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旭 陈佳惟 蒋拥军
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以下腰背疼痛为主要症状。临床检查表现为腰背疼痛,腰背肌肉紧张。随着病程的延长迁延不愈,患者还可能出现一定的神经官能症[1]。治疗干预手段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手法、药物治疗、理疗等[2]。深层肌肉刺激疗法(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是一种利用机械手段治疗软组织疼痛的有效方法,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本质上是一种肌张力抑制技术,借助振动波渗透作用于深部肌肉,刺激其内部的张力感受器,能调整肌张力达到平衡,短缩的肌肉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恢复正常功能。另一方面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堆积的代谢废物的清除,加速受损的软组织自我修复,从而缓解深层肌肉疼痛[3]。另外,平乐推按手法是中医正骨流派中优秀的一派,其正骨、理筋手法为其手法系统中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一种特色方法,在诊治患者中已广泛施用,能够缓解甚至消除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4]。本文回顾研究DMS联合平乐推按法治疗CLBP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5]医师协会2017版腰背痛管理指南制定的CLBP诊断标准:(1)腰痛病史长达6个月;(2)久坐久立的状态会导致疼痛加重,且坐位比站位情况严重;(3)整个下腰部到臀横纹范围内的持续性疼痛,有时大腿后外侧存在放射痛;(4)痛区触诊存在压痛或肌痉挛。纳入标准:(1)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无髓核破裂、纤维环变形破裂及骨质形状改变;(3)年龄20~60 岁;(4)距诊断前4周内未接受任何止痛类药物、物理和运动治疗;(5)意识清楚,能主动沟通并积极配合。排除标准:(1)既往有腰椎外伤或者腰部手术史;(2)有严重心脑血管、精神病等重大疾病;(3)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选取2019年6-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治疗的CLBP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1.62±8.72)岁;身高(164.83±5.54)cm;体重(60.65±5.75)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DMS组)、B组(手法治疗组)和C组(DMS结合手法组),每组20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A组予腰部DMS治疗。采用昊德康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SDK-I型DMS治疗仪,治疗前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全身尽量放松,将治疗巾铺置于患者腰臀部,选择DMS频率40~50 Hz,注意避开骨性突起,将振动头置于腰背部肌肉上,来回移动,移动速度3 cm/s,时间10 min;再将振动头停留在激痛点上进行痛点刺激,每个激痛点停留1~2 min,最后以移动速度3 cm/s在存在激痛点的肌肉按照肌纤维的走向来回滑动[6]。以上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共治疗4周。
B组采用平乐郭氏推按手法[7]。具体如下:首先,要求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尽量放松,显露腰骶部。医者站于患者患侧,双手掌底压于患者髂后嵴上缘,推骶棘肌5 min,其间要求患者嘴张开,随推按呼吸。当找到软组织疼痛的扳机点时,拇指深部按压刺激扳机点,注意疼痛要在患者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可达到快速缓解疼痛的作用。然后,医者将右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腰骶部,左手掌重叠在右手掌背,推按摩腰椎周围软组织3~5 min。完成后,医者用一只手掌按压患者椎体附近,另一只手掌将患者的下肢抬升。这样,两只手互相配合使力,使小关节得到松动,两侧交替完成,操作2 min。最后,点按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的夹脊穴。以上治疗均20 min/次,1次/d,每周5次,共治疗4周。
C组予DMS组的治疗方法结合手法组的治疗方法操作治疗,20 min/次。1次/d,每周5次,共治疗4周。
三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接受评定,评定标准如下:(1)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满分29分,≤10分为差,10~15分为中度,16~24分为良好,25~29分为优[8]。(2)三组有效率,判定标准参考骨科学会(JOA)腰背疼痛评分,治疗后评分的改善率=(治疗后的评分-治疗前的评分)/(29-治疗前的评分)×100%,结果>85%表示显效,25%~85%表示有效,<25%表示无效。(3)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总分50分。0~4分无功能丧失,5~14分轻度功能丧失;15~24分中度功能丧失;25~34分严重功能丧失;>34分功能完全丧失[9-10]。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或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与基线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B组优于A组,C组优于B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JOA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三组JOA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A 组(n=20) 12.20±2.29 18.45±2.04 9.11 0.000 B 组(n=20) 12.90±2.47 20.05±2.80 8.56 0.000 C 组(n=20) 12.70±2.32 21.90±2.94 10.99 0.000 F值 0.47 8.66 P值 0.630 0.000 A组与B组t值 0.93 2.07 A组与B组P值 0.359 0.046 A组与C组t值 0.69 4.31 A组与C组P值 0.497 0.000 B组与C组t值 -0.26 2.04 B组与C组P值 0.793 0.049
治疗后,B组疗效优于A组,C组疗效优于B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C组评分更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ODI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三组ODI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A 组(n=20) 35.05±4.05 19.95±4.06 11.78 0.000 B 组(n=20) 35.25±3.84 14.90±3.68 17.11 0.000 C 组(n=20) 35.45±3.58 12.30±3.31 21.23 0.000 F值 0.06 22.15 P值 0.947 0.000 A组与B组t值 -0.16 4.12 A组与B组P值 0.874 0.000 A组与C组t值 -0.33 6.53 A组与C组P值 0.743 0.000 B组与C组t值 -0.17 2.35 B组与C组P值 0.866 0.024
在CLBP病理机制的研究方面,西医主要探究腰肌的筋膜炎症、核心力量、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等方面[11]。中医中《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说明筋伤大多都是劳损所致。如果患者病程过久,耽误治疗时机,使损伤部位气滞痹阻,疼痛越发严重[12]。
平乐推按法出自河南平乐郭氏正骨流派,它历经两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平衡理论、筋骨并重”的诊疗思路[7]。本研究中采用了平乐滑推手法,它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一种较重的复合式治疗手法,为掌之推摩与指之滑按的结合作用于机体深层(筋膜与肌肉、肌肉与骨骼)的按摩。具体作用机制为:促进血液循环,通过推按作用于肌肉、关节时,可对局部血管里的血液起到人工泵吸泵出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痉舒络,通过轻柔和缓、由轻到重(口诀:轻推滑皮走)的手法作用到病灶深部,使受阻的经络得到通畅,使肌痉挛逐渐舒展、缓解;推动错乱的关节间产生微小位移,解除小关节间的滑膜嵌顿,使小关节的紊乱、错位之处展开,然后还原至正常的位置;在推动关节活动的同时,粘连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也会产生弹性延展,肌肉的弹性状态得以恢复[13]。
对于深层的肌肉筋膜,手法刺激未必能明显的刺激到,但DMS可以处理深层的肌肉筋膜问题。张志杰等[14]研究结果表明,对肌肉的深层刺激可改善腰部深层肌肉(髂肋肌、腰方肌、多裂肌)的功能状态,而肌肉的特性,如张力、弹性及僵硬情况等可以用来反映肌肉的功能状态[15]。DMS是通过较高频率的机械振动产生振动波,所产生的纵向的振动波具有较强的刺激强度及渗透作用力,对肌肉,韧带和筋膜等产生一系列振动刺激,微动牵拉肌梭使之产生感觉信号输入,进一步利用反射弧兴奋γ神经元,这一治疗机制就是神经-肌肉负反馈调节[16],解除局部循环受阻压力达到缓解肌肉疲劳的目的[17]。肌张力被认为是在肌肉对外界主动做功之外,源自于肌肉组织本身维持正常姿势的收紧张力[18]。肌张力在异常增高的情况下,肌肉中的血管承受到肌张力的过大负荷就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这样就使肌肉筋膜等组织缺血、缺氧,产生的无氧代谢物继而还可能造成疼痛或者运动能力减弱等问题[19]。另外,产生的疼痛又会产生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肌张力。国内外研究表明,在振动波的刺激下,肌肉内毛细血管的括约肌会舒张,那样局部的微循环重新建立,加快受影响的组织有氧代谢的复苏,同时促进了堆积此处的炎症疼痛物质的吸收,并帮助肌肉功能的恢复正常状态[20-21]。
本研究结果显示,DMS和平乐推按手法均可改善慢性下腰痛的症状。但DMS联合平乐推按手法治疗慢性下腰痛CLBP效果更好,认为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