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业科教片的融媒转型
——以CCTV-17《田间示范秀》为例

2021-06-28 02:30文/宋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真人秀田间乡土

文/宋 彬 孟 鹤

长期以来,农业科教片为传播先进技术、普及农业知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融媒时代,“三农”对于科技有了更新、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各种视频形态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更加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科教片的样态亟需进行更新。那么应当如何才能调整其节目样态,既能保留“农业科技”的内核,又能为当下的人们所喜闻乐见?CCTV-17的《田间示范秀》的前身是原CCTV-7播出的《农广天地》,后者是传统农业科教片的最典型代表,本文将对《田间示范秀》的“变身”进行分析,探讨农业科教片样态的一种转型。

一、主题由泛泛到精准,更具时代性特征

(一)传统农业科教片的内容形式

以往,农业科教片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最早期,通常冠以“某某种植或者养殖技术”的名称,细分为种植、养殖、加工等类型,节目内容可以说是从一而终,比如种植类科教片要对繁殖技术、苗期管理、移栽、生长期管理、花期管理、结果期管理、收获、收获后管理等技术关键点依次介绍等。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内容大而全,但劣势是由于时长的限制,通常会在关键点处难以展开,于是进而有了第二种小而精的内容选择方式,即针对生产中某一关键环节或某一种病虫害,进行细致的技术讲解剖析。

(二)《田间示范秀》的演进更新

与早期的农业科教片相比,《田间示范秀》的主题更加聚焦,内容更贴近时代的现状与需求。主题上,《田间示范秀》每期以一个主要农业科技问题为导向,进而糅入其他相关内容。比如《羊小伙遇到老羊倌》解决了母羊生产率低的问题,《菊香四溢情满园》解决了大棚食用菊花蚜虫的问题,《散养健康鸡冬季好产蛋》解决了冬季散养鸡产蛋率低的问题,《养好湖羊卖好价》解决了湖羊生长速度慢的问题等。由一个问题而引入,以这个问题解决为结束,选题更加聚焦,也因此能够把某一具体问题剖析得更加深入、彻底。时代性上,《田间示范秀》基于我国农业规模化和小农户两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现状,将片中遇到生产难题的农户定位为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基础的农业经营者(甚至有的还是“老把式”或者农场主),但在进行产业提升(如种植、养殖新品种等)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技术更新,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而片中另一个主角——乡土专家则是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出现,其本人具有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或者养殖场,有的甚至同时还是直播高手、电商达人等,他们受到外景记者的邀请,去帮扶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破解了生产技术难题,提升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传播了农业发展新理念。这种“有的放矢”的节目主题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的真实现状,体现了农业生产者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与渴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二、形态由“说明”到“秀”,更具灵动性特点

科技内容应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是业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早期的农业科教片属于”说明文”,即用声画对位的方式,对农业科技进行准确的描述说明,更强调科学性与逻辑性。后来为了吸引观众,多用“记叙文”,即围绕某项农业技术,讲述一个故事,加入一些“人”的因素,增加可看性。而《田间示范秀》则是更进一步定位为“国内唯一一档帮扶类真人秀栏目”,将真人秀与“科技帮扶”融为一体,完成科技内容的传播。

(一)《田间示范秀》的“真人秀”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①《田间示范秀》很大程度体现了这几点特征。

1.自愿参与:节目中的参与者——农户和乡土专家是自愿的,他们属于本色“出演”,体现出自己的个性以及在遇到事情时的真实反映,但他们又不是完全与现实生活中相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一直处在摄像机和话筒的记录之下,所以行为会受到特定场景的影响。

2.处于规定的情境:节目的主人公处于的规定情境是在田间地头,农户出现问题的农业生产现状中。

3.预先给定的目的:乡土专家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在两三天之内,帮助农户破解某一项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使其转变落后的生产观念,接受新技术。

4.特定的规则:某农户生产中遇到了一个难题、求助—外景记者(帮小妹等)前去了解情况—协助找到乡土专家—乡土专家前去农户家解决问题—插叙农户创业的艰辛—生产技术难题解决—乡土专家邀请农户去自家基地观摩—农户对现代农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农户改进自己的生产方式。

5.竞争行为:节目中的竞争由农户与乡土专家之间的思想与行为的竞争来体现。农户与乡土专家之间存在着关于农业生产观念的差异,对于生产成本的接受度、对农业科技的认知程度有不同,农户开始并不一定对同样身为种植者或者养殖者的乡土专家信服,因此,会产生微妙的竞争行为。但“眼见为实”,在亲眼见识到了同行种植、养殖的效果,进行了“老把式”间真正专业的交流之后,产生了思想的转化。

6.记录与加工:真人秀在形式上,是“记录性与戏剧性的融合”,它打破了“真实节目”与“虚拟节目”的界限②。《田间示范秀》中加入大量的跟踪拍摄、现场同期声,在主要场景之间加入了外景记者寻找乡土专家、去农户处的路上等起衔接作用的过程性镜头,试图用画面和声音的蒙太奇,营造时空的连续,进而完成整个农业科技帮扶过程的故事性流畅化叙述。当然,有的部分并非传统意义上真正的记录,而是现场“导”“演”出来的镜头(比如外景记者帮小妹和专家见面等),而且在后期制作时又进行了加工,采用了剪辑手段来增加记录的戏剧性。

(二)“现场追述”的使用

《田间示范秀》还采用了真人秀中常用的“现场追述”,“节目的参与者在事后追述节目中曾经发生的事件,并穿插在事件进行当中,通过灵活的编辑结构故事”③。比如在《一泓清水鳜鱼肥》这一期节目中,农户唐士昌在被乡土专家康志永指出其水质及养殖密度有问题时,抵触情绪非常强,坚持说自己鱼塘的水并不浑,在两人“对抗性”的场面之后,插入了康志永的现场追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唐士昌坚持错误观点的感受。现场追述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强化细节,突出故事的戏剧性结点;二是表达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有助于人物形象的树立。例中的现场追述突出了唐士昌对于旧养殖方式的执拗和对新养殖方式的不认可,强化了戏剧性冲突,并体现了这类农民的代表性人物形象。

(三)“秀”与农业科技传达的合一

毋庸置疑,《田间示范秀》的内容中心是农业科技,但它做了较好的包装。只有“人”才是农业科技的执行者、困惑者、受益者,所以节目以解决“人”的问题来完成农业科技知识的传达。节目中始终贯穿了一个悬念,那就是“农户的难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比如《凤梨萝卜变身记》中,开头就说本身就有多年萝卜种植经验的农户张学春,种植的凤梨萝卜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乡土专家指出其土壤有问题,他却将信将疑,并且心疼改造土壤所需投入的成本,直至到乡土专家的棚内“眼见为实”了之后,才最终产生了思想的转化。这一场关于萝卜科技的“改造秀”有头有尾,颇有看点。但实际上,农户种植思想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思想的吸收、科技观念转变的过程。而对于观众来说,因为与“秀”中参与者作为普通人身份的类似,很容易将自己置身其中,产生代入感,也就跟随着农户实现了农业科技思想认知的提高与转变,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农业科技观念认知的升华,节目的传播目的得以实现。

三、科普过程有“物”有“人”

科幻作家郑军曾提出一个关于中国科学普及的缺陷,即“科普仍然只见知识不见人,没把人放到科普的中心”④。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许多广受欢迎的以“物”为主体的科技节目,也是因为赋予了“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特点。如若“重物轻人”,没有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科普作品会显得无趣,公众不愿意去主动观看。事实上,这一问题已经在逐渐引起了业界的重视。《田间示范秀》试图做到“人”与“物”的较好结合。

(一)使农业科技成为趣味点

在电视节目中如何很好地表现科学知识,一直是科技类电视节目的一个痛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学具有严谨性,容易使得节目变得枯燥,似乎与节目的好看性会产生冲突。而《田间示范秀》所采取的巧妙的做法在于:第一,它不把题目开得太大,不从大的农业科技的概念着手,而是从小的切口出发,每期只围绕一个农业生产问题深入探索,抽丝剥茧地予以解决,因为面临的是现实的未知,所以有一种揭秘感在里面;第二,它很好地安排了“人”“事”“科”三者的关系,没有把农业科技与“人”和“事”割离开来,而是做了很好的融合,把科技点变成了悬念点和趣味点的核心,“人”和“事”都围绕它——农户因为农业科技方面没有做到位,所以才出现了生产问题,需要被帮扶,而乡土专家的任务就是在农业科技方面予以指导帮扶,使其农业生产问题得以解决。”人”做“帮”事,“科”随“帮”生,“帮”由“科”解,相辅相成。

比如在《离奇死亡的羊肚菌》中,片子的核心就是高保同、翟宏武两位农户求助其所种植的羊肚菌死亡的原因。在整个节目中,随着叙事的发展,实际上其中涉及的科技点是很多的。具体如下:

?

综合而言,片中其实已经把羊肚菌的生长习性、延安地区如何种植羊肚菌等科技问题讲得非常透彻,但之所以并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农业科技点变成了整期节目要一层层解开的“结”,实现了农业科技的落地,把它落到农民真正的生产生活中,融入到帮扶的叙事中,从而变成了趣味本身。

(二)创业故事实现“智志双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副主任张国飞曾说:“你教技术是教不完的,智志双扶,既要扶智慧,也要扶志气,志气是广谱的。”⑤《田间示范秀》在破解农业科技难题的同时,还选择恰当的时机,插叙了农户与乡土专家的创业创新发展历程,展现了农业人的创业及坚持之不易,力图实现“智志双扶”的效果。比如《一泓清水鳜鱼肥》中的乡土专家曾自己一人在鱼塘边小房子住了三年,《羊小伙遇到老羊倌》中的乡土专家遇到过雪灾把羊棚砸塌,这些创业历程不是对着镜头声情并茂地讲述,而是在纪录式的谈话中带有真情实感地讲出来,非常触动人心。这样一来,就不再是冷冰冰的以农作物、牲畜、农产品等“物”为主体的传播,而是以“人”的故事给科学的传播加了人性的温度,而且还带有不同创业者的个性特征,为节目增加了记忆点,进而对乡土专家所坚持的先进农业科技理念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三)外景记者穿针引线

记者的出镜可以让现场表述和信息传达更具公信力、真实感,还可以与采访对象真诚互动,实现有趣味、有意义的沟通。⑥《田间示范秀》中,外景记者(帮小妹等)作为整个故事的穿引线,拎起了整个故事,他们或进行问题的导入,或活跃了节目气氛,或抒发了身在现场者的真实感情。比如《羊小伙遇到老羊倌》中,记者看到年龄不大的羊场农户的手已经冻肿,心疼地询问,便顺利地引入了对该农户年纪轻轻不怕辛苦,执着于养羊的创业背景介绍。再比如《散养健康鸡 冬季好产蛋》中,乡土专家说到他们的鸡蛋新包装时,记者举起一盒包装好的鸡蛋又高又远地扔出去,结果完好无损,非常直观地进行了展现。而记者本人作为“秀”中的一份子,进行必要的现场追述,也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线的进程及主题的表达,并让节目变得鲜活起来。

总体而言,这其实是一个传播姿态的问题,自上而下的灌输是我国的科学传播长期以来被业界试图改变的一个重要弊病。《田间示范秀》不再是高高在上地以“我知道你不懂”的介绍性姿态,而是呈现了一场场普通农业生产者的改造秀,让观众从“秀”中学到科技知识。

四、注重摄影技术,视觉表达更突显

传统的农业节目中,多采用固定镜头,这是导致节目可看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田间示范秀》中大比例地采用运动镜头,同时提高了剪辑率,使得节目视觉上灵动了起来。另外,节目在拍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时,也非常的到位,比如《夫妻同心渡难关》中,及时捕捉到了蝈蝈蜕皮、蝈蝈产卵等常人难以一见的大特写镜头,增加了趣味性。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小型化、拍摄成本的降低,采取“非常规”的拍摄视角,采用特殊摄影技术,营造令人惊艳的视觉表达效果,已经成为许多节目的“标配”。在《田间示范秀》节目中,航拍、高速摄影、延时摄影、显微摄影、水下摄影等根据内容需要经常出现。尤其是航拍镜头,基本上每期必有,它在展现自然景观、美丽乡村、农业产业、农民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鸟瞰的特殊视角。比如上文提到的《离奇死亡的羊肚菌》中,在表现黄土高原、车行路上、山里的大棚、村落屋舍、一行人进入大山寻找野生菌等处,均采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美轮美奂的影像展现了专属高空的奇观,极大地增加了节目的表现力。

结语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必将为“三农”事业的新发展带来更大的生机与活力,以专题视频的形式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是必然的需求,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一定是以“农业科教片”的面貌出现在荧屏之上。《田间示范秀》坚持了传播农业科技的宗旨,创新了节目形式,提升了农业科技的可看性,将“扶智”与“扶志”融为一体,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注释:

①②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今传媒》2005年第7期,第14页。

③苗棣、常佩昳:《真人秀与“现场追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47页。

④民生文化产业网:《〈怎样把人放到科普的中心〉——评王麟 〈铁路传奇〉》,ht t p://www.kej i wenhua.c n/aspx/def aul t/newshow.aspx?c l assi d=174&i d=2670,2015年11月17日。

⑤央视频:《张国飞:三农领域到处都是弄潮儿,到处都是奔腾而起的浪花》,ht t ps://m.yangshi pi n.cn/vi deo?t ype=0&vi d=i 00004 2ef du,2021年1月4日。

⑥王玮珉、门继光:《从〈生财有道〉谈出镜记者的作用》,《电视研究》2019年第1期,第55-56页。

猜你喜欢
真人秀田间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谜语真人秀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