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晗旭 岳宗胜
电影人对《倩女幽魂》这一题材的银幕书写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从20世纪60年代李翰祥版古香古色的故都幽思,到80年代徐克荡气回肠的乱世爱情,再到2011年叶伟信版的迷幻武侠,不同时期的《倩女幽魂》风格各具特色。如今,这一经典IP在2020年再度开启。“倩女幽魂”这四个字的第一次问世,源自1960年版李翰祥的电影,故事文本改编自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卷二中的《聂小倩》。近几十年来,对经典名著的改编持续高涨,聂小倩的故事以更广泛、快速、深入的方式在观众中得到普及,加之不同时期的创作者在改编的不同历史时期注入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审美情趣与社会文化,使它不断地以不一样的方式诠释与改编,折射出故事文本背后的主题与特色。
一、情节改编的传承与突破
与聂小倩有关的故事,最早记录在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聂小倩》中。故事以聂小倩来到宁家为分界线,前半段讲述了宁采臣夜宿兰若寺时结识侠客燕赤霞,后遇妄图以财色置宁于死地的女鬼聂小倩,在浩叹“此汉当时铁石”后向宁采臣诉诸悲惨身世,宁采臣与燕赤霞联手驱除邪魅,在树下找到聂小倩的尸骨,准备“趣装欲归”。后半段讲述了聂小倩跟随宁采臣归家的阳间生活,即聂小倩“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1],从害人之鬼转变成良家妇女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与后续的电影版本各有不同,但已确立其基本的故事框架。另外,《聊斋志异·聂小倩》的故事为后续电影改编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元素,比如地点(兰若寺)、人物(宁采臣、聂小倩、燕赤霞、树妖)、人与妖的情感关系、除妖剑等。只不过蒲松龄小说的重点在于通过光明磊落之人宁采臣的影响,聂小倩实现弃恶从善的华丽转身,进而向人们传达一心向善终会受到世人尊敬的观念。
1960年,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将《倩女幽魂》搬上银幕,开启了《聂小倩》电影改编的艺术先河。导演李翰祥在原有的故事文本层面,舍弃了蒲松龄原作的后半部分,将故事封闭在兰若寺最足荡人的人鬼相恋、勇斗厉鬼的部分里。[2]电影讲述了书生宁采臣夜宿金华寺,结识剑客燕赤霞,女鬼聂小倩受树精姥姥逼迫,来取宁采臣性命以供姥姥吸血的故事。宁采臣品德高尚,面对财色不为所动,心生愧疚的聂小倩告知实情,让他与燕赤霞同住,躲过一劫。出身管家女的聂小倩客死他乡,宁采臣带其骨灰返乡,途中树妖姥姥来犯,在宁采臣命垂一线之际,燕赤霞赶到收服妖魔。这版《倩女幽魂》的剧情几乎与原著故事如出一辙,是公认最接近原著的一版。作为这一题材的开山之作,李翰祥版奠定了电影改编的剧情框架、人物关系和空间造型,对后来的改编者具有决定性影响,片中的诸多细节乃至诗词后来被徐克版化用。作为老一代的文人导演,李翰祥注重的是影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他来说,《聊斋志异》除了是鬼怪故事之外,更是一幅古代世俗生活的风情画卷,所以,李翰祥版《倩女幽魂》具有浓郁的古色古香之气,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1987年,徐克和程小东重拍了《倩女幽魂》,总体故事情节上基本延续了李翰祥版的框架,故事、场景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却打磨出了迥然不同的全新感觉。在60版中,宁采臣找到聂小倩的骨灰坛,用黄布包裹着坐上马车送其返乡,爱情故事刚开始就戛然而止。而在徐克和程小东眼里,将人鬼情未了的故事进行到底是主要目的,徐克和李翰祥一样都只选取了故事的前半部分,省略了原著后半部分聂小倩进宁采臣家,从佣人到妻子的部分。影片讲述了胆小弱懦、不谙世事的要账书生宁采臣,在兰若寺遇到美丽、善良、清纯的聂小倩,进而产生了一段旷世人鬼绝恋。所以,87版的结束不是一个大团圆,而是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结尾,宁采臣和聂小倩的故事虽然到此告一段落,但并没有结束。《人间道》不是一部独立成章的作品,而是1987年版《倩女幽魂》的一个超长尾声,作为小倩的替代品出现的少女清风,最终还是成为了宁采臣朝思暮想的女人,最后,宁采臣和聂小倩的化身清风一起奔向自由生活,这场人鬼恋情终究以大团圆的形式收场。虽然宁采臣和聂小倩都已消失,但是兰若寺还在,当张学友的歌声响起,这个100年后的人鬼恋迎来开场,王祖贤饰演的女鬼小卓是聂小倩的翻版,梁朝伟饰演的十方则代替了宁采臣,《道道道》以回归式的完结,为《倩女幽魂》的故事画上了句號。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是迄今为止古装灵异题材电影中艺术成就最高、传播范围最广的系列。片中的斗法也代表了当时香港的最高特技制作水平,作为在香港影坛取材和风格最为偏锋独行、多变求新的一位导演,徐克不同于李翰祥给电影加上明末清初的故事背景,他全然舍弃历史真实,庄谐并举、古今混杂,虚构出了一个夸张狂放的混沌乱世,用鬼怪无情地讽刺人类社会的恶象。
2011年叶伟信版的《倩女幽魂》对原来的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头换面,把原来一往情深的爱情故事,换成了相互执着的三角恋。影片一开始就颠覆了我们关于宁采臣和聂小倩爱情故事的传统认识,代之以猎妖师燕赤霞与狐妖聂小倩的爱情故事。[3]猎妖师燕赤霞爱上了聂小倩,违背了猎妖师的原则,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燕赤霞却没有抵住人妖殊途的对立,最后用神兵为聂小倩封印了这段记忆。为帮黑山村解决水源问题上山的宁采臣遇到聂小倩后,开始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最后,为降服黑山老妖等一众妖魔,燕赤霞拔出神兵,聂小倩恢复记忆,在痛苦、艰难的选择中,聂小倩选择在兰若寺与燕赤霞一起消亡。影片另辟蹊径,通过一个跨越前世今生的情感故事,传递出爱情的坚守与立场。
2020年的《倩女幽魂:人间情》在网络电影行业颇求头部精品“出圈”的情况下重启经典。该片邀请了87版《倩女幽魂》的编剧阮继志亲自“操刀”剧本,这也使这部经典作品在改编的时候,保持了原作的风骨。该片展现了真实的人间疾苦:聂小倩被束缚成姥姥下的一缕孤魂,被她所驱使;宁采臣一路进京赶考,在途中看到真实人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与戾气冲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情况下,“真”就显得尤为可贵,影片既刻画了宁采臣与聂小倩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又创新地添加了知秋一叶与燕赤霞的乱世知己线索以及聂小倩与双双之间的友谊线。这些情感线与降妖线之间相互融合、情感戏与武打戏之间相互弥合,让故事充满张力。《倩女幽魂:人间情》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将宁采臣的身份转换为赴京赶考的书生,并在影片结尾以井然有序的世间生活隐喻宁采臣理想的实现,以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影片在网络消费语境下勾画出了一个“真情”的世界,借由宁采臣、聂小倩、燕赤霞、双双、知秋一叶等人物的生活经历与情感抱负,传递出时代语境下的理想主义、英雄梦、治世理念与真情美德。
二、人物形象的发展与转变
(一)操纵与反抗:聂小倩的华丽转身
在《倩女幽魂》系列故事中,聂小倩的人物形象发展大体呈现出古典才女、妖冶美人、精怪狐妖、清纯女鬼四个阶段,人物命运也呈现出从被操纵到主动反抗的转向。李翰祥导演版的《倩女幽魂》截取了《聊斋志异之聂小倩》的前半部分,以宁采臣夜宿寺庙为始,以宁采臣联合燕赤霞击败老妖拯救聂小倩作结,整部电影忠于原著情节。导演李翰祥在将这篇小说改编为影片《倩女幽魂》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原著小说在男女婚恋平等及爱情真实价值所在与传统道德礼教的微妙冲突与抵牾,更对作品进行了富于创作主体意识的审美观照与艺术加工。[4]具体来说,聂小倩被李翰祥导演塑造成了一个腹有诗书、能填词作曲、抚琴赏画的古典才女形象,让影片始终呈现在一片古风氤氲、含蓄淡雅的独特氛围中。1987年,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成为迄今为止最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作品之一,电影中呈现的张扬与狂放的审美情感颇具人文关怀。程小东版《倩女幽魂》中聂小倩的出场颇为惊艳,一袭白衣在灰色调的背景下尽显妩媚妖艳,吸食精血时的妖娆、面对宁采臣时的真挚,颦笑间塑造出了一个妖冶美人的形象。2011年,叶伟信再次将《倩女幽魂》的故事搬上银幕,与之前不同的是,影片一改聶小倩鬼女的形象,换之以狐狸的形象现身,在白日也可欣赏其明媚之美,从鬼魅到灵狐的转变尽显超越凡尘的精怪形象。时隔9年,2020年版《倩女幽魂:人间情》的出现,聂小倩身上褪去了李翰祥版大家闺秀的古典气,除却了程小东版冷冶的妖媚气,少了叶伟信版玄幻空灵的精怪气,反而在银幕上呈现出一股涉世未深、不胜人间烟火的清纯之美。聂小倩形象在四版电影的铺陈中逐渐成长为各具时代特色的人物谱系。在命运的安排下,聂小倩的形象也在反抗中逐渐明晰。在李翰祥、程小东版本的《倩女幽魂》中,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相携欢好更多的是对邪恶势力的逃避,在无法掌握的命运中惴惴不安,最后在宁采臣与燕赤霞的帮助下才重获自由身,是外力对控制权的攻破。在叶伟信版的《倩女幽魂》中,树精姥姥控制了聂小倩的狐狸真身,利用她为自己吸食精血破除封印,聂小倩几次三番放走宁采臣不忍下手,恢复记忆的聂小倩最终选择抗争,与燕赤霞一起消弭在崩塌的兰若寺。《倩女幽魂:人间情》中的聂小倩虽然被姥姥控制,内心却是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自我命运掌控的诉求。影片中,聂小倩对着树精姥姥大喊“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会受你的控制”,这是聂小倩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联合燕赤霞与宁采臣消灭了黑山老妖,聂小倩算是成功摆脱了被操纵的命运,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二)木呆好人与治世者:宁采臣的家国情怀
作为小说与电影的双重男主人公,宁采臣本就饱读诗书,在小说中是个性情豪爽、廉隅自重的人。李翰祥导演依据原著小说,塑造出宁采臣品行高洁、善词赋的才人形象,在影片《倩女幽魂》中别具匠心地建构了宁采臣与聂小倩因前者为后者修润词作、画作题诗,继而渐生情愫这一原著所未表现的戏剧性情节。[5]同时,李翰祥导演以一种才子佳人式的相遇方式,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塑造出了一个严以律己、正义勇敢、严肃沉稳的爱国书生形象。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把宁采臣塑造成了一个天真、迂腐,甚至呆头呆脑的好人形象,孱弱的宁采臣所处乱世,民生凋敝、时局动荡,收账人的角色设置与夜宿兰若寺的情节互为映衬。面对乱世他略显柔弱、书生气十足,面对小倩他显得犹豫不决、少不经事,以一副白面书生的形象取代了李翰祥版阳刚正义的家国男子担当,却也在爱情中找到了男子该承担的责任,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叶伟信版的《倩女幽魂》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宁采臣的角色设置成了水利专家,常年缺水的黑山村深受其困,为拯救危困中的村民,宁采臣冒险上山找水,虽然性格延续了上版宁采臣的软弱,但责任感和济世救人的情怀逐渐明晰可见。2020年版《倩女幽魂》中宁采臣的选角虽然延续以往的书生形象,但是身份上给予了进京赶考的角色设定,性格上的优柔寡断未能阻止其乱世治国的理想,宁采臣更是直言乱世更应读书,他的信仰是读书就能改变乱世,见过了世间乱态,他希望自己能通过读书来为国为民谋求福利,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的结尾更是得到最大的升华。影片开头的乱世之象和结尾平定安顺的世态足以证明宁采臣平定乱世、济世救人的情怀。四版宁采臣的人物形象之演进,以美人为主体、以乱世为背景,将乱世中的儿女情长交织在大社会、大历史中,有力地映照了宁采臣从乱世好人到胸怀江山、家国社稷的治世者的家国情怀。
(三)隐遁者与独行侠:燕赤霞的侠义情长
从小说文本到电影世界,燕赤霞的人物形象以立体、多元的角色塑造出乱世隐遁、一心卫道、温情守护的进阶过程,浓墨重彩地表现出燕赤霞的侠义情长。李翰祥导演尊重原版小说中对于燕赤霞权威正义的人物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其身姿孤傲、遗世独立的精神气节成为全片的亮点所在。影片有一段燕赤霞入夜吟诗舞剑的场景,刻画出乱世难平、报国无门的燕赤霞归隐山林的遁世者的形象。徐克、程小东版的《倩女幽魂》中对燕赤霞这一人物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由午马饰演的燕赤霞让人物性格更为丰富立体,在严肃的基础上增加了些许老顽童的既视感。一方面,他痛恨官场污浊、隐居兰若寺不肯与之为伍,表现出他的性格刚烈、正直果敢;另一方面,他对宁采臣、聂小倩充满善意,处处施以援手,显现出他的善良正义、性情豪爽。虽然程小东版《倩女幽魂》也展现了燕赤霞夜间吟诗舞剑的场景,但是醉酒的状态却将一个无奈、苦涩、郁郁不得志的落寞剑客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2011年版的燕赤霞是区别于所有版本中配角的设置,一跃成为该片的主角,并以其为第一视角展开叙事,燕赤霞兼具降妖除魔的使命和为爱受困的情感冲突,人物内心情感更为丰富。此次“扶正”,将他从红尘外拉回凡间,成为挣扎在信念使命和情感欲望之间的孤独行者,使其首次成为形象丰满的圆形人物。[6]2020年版《倩女幽魂:人间情》邀请香港老牌演员元华出演燕赤霞,一改捉妖师刻板的形象,一身正气、三分滑头的人设重塑了燕赤霞的时代境遇,新版燕赤霞更具通透地冷眼旁观乱世,甚至忍不住劝说宁采臣“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天道无情,放弃考功名,留下捉妖”,足见燕赤霞消极避世的态度。后经宁采臣“逃得一时,逃不得一世”的劝说,燕赤霞与宁采臣一同解救出被困的聂小倩。明知百年修为斗不过万年修为的黑山老妖,还要冒险射杀黑山老妖的元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行事,促使燕赤霞从畏头畏尾转变为直面妖魔的侠士,独立行走于这乱世,背负降妖除魔的卫道责任。
三、主题与时代内涵
《倩女幽魂》的故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社会责任,彰显出不同的社会生活现状与思想观念,这在其未被影视化改编前便可窥知一二。源自蒲松龄小说话本的《聶小倩》借人鬼妖的故事劝导世人不要沉迷财色、罔顾性命,同时受到明朝心学思想的影响,小说流露出自由恋爱和爱情平等的价值观念。1960年的《倩女幽魂》较多地保留了原著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艺术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文化是西方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殖民地文化的复合体,[7]香港电影产业逐渐走向产业化阶段,大投资、拍大片、赚大钱的风潮在邵氏公司鼓吹下呈现出新的文化语境。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多彰显乱世之中才子佳人的邂逅、琴棋书画背后的文人雅趣,营造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氛围,以宁采臣与聂小倩的故事主线体现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气节和良知。李翰祥导演通过该片所强化的民族认同,更多的是抒发去国怀乡的情感寄托。
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自身历史的迷思、对于未来发展的迷茫、对于身份归属的困惑等都深深融入到香港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心理状态中。[8]徐克版的《倩女幽魂》诞生在香港电影最具活力的黄金时代,依据李翰祥版的基本框架,徐克打磨出了不同的电影质感,以混沌时空、颠倒乱世为背景勾画出一个人妖难辨、黑白不分、夸张狂放的世界。香港电影进入黄金时代后的创作电影中人物形象大多被“矮化”和“世俗化”,燕赤霞的样貌丑化、姥姥的阴阳一体,是对观众“优势认同”的心理补偿。影片在乱世中借由聂小倩与宁采臣悲情的天人永隔,映射的是香港民众对于自身长久处于殖民化与边缘化状态下的身份认同障碍。[9]电影融入了好莱坞电影中性与暴力的元素,视觉奇观、类型杂糅、庄谐并举造就了华语电影中最经典的古装奇幻灵异故事。
消费时代的到来,电影的商业属性在市场化的语境中不断被放大,“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是身体文化,消费文化中的经济是身体经济,而消费社会中的美学是身体美学。”[10]2011年叶伟信版的《倩女幽魂》将故事改头换面,以三角恋的现代元素重新梳理了聂小倩、宁采臣、燕赤霞的人物关系,将聂小倩与燕赤霞的前缘倾诉于银幕上,故事围绕宁采臣寻找与治理水源为主线,将男情女爱、斩妖除魔等线索交织在一起,重新书写了《倩女幽魂》的故事内涵,却也淡薄了电影中执着、专一、唯美的爱情想象。影片中“糖果”的具象展现是欲望的物化,正如聂小倩所言“谁给我糖果吃,我就喜欢谁”,这里的糖果既串连起聂小倩的两段情缘,又体现了影片价值观念的物质化和世俗化。消解了前两版电影中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令人刻骨铭心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被轻松化和俗世化了,落入了世俗爱情故事的窠臼。
进入网络技术时代,多元性、年轻化、新奇感等都成为网络时代的标签,时代的审美潮流也在不断变化。2020年《倩女幽魂》这一经典IP再度迎来新内涵,原编剧阮继志亲自操刀的剧本,保持了故事的原汁原味,且翻新再创作更加符合新时代观众的审美。从故事的角度,宁采臣与聂小倩的故事乃是主线因素,此外,电影还融合了《倩女幽魂》前三部的特色,比如第一部中的聂小倩出嫁,第二部中的知秋一叶,第三部中的大战黑山老妖,综合下来,就是这部全新的《倩女幽魂:人间情》。华语奇幻电影本身的独特性便是融合了武侠意境与东方志怪的全新片种,中国神话故事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牛郎织女》《天仙配》等爱情故事家喻户晓,也奠定了中国式魔幻电影的爱情路线。
东方传说的审美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神仙还是妖魔,形象总是趋于人类。《倩女幽魂:人间情》的内容就像片名一样,以“人间之情”为主要线索,宁采臣、聂小倩这段人妖两界所不容的情感,展示出相逢之恨、纠葛之爱、分离之痛的旷世爱恋,在惊艳的奇观特效下,给观众留下不少虐心的回味空间,而片中宁采臣刚正不阿的个性也是对“人间情”三个字的最好诠释,就像他对燕赤霞所言:妖是捉不完的,我要做一个正直的官,让这世上再无怨死的人,这才是人间正道!质感出众的服化道、幽冥诡匠的迷幻景象、气势恢宏的侠道争锋、大气磅礴的大战黑山老妖等,是华语奇幻电影的精华所在。网络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能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奇幻电影,为今后网络电影的创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结语
中国神话故事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太多故事素材,故事的再度创作会伴随着文化演进不断再造。对于经典故事的改编而言,故事本身是它所属时代的外壳,而创作者以时代审美、生活注解、社会价值重新去审视和发掘古老神话的意义时,用时代的理性思维对经典神话进行重新书写才是赋予了古老故事新的内核。经典故事的重塑在历史的脉络中体现着创作者对过去故事的当下思考,在重构的意义与价值中,我们同样清晰地看到了《倩女幽魂》这一经典故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意识的演进,仍然能散发出勃勃生机,这也正是《倩女幽魂》跨越半个世纪的影视化改编依然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50.
[2]宣宁.妖风魅影里的大陆及其历史——身份建构视域下对《倩女幽魂》系列的比较阅读[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2):73-76.
[3]金荣慧.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三部电影版《倩女幽魂》[ J ].蒲松龄研究,2017(3):118-123.
[4][5]王凡.论香港邵氏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聂小倩》的人物重塑[ J ].蒲松龄研究,2015(4):113-122.
[6]索亚斌.《倩女幽魂》的前世今生[ J ].当代电影,2011(7):111-116.
[7]李军.翻拍的文化逻辑——以电影《倩女幽魂》的翻拍为例[ J ].四川戏剧,2016(9):272-282.
[8]李晓昀.民间经典的解构、重构与再建构——试论《青蛇》从传说到小说再到电影、戏剧的文化内涵流变[ J ].
当代电影,2017(7):174-177.
[9]韩露.经典故事影视化改编的传承与创新——由《白蛇传》再翻拍说起[ J ].文艺评论,2019(2):108-115.
[10]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