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尚军
摘 要: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用先进文化筑牢教育的根基,用优秀文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时代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中国大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化的价值与功能不可或缺。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文化育人 逻辑意蕴 行动策略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打造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凸显文化育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关于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2014年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这种政策背景之下,学术界以高职教育“文化育人”为主题对各领域展开了全面、丰富的研究。
一、理论诠释:文化育人的逻辑意蕴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的过程,“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1](26),用先进文化筑牢教育的根基,用优秀文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时代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中国大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化的价值功能不可或缺。
1.文化育人的历史逻辑
文化总是在隐匿中影响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文化本身兼具同化作用,能够为同一文化族群的人们涂抹上“底色”基本相同的是非观、价值观和善恶观,并促成社会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高职文化育人的内容,增加育人的厚度,提高育人质量,是高职教育的使命,也是高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形式存在著,还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正己”的人生观、“义以为上”的价值观,都蕴藏着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可贵因子。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个人德行修养方面的作用。“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94)。强调发挥文化的力量滋养人、教育人,使人具备“修齐平治”的德行与胸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如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对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把个人的自我修养作为达到道德完善的途径,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素养具有重大作用。
2.文化育人的理论逻辑
近代以来,人们在探索中华民族出路问题的同时开始关注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变化,并寻求用文化促进“国民觉醒”的途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的新征程,中华文化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4](1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并开创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5](16)高校必须科学地把握文化与育人的关系,必须做到: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缺乏高度的文化自信,缺乏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难以实现。二是涵养主流文化价值。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文化的内核。从本质上看,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启人心智、涵育品格。在多元文化时代,以主流的文化价值浸润高职学生的灵魂,是文化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文化育人的实践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意义。“知行”是传统文化中进行育人的关键路径。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尚书》“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等,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认识与实践是有机的统一体,是育人实践核心理念。实践是高职教育依托的重要模式之一。高职教育育人的目标是德技并修,即培养学生厚重的德性修养与扎实的专业能力。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大学育人的方向。恩格斯曾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6](258)高职教育的育人实践需要夯实两个基础:一是文化基础。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对人文社会科学缺乏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审美情趣不够,过度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等。但是我们不能把专业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割裂开来,忽视两者相互促进的逻辑联系。高职学生如果仅仅具备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就只能称之为生产的工具;如果缺乏综合文化素质,就失去能力提升的动力,难以应对工作岗位的发展变化。二是实践体验。在高职教育办学实践中,将优秀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如责任意识、工匠精神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培养职业精神。此外,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工学结合的实践中、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体验与感悟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既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又提高了文化育人的即时性与长效性。
二、行动策略:实现高职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文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姿态,学校文化与学生文化、产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在此交汇、交流、交锋,纷繁复杂。因此,高职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方向,适应时代,结合实际,使文化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脉相承。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提高人才质量。文化育人目标科学与否、文化育人实践效果如何,取决于是否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是否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必须嵌入学生内心世界,关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避免文化育人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割裂。当前,高职学生基本都是“00后”,大多数来自农村,物质生活已经得到相应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成为重点。新时代每个人都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化文化育人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学校文化最主要的受众,具有独特文化诉求。学校的文化建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能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建设应强调民主,推进过程中实施师生共建策略,尊重学生的文化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搭建“文化对话”的渠道或机制,凝结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等群体智慧,共同营造文化育人格局。
2.发挥文化的濡化与涵化功能
在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活动创造和传承着文化,文化涵养着人的德性和品行,影响着学生精神生活。“教育始终是与文化维系在一起的,它所达到任何目的,都是与文化为中中介的,离不开文化这个载体”[7](124)。文化育人,需要把文化的“濡化”功能(在特定的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本质是学习和教育)和文化的“涵化”功能(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通过持续接触和影响造成一方或双方大规模文化变迁——整合)统一于文化育人过程中。文化育人,一是实现“接地气”与“高大上”有机融合。文化育人坚持贯彻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路线,应从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中挖掘教育意蕴,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激发大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帮助大学生自觉进行先进文化世界的构建,启迪学生智慧和塑造灵魂,发挥濡化作用。二是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在高职教育建设与改革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起到关键作用,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高职教育理念,体现出社会化功能、文化功能等文化涵化功能。
3.创造富有特色的时代文化育人空间
文化育人始终要着眼当下,展望未来,未来最重要的载体是青年一代。大学生作為未来最具活力的部分,文化育人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与文化的关系,让文化具有青春气息,符合青年学生的趣味和审美,达到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高职学生富有朝气活力,思维活跃,个性独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获取流行文化知识、接受新的文化能力较强,对各类文化现象有关注思考、有认同抵制,但一些人文化底蕴不足,文化视野狭窄,辨别能力较弱,面对多元文化容易感到困惑,需要及时引导与点拨。
(1)网络文化育人。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空间,复杂多样的非主流文化,虚实难辨的文化信息充斥着网络。因此,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空间,建设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成为重中之重。社会、政府及学校应把握网络文化传播的方向性与规律性,牢牢掌握网络文化阵地,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教育人、引导人,构建网络文化育人空间。学校与教师要真正理解并满足学生的文化诉求,搭造网络文化育人与学生文化需求之间的同频共振纽带,采取或显性和隐性,或旗帜鲜明或润物无声的方式方法,建构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培养文化辨别能力,使网络文化空间成为教育引导学生文化学习的圣地。
(2)教师文化育人。《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文化育人关键在教师,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文化育人实践中,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识与文化素养,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人文情怀,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召、“亲其师、信其道”的信奉,成为学生个体发展与心灵情感成长的导师。同时,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优秀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他们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为育人开辟了新的文化场域。在育人过程中,两类教师都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身心发展需求,并提供适宜的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在心灵和精神上健康成长。
(3)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根本的办学模式,加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力度,需要校企双方不断创新形式、改革内容、丰富载体,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教学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实践过程,本体功能在于育人。发挥文化育人效应,就要落实“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要求,树立教学本位意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二是专业教材。教材在内容上应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加强与职业岗位的联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要对接职业标准、岗位规范和企业文化,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培育职业道德,弘扬工匠精神。三是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实习、校企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他们的文化结构,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毕业时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变革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根本指向是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都要利用文化对学生实施教育。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学习,形成文化自知,树立文化自信,最终认同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文化,培养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能力。高职教育不仅要通过文化育人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更要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建设现代社会提供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郑丽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02).
[3]郭彧,译.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适切性研究”(项目编号19G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