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凯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其中,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武装的装备水平相较国民党军队而言更加落后。毛泽东曾指出,八路军“技术装备不如敌人,也不如某些友军”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 页。。很多学者指出,装备落后是中共抗战时主要采取游击战对敌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如李东朗:《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战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3 期;梁柱:《毛泽东与党在抗战初期的军事战略转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5 期;卢毅:《抗战:中共为何主要是打游击》,《河北学刊》2016年第1 期。由此引发笔者思考,抗战期间,中共领导下军队的装备水平到底如何呢?
近年来,一批青年学者注重对抗战时期军事史研究,推进了学界对此一问题的认识。其关注议题涉及多个方面。如曹敏华研究抗日根据地兵工企业,称其制造了大量轻武器和弹药,是中共军队在敌后战场作战的重要支撑。③曹敏华:《抗日战争时期晋冀豫根据地的兵器工业》,《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6 期;《抗日根据地兵工技术人才的汇集与技术进步》,《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1 期;《论抗日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建立与兵工企业之运作》,《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 期。孙艳玲考察抗战时苏联援助中共武器状况,称苏联对中共武器援助极少。④孙艳玲:《抗战时期苏联援助中共武器初探》,《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4 期。刘世超称,中共山东部队武器多来自敌军、顽军和自身兵工生产。⑤刘世超:《中共山东抗日武装武器来源探析》,《抗日战争研究》2018年第4 期。齐小林考察八路军弹药来源,称战斗缴获、兵工生产、民间收购及向国民政府请领是八路军获取弹药的四种主要途径。而不同时期对上述四个途径的倚重不同。⑥齐小林:《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弹药来源问题研究》,《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5 期。齐小林、邹铖则围绕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枪械及作战效能问题进行讨论。齐小林称,在装备、技术、兵员素质等方面远逊于日军的情况下,八路军将袭击作为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保障了八路军较高的作战效能,但在百团大战中,袭击作战演变成攻坚,致使其作战效能下降。邹铖称,齐小林观点缺乏足够史料支撑,实际上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并没有改变基本战术,而是遵循并尽可能发挥既有战术原则,获得的战果亦不差。①齐小林:《装备、技术、战术及作战效能: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2 期;邹铖:《再看百团大战——关于〈装备、技术、战术及作战效能: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一文的商榷》,《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4 期。王龙飞考察太行根据地向民兵与群众发放武器弹药的困难与对策,称这是中共领导敌后抗战的一大创举,是人民战争路线的表现之一,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武器装备等客观条件上的不足。②王龙飞:《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民兵的武器:困难与对策》,《史学月刊》2018年第1 期。罗玉明、柏晓斐称,中共军队长期面临人枪比例失衡、弹药不足、轻重武器极度缺乏的困境,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和战果的扩大。战术上只可以袭击战为主,战略上难以提升至运动战。③罗玉明、柏晓斐:《抗战时期中共军队武器装备的困境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3 期。
总的来看,关于抗战时中共军队装备水平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中共抗战主力部队之一的八路军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全面抗战时枪支弹药实态,并分析枪支弹药长期短缺的原因,以求丰富对该领域的研究。
七七事变后,国共再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战前线。但因红军结束长征不久,且长期缺乏系统完备的军工制造体系,故武器装备与日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需指出的是,因八路军长期缺乏火炮,故本文所言装备水平主要指枪支配备水平。
表1 可知,八路军师与日军常设师团在步马枪、轻重机枪,尤其火炮数量上均有极大差距。因日军常设师团人数是八路军第129 师的两倍有余,故仅从数量上看,不足以体现双方装备差距,必须结合人员结构与武器质量进一步考察。日军常设野炮师团人员更多,但相当部分人员为骑兵、工兵、炮兵、辎重兵等,是装备和人员建制相对完备的现代化武装。步兵方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共7644 人,仅配枪就有8000 余支,且为先进的三八式步枪。八路军则绝大部分为步兵,从表2 可知,在人枪比上,即使前线战斗人员也无法达到人手一支枪水平,很多新建部队与地方民兵仍依赖刀矛等冷兵器。
表1:全面抗战爆发时八路军师级、国民党军师级与日军常设野战师团武器装备统计表④八路军第129 师数据来自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 页;国民党调整师相关数据及日军常设师团的枪支数据来自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第3 卷(上),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20、44 页;其余日军相关数据来自吴京昴:《侵华日军关内师团的编制与分类》,《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3 期。
枪支类别上,八路军第129 师1938年5月报军总部称,“武器种类口径之统报:一、步马枪:1.七九(指口径7.9 毫米,引者注)的1799,计汉造869(指汉阳造869 支,引者注),奉造131,广造143,巩县造69,德造201,川造320,土造20,陕造42,江西造4。2.六五的483,计三八式362,湖北造小金钩88,晋造30,外俄造3”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5 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192 页。。武器来源的混杂,不仅不利于战场发挥,维修也十分不便,较为老旧的汉阳造步枪更占据步马枪总数的一半左右,甚至还有部分部队使用土枪。这使八路军武器装备与日军相差甚大,不免影响战斗人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火炮在二战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战争之神”①谈乐斌主编:《火炮概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 页。。日军在此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仅一个常设野炮师团就有曲射步兵炮24 门,速射炮(或平射步兵炮)16 门,75 毫米山炮16 门,75 毫米野炮36 门,105 毫米榴弹炮12 门。八路军在全面抗战初期几无火炮,第129 师仅有的6 门炮均为迫击炮,后期仅在战斗中零星缴获了一些火炮。
八路军进入华北后,抓住有利时机,在敌后战场迅速发展,兵员获得大幅增加。不过,武器装备水平始终未有明显改善。通过表2、表3 可知,不论战略防御阶段,亦或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主力部队“人枪比”长期徘徊在50%左右,最低时甚至降至20-30%。
表2:八路军第120 师1937年8月至1939年12月人员枪支统计表②《周士第日记选——八路军第一二〇师1937年8月至1939年12月实力和战果统计》,《军史资料》1987年第6 期。
表3:八路军第129 师1937年10月至1944年11月人员枪支统计表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5 册,第191、193 ~195、197 ~199、204 ~206、208 页。
因枪支缺乏,过度使用不可避免,故造成武器磨损,使武器质量下降。1940年3月,八路军总部向中央军委报告称,“我军现有步兵轻武器百分之八十均使用过度,来复线已磨平,口径已松,射击已失效”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266 页。。需指出的是,以往研究仅言及人枪比,但并未注意到部队中有相当数量的非战斗人员不持枪这一事实。但敌后作战十分危险,故部分非战斗人员也有配枪必要,事实上也确配有枪,但具体人数不详。实际人枪比难以精确统计,但估计应在最低比(所有人员配枪)与最高比(只有战斗人员配枪)之间。
武器紧张的情况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担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1940年2月在《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中强调武器装备的重要性,甚至对人枪比提出明确要求。文件中指出:“在晋、冀、察、绥等省以巩固为主,……任何军队至少须有五成枪,力戒人多枪少浪费干部与经济力。”中央军委6月再次指示华北部队称,应确保六成士兵有枪。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八路军·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461、520 页。
侵华日军也对八路军装备水平有所关注。日本兴亚院特约人员陆军步兵大尉长野郎在1940年出版的《游击队与游击战》(东京和泉书院1940年6月版)称,“共军原是连步枪也不多的军队,改编为第八路军后并无多大变化”。“飞机、坦克和重炮共军当然没有,据说只有少量野山炮和迫击炮”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八路军·参考资料》(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80 页。。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1941年在对华北中共和八路军的研究后称,“中共游击队用世界上最简陋的武器与日军进行了3年多的抗争”③「4 /第7 中国共産党と第八路軍」、「4 /第1 中国共産党とは何か」、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491100、C11111489400、北支那方面軍 昭和16年度 粛正建設計画 昭和16年2月26日—16年4月10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转引自祁建民:《日本的中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9年第2 期。。日军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大城户三治1942年9月30日讲话时称,“中共军事力量的弱点,表现在不能大规模生产军需品,装备低劣,训练不足以及缺乏干部”④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下),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1 页。。
子弹短缺也是困扰八路军的难题。八路军第129 师1937年9月底出兵抗日时统计显示,全师(385旅直属770 团除外)步马枪弹仅有43012 发,平均单把枪仅有约10 发子弹,6 门迫击炮仅有67 发炮弹,手榴弹也只有203 枚。⑤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第14 页。从表2 和表3 可知,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主力部队单把枪的平均弹药数也未超过百发,且该统计也包含轻重机枪子弹。一般情况下,机枪子弹使用量高于步枪,如只算步枪,则平均数更低。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八路军有一定弹药补给,但此后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八路军自身生产能力有限,致使弹药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八路军总部多次致电各兵团首长,强调子弹短缺问题,督促加以重视。朱德、彭德怀1939年10月致电八路军各部称:“弹药困难情形已极端严重,……这必须引起我军人员以最大之警觉,加紧爱惜弹药。”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第215 页。1940年1月,朱彭再度致电称:“子弹缺乏成为我军目前、特别是将来的抗战中最严重困难的问题。”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第243 页。各部在向中央汇报中称:“在一二两月份战斗中,将以前所有弹药大部均已耗完,近所用的多是由敌手夺来,现有平均每枪不到十粒。”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第266 页。八路军总部1942年2月再次下令,要求提高对子弹短缺问题重视程度,称“子弹缺乏,成为空前未有,特别是将来,在华北最严重最困难”,“以各种方法收买与节省子弹,成为目前及将来最迫切的问题”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1 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年,第540 页。。
八路军各部也普遍反映子弹短缺问题。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萧克1940年年底向晋察冀军区汇报称:“我军今年只在军区领到子弹二万发,迫击炮二门,炮弹百发,手榴弹弹壳供用。现在弹药非常缺乏,特别是六五子弹,现在用的约二分之一是在战争中缴获的,其余是零碎收集的,然数目有限。因此,总部及军区应尽可能予我们以部分补充。”⑩《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3 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年,第427 ~428 页。山东纵队也向八路军总部汇报称:“部队的子弹已成问题,经此次消耗已将平均计算一旅每个战士多者十粒,少者五粒。三旅、五旅及胶东军区每人子弹三粒至七粒,一部分地方翻造效力极小,机枪弹平均不过百粒。”⑪《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3 册,第58 页。太岳纵队也上报称:“今天弹药是支持敌后抗战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没有大后方接济,全靠自力更生,我们的弹药是颇为缺乏的,各军分区的枪支弹药都不够分配。……补充是困难的,所以一再号召节约弹药,以利支持敌后抗战。”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5 册,第382 ~383 页。
弹药不足使部队作战效能大受影响。如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1937年10月夜袭阳明堡时,只可“以手榴弹抛在飞机上”炸毁飞机,又因“缺少大刀、刺刀”,“肉搏时,我只以手榴弹杀敌,我战士用脚踢敌”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第71 页。。第358 旅1941年夏季的“御路战斗没有最后解决敌人,而缺乏子弹和手榴弹,是其中的原因之一”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5 册,第677 ~678 页。。八路军与日军作战时,“常因弹药困难,火力不足,往往不能结束战斗,实为莫大损失”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八路军·文献》,第373 页。。百团大战也因弹药缺乏,致使“可能扩大之战果不能扩大”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2),第296 页。。到1945年,该问题依然突出,“子弹补充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此次祁县之行,本可将七六九团加上,再干一天,但以该团子弹奇缺,无法达成这一目的,安阳战中亦因之不能持续战斗诚属可慨”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5 册,第690 页。。
为缓解子弹紧缺问题,八路军总部要求各部提高子弹射击命中率。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左权1938年指出,部队军事训练应有针对性,称“射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射击精确,弹不虚发……在射击教育中,就应该抓紧这一项,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而其他的如装退子弹等,则是次要的”⑦《左权军事文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 页。。各部机关积极加以响应。八路军独立第1 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1 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分析1938年7月易满徐保卫战时称,“浪费子弹较多。这次作战共消耗子弹8 万发左右,与打死打伤日军的数目相比,每80 发子弹才打倒一个日军,尤其是营连干部随意在远距离用机枪射击,不能杀伤日军,作战时不肯遵守射击纪律,要纠正这一弱点。今后,营连干部自己首先要作模范,否则射击纪律仍为空谈”⑧《杨成武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70、73 页。。第115 师1940年12月3日也发布《关于纠正浪费弹药训令》称,“射击不精确,浪费子弹是我们部队中最严重问题之一”,“第四旅五次讨逆战斗中,消耗长短步机枪弹为十万四千余发,迫炮弹九十余发,炸弹三千五百八十六枚,敌伤亡约三百六十二名。若与炸弹平均比,为十个击伤敌人一个,以枪弹比为二百八十五发击毙一个敌人”。“根据以上事实在目前建军任务下,提高部队射击指挥技术节省弹药是严重任务之一,应值得全体干部同部队党严重注意。估计今后在抗战形势严重变化下,将遭受各色各种敌人限制、封锁、破坏,民间无来源供给,对敌人不能大量缴获情形下,弹药补充将遇到更大困难”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3 册,第59 页。。
但提升射击命中率并非口头传授即可实现,更需大量实弹射击训练,又与弹药不足现状相矛盾,加之八路军人员大量扩充和快速流动,致使部队射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相关研究表明,直到抗战胜利前夕,并未有八路军射击效率明显提升的证据。⑩齐小林:《装备、技术、战术及作战效能: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2 期;邹铖:《再看百团大战——关于〈装备、技术、战术及作战效能: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一文的商榷》,《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4 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军队的武器弹药多依靠战场缴获。左权在1938年8月发表的《新战士的军事教育》一文中指出,“游击战争,应当夺取敌人的武器资财,供给自己,国内战争时,几乎完全如此”⑪《左权军事文选》,第622 页。。因此,打歼灭战、缴获敌军弹药是中共军队在战争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但这在抗战中却很难实现。与国民党及其他地方军阀武装相比,日军士兵训练与装备水平极强,很难予以聚歼。平型关战役中,部分日军“被截至平型关口村,血战两天两夜,固守待援”。第115 师干部王紫峰在1937年9月25日即战斗当天的日记中称:“日军这种武士道精神,是我军在十年内战中尚未见过的。”①王紫峰:《战争年代的日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9 页。1939年12月,八路军独立第1 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1 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在总结与日军的战斗经验时也称,如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将“使其有喘息和增援的机会”。在黄土崖战斗中,“日军虽被杀伤大部,仍沉着坚持作战,等待各路增援部队”②《杨成武军事文选》,第87 页。。如与日军陷于胶着,必然形成一场硬仗。即使取得胜利,本就人数少、装备弹药严重不足的八路军也得不偿失。这既不利于持久抗战目标的实现,也不符合中共游击战的战斗思路。日军还特别注意不遗弃任何军事物资,当判断自身处于绝境时,常会毁坏重武器、砸坏或埋藏枪支弹药,避免给八路军缴获的机会。
在与日军多数战斗中,八路军武器弹药缴获量较小,远低于消耗量。从表4 可知,1938年9—11月间,晋察冀军区部队与日伪军交战中,武器损耗量与弹药消耗量均大于缴获量。第4 支队只有消耗,没有缴获。第2 军分区虽缴获弹药100 发,但消耗量却是缴获量的48 倍有余。各部队中,与缴获弹药量相比,骑兵营的弹药消耗量最少,但也超过了缴获量2 倍有余。表4 所引材料中明确注明,“填出后系机要件,绝对秘密”。可见,该统计可信度较高。晋西北军区1942年7月至1943年5月底的战斗详报也相当可靠,其对内汇报与对外宣传的数据并不一样。对内汇报数据称,缴获各类枪298 支,弹药13639 发,损失各类枪416 支,消耗弹药157939 发。③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4),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1585 ~1586 页。可知枪支损失量与弹药消耗量均超过缴获量。
表4:1938年9-11月间晋察冀军区1—4 分区及骑兵营战斗缴获量与损耗量统计表④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1),第4 ~17 页。
当然,确有部分战斗中缴获量大于消耗量的案例,多为对枪械的缴获。如冀南军区1940年7月7日至1941年6月16日间,缴获枪支498 支,子弹6159 发,自身损耗枪支353 支,子弹80705 发。⑥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3),第1120 页。从表5可知,整个抗战中,第129师枪支缴获量同样大于损耗量,子弹缴获量也有比消耗量多的时候,但总体来看,消耗量大于缴获量。
表5:八路军第129 师战斗缴获量与损耗量统计表①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3),第1246 页;第六周年数据系笔者参照《八路军第129 师抗战第六周年损耗统计表》(42.5—43.4 底)进行的测算,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4),第1563 页。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抗战时对日作战的经典战例。从表6 和表7 可知,晋察冀军区战争中缴获火炮与枪支等武器量大于消耗量,但手榴弹与弹药消耗量却入不敷出。第129 师仅在火炮一项上缴获量大于损耗量,其余枪支、手榴弹和各类子弹,甚至炮弹的消耗量均超过缴获量。
表6:晋察冀军区百团大战缴获量与损耗量统计表②何理等编:《百团大战史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6 ~204 页。
表7:第129 师在百团大战中的缴获量与损耗量统计表③何理等编:《百团大战史料》,第236 ~240 页。
因装备与弹药匮乏,加之缴获困难,故八路军作战中特别重视获取军事物资,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如1938年2月第115 师第343 旅主力在山西川口附近与日军发生遭遇战,第115 师工兵主任王耀南命士兵冲锋拖回死亡日军尸体,意在获取尸体皮带上子弹盒内的剩余子弹。④《王耀南回忆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第252 页。百团大战后的战争总结也特别强调缴获问题。如晋察冀军区在1941年1月26日的《百团大战总结报告》中称,“在战斗进行中,各级干部要注意敌人的动态,保持与敌接触,进行连续不间断的侦察,发现的任何征候与情况,或大或小的变化,均能正确判断,并能及时的突然向敌出击,使敌措手不及是容易获得胜利的。如上下社、兴道线全部辎重的缴获,便是在这种胶着敌人的作战中,适时的向敌出击中取得的。但东会里,则因没有及时猛攻,使敌全部将辎重焚烧后逃脱,我军无所缴获。这样的战例是值得我各级指挥员在今后战斗中去注意的”。总结还专门强调打扫战场的重要性,“战场打扫在此阶段中比较好,尤其是在盂北出击战役里甚好,有组织、不紊乱、不遗漏,较过去均有进步(如敌步兵逃退时将多余之步枪及附件埋藏,我均能搜出),但还不够严密,如高射机枪只找到枪架四个”⑤何理等编:《百团大战史料》,第120 ~121、132 页。。
总体来看,八路军在与日军作战中装备弹药消耗多、补充少。只有在打击军力较弱的伪军时才易于缴获物资,积累数月后,方可与日军一战,使八路军实施的阵地战与大规模作战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关于此,中央军委有清晰认识,1941年11月7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与日寇作战,弹药消耗很大,而缴获则较少(这与国内战争大不相同);且日寇‘扫荡’频繁,后方不巩固,根据地财力亦日见涸竭,故兵工生产日益不易。这种情形应当引起我们的极大注意。”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86 页。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叶季壮也于1941年1月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在大的胜利之后,亦不能补充我军之消耗,有时亦仅刚刚够本而已”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1 册,第94 页。。
除缴获以外,解决装备弹药不足的最直接途径是加强军工生产。八路军虽属国民革命军序列,但仅在1937年8月至1939年下半年约两年间得到国民政府武器弹药的补充。抗战初期,为促使八路军尽快出师抗日,挽救危局,国民政府提供弹药补充较多。“这批弹药对八路军的作战帮助是较大的,抗战初期,八路军部队战绩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弹药相对充足。”③参见崔军锋、杨丽平:《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 期;刘中刚:《抗战初期八路军的给养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党史纵览》2012年第4 期。但伴随八路军在对日作战中的发展壮大,国民政府开始敷衍弹药补充问题,甚至置之不理,补充量日益减少,直至停止。在此情况下,如何加大装备弹药生产是八路军面临的紧迫问题。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军工生产始终无法充足保障前方战事所需的武器弹药供给。
在国民政府逐渐停止军械弹药供给的情况下,中共对军工生产提出明确要求。毛泽东1938年10月提出,“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第44 页。。中央军委1941年4月进一步提出,“在山地抗日根据地上,应设立中等后方,即是说因为弹药无来源,必须自行翻造”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第521 页。。
对与日军兵工水平的巨大差距,中央军委有清醒认识,1941年11月7日,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称:“在敌我工业技术水平悬殊与根据地极不巩固之条件下,我们的兵工生产当然处于劣势地位”。在此情况下,“欲求山地敌我装备平等,大规模建设军事工业及希望新式武器之生产等,都是无实现可能的空想”。文件提出“弹药为主、枪械为副”的生产方针指出,“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大量发给军队、民兵及居民,以便到处与敌斗争,以量胜质。假若对于大量生产这种群众性的、较低级、较落后的武装忽视,而集中力量于制造步枪、机枪、炮等进步武器,则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文件强调:“中央军委特再重复的强调群众性落后性武器——手榴弹、地雷、土炮等——之重要性。我们一无飞机、大炮、坦克,再则我们的步枪、机枪质量也差,子弹也日益困难;想要单靠我们自己力量办到有极优良的步枪、机枪,有极充足的子弹,在目前条件下,已是完全的空谈,更不必说飞机、大炮、坦克了。因此,只有下决心依靠群众、民兵及部队之抗日坚决性、积极性,依靠全民皆兵,依靠群众性的落后武器,依靠这些武器的数量,使敌人到处因我们的手榴弹、地雷、土枪、土炮而疲于奔命,同时主力军除炸弹外并积极设法修理机械与充实自己的子弹,只有这样,才是在今天坚持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唯一道路。”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 册,第686 ~688 页。在素来行文简练的共产党公文中,上述的着重强调是极其少见的,足见中央军委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前线将领也极重视这一点。聂荣臻1940年2月在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干部欢迎会上指出,“在敌后方倘若什么东西都要靠大后方来供给,那是很困难的。……我们注意手榴弹和刺刀的制造,日本鬼子对手榴弹是相当怕的,特别在山地里,正规军可以用,游击队、老百姓也可以用,它的效力很大,是用来解决战斗最好的东西”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第263 页。。
在中央军委“弹药为主、枪械为副”的指示下,根据地兵工生产不断获得发展。兵工生产地主要有较安全的陕甘宁边区和较危险的前方根据地。边区军事工业是在原红军兵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8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军事工业局。此后,在军工局的领导下,边区军工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军工局一厂制造机器设备,二厂制造枪械,三厂复装子弹,还负责手榴弹、酒精的生产。1940年又建成化工厂,生产硫酸、盐酸、雷汞、硝化棉以及双基无烟火药等。①相关研究可参见曹敏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述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11 期;曹敏华:《论抗日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建立与兵工企业之运作》,《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 期。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共生产子弹246万发,手榴弹360611 枚,枪榴弹2 万发,50 毫米掷弹筒弹2400 发。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第762 页。
前方军工生产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过程。其中以八路军总部所办兵工厂③八路军总部在前方所办兵工厂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负责,到1940年1月时,发展为修械1 所(原八路军总部修械所)、修械2 所、修械3 所、修械4 所和铁厂。由于战争原因,各工厂位置多有变动。1940年1月时,军工部位于黎城县上赤峪村,修械1 所位于黎城县黄崖洞,修械2 所位于平顺县西安村,修械3 所位于辽县(今左权县)高岭村,修械4 所位于昔阳县里沙窑村,铁厂位于武乡县柳沟村。为代表。该兵工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8年9月—1939年2月)是初创阶段,“这时期军工部还没建立,没有一个对工厂领导及筹划的机关”。第二阶段(1939年3月—7月),这一期间,军工部前身——前方总司令部第6 科于1939年3月成立,5月改为勤务部军工部。八路军开始有了军火生产的专业工厂。第三阶段(1939年7月—12月),这一期间,工厂组织、生产开始走向合理化。设有修械1 所、2 所、3 所、4 所及铁厂(手榴弹厂),但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原材料、机器等严重不足,交通运输也较为困难(工厂设在深山)。到1939年底,四个所共制造新枪970 支,修理各种枪支285 支,生产手榴弹92000 枚以上。其中,“步枪的质量一般的说是很差的,弱点很多,离标准还差得很多,枪的质量差,首先应当指出过去这一时期中,在改良枪的质量这工作上,主观的努力是不够的,同时客观环境物质条件等的限制,也使枪很难达到很好的质量,专门技术人员的缺乏,机器的不充足,专门机器的没有(打眼机洗床等等),必要的材料没有,这许多困难的存在,给枪的质量很大影响”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2 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年,第240 ~250、279 页。。
起初,因技术、原材料等受限,八路军总部所属兵工厂生产遭遇诸多难题。如虽可生产子弹,但“每战必将弹壳收回,以供翻造之用,但产量不多”,也无法制造炮弹,只可以生产手榴弹为主。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1 册,第94 页。军工生产也受到其他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主要是日军扫荡引起的停产和原材料及工具短缺。如1941年全年仅制造步枪1736 支(原计划3000 支),炮800 门(原计划1422 门),子弹41 万发(原计划100 万发)。究其原因,在于“一月因敌人扫荡武乡黎城、焦作、显王,工兵营、木厂等停工十数天”,“六月间因大道轨用尽,产炮只得停止”,“五六月间,一、三所因开始改造工具制造炮弹故生产数颇为低落。”“五六月间因为原料缺乏木炭窑成品数目甚小,仅从事于半成品之制作。”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1 册,第277 ~278 页。又如129 师工兵主任王耀南1940年5月受命破坏白(圭)晋(城)铁路,但因缺乏黄色火药,只可向八路军总部兵工厂调剂。军工部表示,黄色炸药主要用来做炮弹、手榴弹,借用会影响他们的生产进度,一定要借的话,战后必须“从缴获中归还”⑦《王耀南回忆录》,第294 页。。
为弥补薄弱环节、加强军工生产,八路军总部和各根据地多次发文要求各部帮助解决生产原料和技术人才问题。如晋察冀军区供给部1939年3月称,“目前武器弹药急待补充,因拟扩大修械所和创设装置子弹厂,但原料与技术工人,均感缺乏,尚希通令所属各县政府各机关各群众团体以及地方武装,予以极大的帮助”。并详细列举了原材料品目,包括:“一、枪械原料——钢、铁轨。二、子弹原料——子弹壳、黑铅、无烟药、九膜药、坏炮弹的火药及弹皮。三、技术工人——枪工、子弹工人、好的铁工。”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3 册,第663 ~664 页。八路军总部更直接提出,“以后领子弹必须以弹壳兑换”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第207 页。。八路军总部1941年1月致电各兵团军政长官,重申弹壳换子弹的训令,并以十分严厉的口气对收集军用资财一事进行了强调,批评一些兵团对此事“置若罔闻”,认为把补充资财的希望寄托于国民政府的想法是“极端错误”,责成各兵团首长对总部历次发布的收集资材训令的执行情况,“必须重新检查,并按规定方法与收集数量继续收集”,并且要求“政治机关应保证该项训令的执行”。电文最后还指出当下面临的严峻问题,“总部现已无存弹,生产亦极有限”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第388 ~389 页。。
在根据地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从1940年起,军工生产开始有了起色。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在1940年的工作总结中称:“不论在质量上,数量上都有很大的进展,同时生产组织上,生产管理上,工资制度上都走向了正规化,具有了现代大工厂的规模,敌人曾四次有计划地破坏我们的工厂,但没有阻止了我们的发展与进步。”工厂1940年全年共生产步枪3300 把,手榴弹74161 枚,子弹121032 发,有力的支援了百团大战的实施。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2 册,第306 ~307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792 页。1943年后,更有了进一步发展,“掷弹筒弹由1月的3929 到4月的7365。迫击炮弹由1月的393 到4月的982。撅枪由1月的149 到4月的416。子弹由后来每月出过3 万,经整理工厂后突升至1月的65290。并发展到4月的86070。手榴弹由1月的6900 到4月的8281。”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2 册,第318 页。1944年7月调查数据显示,华北敌后八路军在太行、胶东和晋察区共有12 家工厂,每月可生产步枪870 支,掷弹筒695 个,迫击炮2 门,机枪10—15 挺,炮击炮炮弹1500 发,掷弹筒炮弹17500 发,炸弹90000 个,制子弹2000 发,翻子弹10000—20000 发,地雷1600 个。每支步枪可连发子弹百发,能射800 米,“炸弹(手榴弹)的质好但爆炸力小”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2 册,第323 页。。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各根据地共生产枪支11046 支,机枪33 挺,枪榴弹筒2196 个,50 毫米掷弹筒4155 门,迫击炮908 门,手榴弹近450 万枚,地雷近20 万个,子弹近780 万发。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第762 页。
纵观整个抗战过程,由于兵力变化较大,八路军的军工生产也经历了变动过程,故难以考察兵工生产对八路军装备弹药的具体贡献度。但新四军的情况可做一定参考。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1944年8月向军委汇报称:“手榴弹可以全部自给。迫击炮弹、枪榴弹、掷弹筒弹在材料不缺的条件下,可自给70%左右。步枪弹在有现成弹壳的条件下,能自给40%。若总的估计,在现有武器及环境下各种弹药,平均可以作到30%到35%的自给。”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第99 页。故尽管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高度重视军工生产,但总体来看,装备弹药供应仍无法满足前方部队的需求。山东军区1945年报告称,虽然“我之军火生产的扩大,更加改善了装备,从而保障了战役战斗的胜利”,但仍“主要是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以装备自己”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3 册,第157 页。。
近年来,有学者撰文指出,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弹药来源,除向国民政府请领、战斗缴获和军工生产以外,还有民间收集和购买的途径,并且“收集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对八路军弹药供给贡献极大,购买在抗日战争中后期的作用更不可小觑”,“收集和购买弹药远超过八路军兵工生产的弹药”①齐小林:《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弹药来源问题研究》,《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5 期。。该文引用大量原始数据,对促进八路军弹药来源问题的研究有较大贡献。但战争期间的数据统计是个复杂问题。表现有三,一是战争的极端环境妨害系统、及时和准确统计的实施;二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展很快,在看到其人员、装备、弹药数量巨变的同时,易忽略其质的不变,即战斗人员人枪比长期达不到人手一枪的水平,子弹也极为短缺;三是八路军作战区域较广,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战斗中各有差别,很难以局部数据反映全貌。虽然未见八路军整体统计数据,但从上文引述的新四军数据可知,兵工生产使新四军实现了30%—35%的弹药自给,说明兵工生产发挥的作用很大,至少不低于收集和购买。并且收集和购买非常凌乱随机,从其研究来看,收集和购买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在全面抗战初期及1944年之后,而在1941—1942年八路军发展最困难的时期中,很难说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整个抗战时期,收集和购买对八路军枪支弹药供给到底产生了多大贡献,由于缺乏足够资料,尚有待进一步考察。
总的来看,中共军队与日军武器弹药水平差距很大。这一差距是中共在抗战期间采取游击战的重要原因。假以八路军的枪支弹药水平,与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日军进行阵地战或消耗战,无异于白白牺牲有生力量。这即是毛泽东批评的“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这种拼命主义如果成为一般的风气,其结果就有使抗战不能继续,最后引向亡国的危险”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7 页。。故游击战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打击日军的最佳战术。朱德在中共七大上就明确总结称:“我们用兵的主张,可概括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第一句话是根据部队武器装备,第二句话是根据敌情,第三句话是根据时间地形各种条件,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当我们由内战进入抗战时,面对着的敌人是日本军队,我们便不固执内战的经验,而是加以必要的改变和提高,充分研究敌情来下决心,来决定战法。”③《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8 页。彭德怀1942年也明确指出:“在目前情况下,由于敌后战争的长期性,与我之装备不如敌人,得不到大后方的接济,我方军事指导原则主要只能是游击战争。”④《彭德怀军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47 页。应该指出的是,面对军力强盛的日军,有人选择投降,有人选择周旋,但八路军在武器极度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坚决抗战,与日军进行艰苦的斗争,并且以斗争求生存,以斗争求发展,这种精神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