生来实习,大学生有了使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并在实践中将理论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促进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2.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企业应该重视与高校的持久合作。[8]目前,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主要为双方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虽然目前校企联合培养并未能完全发挥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最好的联合培养方式仍然是双方共建实习基地,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优化校企联合培养的效果:(1)和高校成立实习基地联合管理小组,便于双方及时了解信息,根据进度合理安排实践指导,避免学生“考完就忘”的现象,提高基地使用效率;(2)向实习基地派驻资深员工作为实习导师。在大学生实习期间,由企业员工进行实务指导;(3)主动参与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去,按照行业发展对高校课程提出建议,同时派出员工到基地教学,交流并传授最新的行业技能;(4)组织一些专业比赛,设置提供实习机会等形式的比赛奖励,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
3.建立客观的就业能力评价体系
企业建立一套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来避免由于刻板印象带来的就业歧视,具体可依据政府建立的总体框架构建就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以实际能力为招聘的依据来规避歧视。为了解就业能力子项的重要程度,本文利用问卷星向已参加工作和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借以对个体禀赋、综合技能、学科理解力和元认知四个维度的就业能力进行排序。本次问卷共计发放255份,收回有效问卷208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首先,按照问卷各项能力综合得分情况,用各项能力得分除以四项能力总得分得到各权重,计算得到个体禀赋、综合技能、学科理解力和元认知的权重分别为27.43%、30.53%、20.42%、21.62%。其次,针对四项能力设置不同的测试情景,分别评估应试者能力。各项测试满分100分,总分400分。对于个人禀赋,通过复杂的情景描述,观察其抓住主要问题的能力;对于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团体活动来考察,如组织应试者聚餐,考察其沟通、协作等能力;对于学科理解力,通过设置实务题,考察其应用能力;对于元认知,通过让应试者观赏富有某些特殊含义的图片或影片并说出感受,来考察其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重合程度。最后,按照各子项权重进行加权得到总分。企业根据这一套就业能力评估体系,可以有效评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据此选聘合适的大学生,从而削弱就业市场中的基于学历、性别等刻板印象造成的不公平现象,从执行层面促进就业市场按照学生就业能力来配置岗位,最终提升大学生培养自身就业能力的积极性。
4.加强自身诚信建设
为避免形式招聘,企业应加强自身诚信建设。而诚信建设的重点是抓教育,开展“做诚信人,务诚信事”等宣传活动,弘扬诚信美德,同时做好自查自纠,认真查找诚信建设中的问题并改正。此外,树立诚信典型,发挥典范作用。要对不诚信行为严厉处罚,并加强教育,帮助纠正。
除政府引导、企业落实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发挥人才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切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业市场机制中的供求机制会主动调节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相互关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的未来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等方面积极响应,在就业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下,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进行联动,采用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FUGATE M,ANGLO J,et al.Employability:A Paychology-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2]ROTHWELL A,HERBERT I,ROTHWELL F.Self Perceived Employability: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Scal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8,73(1):1-12.
[3]汪昕宇.北京地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与结构思考[J].人民论坛,2014(8):143-145.
[4]YORKE M,KNIGHT P.Self-theori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4,29(1):25-37.
[5]宋国学.英国高校可雇佣性开发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6):16-18.
[6]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胡娇.教育与就业[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8]郭欣.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