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柏龙,苗桂珍*,杜启明,刘巧巧,贺思圣,陈子泮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1121;2.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 100009;3.贺思圣名医传承工作站通州区中医医院分站,北京 101121;4.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引起腰痛和下肢痛的常见病 。自2016 年开始,在首都国医名师贺思圣教授的指导下,运用“贺氏管针”疗法联合腰背肌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70 例患者均为2016 年1 月-2019年8 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LDH 患者,年龄18~70 岁,其中男40 例,女3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 例(男/女=22/13)和对照组35 例(男/女=18/17),治疗组平均年龄(42.83±12.60)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1.48±11.54)岁,2 组平均年龄、腰腿痛评分(JOA)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4 个专业10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有关LDH 的诊断标准[1]。患者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可减弱;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纳入标准 年龄18~70 岁,生活可自理;患者知情同意,清醒、安静状态下完成相关诊治。
1.4 排除标准 影像学提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神经明显受损,累及鞍区,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病情严重,必须手术治疗者;孕妇;精神障碍者;未知情同意者。
1.5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接受腰背肌康复训练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贺氏管针”疗法(选穴: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命门、八髎)治疗,操作方法:病人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中研太和牌一次性使用针灸针(管针0.25 mm×50 mm)针刺,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针管下端,固定在穴位上,用右手食指靠放在中指边缘上,再以食指轻弹针柄,使针刺进皮肤。各穴均采用“贺氏管针”之“左三右二”“三进二退”补法操作,得气后出针,不留针,每周3 次。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布洛芬缓释胶囊(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91)0.3 g,每日2 次对症止痛。治疗4 周后观察疗效。
腰背肌锻炼方法有:1)直腿抬高练习,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不负重情况下双下肢交替做直腿抬高练习,然后逐渐增加负重下进行练习。2)三点支撑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交叉放于胸前,头及双足为着力点,使躯干和下肢撑起抬离床面。3)五点支撑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双肘、双足为着力点,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做腰背肌的过伸锻炼。4)飞燕点水法,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肢向后伸,双下肢及胸部同时抬离床面做腰背肌的背伸运动。5)退走训练,患者于空旷地带,每次倒走30 min 左右[2]。在门诊或住院时就诊时将锻炼方法教授给患者,并在以后 2 周内来门诊 3 次锻炼演练,接诊医生随时进行指导并纠正错误动作,保证患者练习动作的准确性,并嘱咐患者在家中练习,开始症状明显时练习时间要短,后逐渐增加练习时间,练习时允许有轻微疼痛,动作力度要适中[3]。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性指标 根据《24 个专业10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1]中有关LDH 的疗效评价标准,即参照JOA 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包括1)下腰痛评分(0~3 分)、2)腿部的疼痛和/或麻木感(0~3分)、3)步态(0~3 分)、4)直腿抬高试验(0~2分)、5)感觉障碍(0~2分)、6)运动障碍(0~2分)、7)膀胱功能(-6~0 分),8)卧床翻身、站立、洗澡、弯腰、坐约1 h、举或拿物、行走(共7 项目,每项0~2分)。所有项目累计总分29 分,分值越少,病情越严重。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1.6.2 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75%;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临床控制、显效及有效病例均纳入总有效率进行统计。
1.6.3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ODI 评分标准,观察腰痛腿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情况、提举重物情况、行走状况、坐立状况、站立状况、睡眠状况、性生活状况、社会生活状况、旅行状况进行评分。每项最低分0 分、最高分5 分,共10 项,总分=(所得分数/5×回答的问题数)×100%。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JOA、ODI 以()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总疗效比较(n=35) 例
2.2 2 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n=35)
表2 2 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和ODI 评分比较(,n=3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0.01,△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的退行性病变,患者腰椎间盘组织发生突出后,形成不对称的小关节,局部形成不稳定的椎体[4]。突出物对人体造成损害比较大,应尽早治疗。目前临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推拿手法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治疗、介入注射治疗、手术治疗等[5]。LDH 常引发神经根受压,神经功能受累,腰脊旁肌功能减退,诱发疼痛,肌肉功能减退严重降低脊柱结构的稳定性,损害椎间小关节,加重疼痛[6]。近年来,腰背肌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运用十分普遍。
20 世纪30 年代,贺惠吾医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总结,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创立了用一根长约6 cm的针管作为进针器代替押手,注重“七伎五法”操作手法的一套针灸技术,命名为“管针术”,形成了针灸的独特学派。贺思圣教授是“贺氏管针”的学术传承人。贺思圣教授认为,针刺后留针20~30 min是宋代之后的针灸常规,古代针灸经常不留针,主要是通过针灸补泻手法操作达到“气至病所”即可出针。“贺氏管针”在继承中国古典针灸文化基础上,重视补泻手法“调气”对于针灸治疗的效果,强调“虚则责脾,实则责肝”。其中补法“左三右二”“三进二退”施用三进刺。一进刺:针刺到天部,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耐受程度,选用“雀啄术”或“下三上二提插术”以促进经气流动,再用“左三右二捻转术”沟通经脉以候气,当患者感到局部酸胀并沿向经脉走行扩散时即用二进刺。二进刺:将针继刺到人部,重复一进刺的手法,候气后即用三进刺。三进刺:将针继刺到地部,仍重复一进刺的手法,候气后施用“回旋术”;向右捻二三次增强针感,然后趁患者吸气之际(自然呼吸)乘势出针,扪其穴孔,无令气泻,此为针刺补法操作手法[7]。
贺思圣教授认为LDH 的主要病机包括:1)内因:肾中精气亏虚,腰部失其濡养、温煦。亦或因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所以发生腰痛。2)外因:或因风寒、湿、热等外邪阻滞经脉,气血瘀阻。寒为阴邪,因其性收敛阻闭,侵犯肌肤经络,扼郁阳气,阻滞营阴,导致腰部经络气血不畅;湿邪侵袭,因其性重着、黏滞,留置于筋骨肌肉,闭阻气血,致使腰部经气不运;热邪常与湿合,或导致湿蕴生热而阻滞于于腰部,造成经脉不畅而致腰痛。3)不内外因:经脉以通为健,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和血液的运行,以致气血瘀阻,经络不畅,凝涩血脉,不通而痛。中医认为本病属“腰痛病”范畴。总体的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和外伤瘀血为标。所以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要以补肾益气,祛邪通络为主。
本次所运用的针灸取穴主要为膀胱经和督脉两条经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主一身之阳气,主要生理机能为调节阳经气血,督脉行脊里,与腰府有密切联系。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过腰骶,连下肢,针刺其腰部背俞穴可壮骨生髓。八髎穴舒筋通络止痛;三焦俞外散三焦之热,利水强腰;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可疏经通络,活血止痛[8]。肾俞补肾助阳,调补肾气。针刺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命门等局部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补肾通督[9]。动物实验研究也提示针刺肾俞穴对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10]。
在本次试验中,2 组均给予腰背肌康复训练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贺氏管针疗法,每周针刺3 次。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症止痛,一共治疗4 周。2 组JOA 评分和O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 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可更好的改善JOA 评分和ODI 评分(P<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贺氏管针”疗法联合腰背肌康复训练安全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为针刺督脉和膀胱经上的腧穴直接作用于受损的神经根,改善神经周围的微循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导,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而腰背肌锻炼可以增加背伸肌和韧带的力量,减轻脊柱内压力,纠正脊柱畸形,维持腰椎的稳定和灵活性,促进腰椎最佳生物力学动态平衡的恢复,降低 LDH 的复发率[2]。本研究穴位精练,便于记忆,操作方法易于规范化,疗效稳定,便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且管针术由于其本身进针无痛,易被患者接受,操作过程中不用留针,更利于行动不便的中老年人,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