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舒 于欣晔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 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 270所(本科)。[1]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目前我国设置专业学位类别47个,其中硕士专业学位达到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 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近1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幅达到6%,博士研究生增幅在5.5%左右。201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到91.7万,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0.5万[2]。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愈发凸显。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等部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化质量监控与检查,促进学位授予单位规范管理。虽然文件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3],然而,研究生作为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主体,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提交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具有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
另据《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幅度最大,增幅为18.9%;其次是农学、法学、工学、艺术学学科。[2]可见,有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均开设经济学专业且设置经济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授权点,经济学研究生人数在全国研究生总规模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研究生培养和指导侧重点不同,尤其在学术论文(这里包括旨在发表的学术小论文及提交申请学位的学位大论文)写作方面差异尤甚。
如何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呢?构成学术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遵守学术伦理道德、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具有理论贡献和/或现实意义、具有创新性、具有研究深度和思想高度、论文的研究结论或主要观点对现实具有启示性或对改善现实有帮助和贡献等。其中遵守学术伦理道德、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等是合格论文的最低标准;研究深度和思想高度取决于作者的学术积累和研究能力,非一朝一夕之能;论文的研究结果或主要观点结论是否对现实具有启示性或是否对改善现实有帮助的判断,需要时间、实践等更客观、更权威的评价。只有“理论贡献和/或现实意义、创新性”是研究生在写作的当下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做出正确的选择。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如何使论文更具有理论贡献和/或现实意义、具有创新性”,简而言之,即是论文的选题。选题的优劣对于论文写作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经济学论文写作如何选题为例,对16种经济学权威期刊15 000余篇载文选题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归纳经济学权威期刊选题特点和思路,提出好选题的标准,以期为初入学术研究的研究生们确定选题方向提供助力。
对经济学权威期刊的认定,业界不同组织或机构基于不同角度侧重、不同期刊类别属性、不同统计计算方法,发布了若干版本的期刊排名,结果各有不同。考虑到鉴于“中国知网”作为学术资源平台在学术界一直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且其评价体系从指标的设定、体系的构建到数据采集和测算,多年以来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稳定的期刊评价系统,其评价的结果也被期刊业界普遍认可。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为依据,在“经济科学综合”“经济学理论”“世界各国经济”“中国经济”类别下,选取综合排名前两名的期刊;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会计与审计”“企业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贸易经济”“流通与服务”“财政”“货币金融、银行保险”这些经济分领域选取综合排名第一名的期刊,作为本文的样本数据源期刊。又因为202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期刊排名的依据为近5年的统计数据,报告中呈现了“5年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故本文的样本时间区间定义为2016—2021年(5+1)。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并下载此时间区间内,样本期刊载文数据,以备统计分析。当然,不能武断地认为所有权威期刊载文都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否则就陷入“以刊评文”的误区。“以刊评文”一直以来被学术界广泛诟病,2021年1月27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教育部:破除论文‘SCI至上’坚决摒弃‘以刊评文’”。但不可否认,在经济学期刊领域,一些头部期刊在期刊业和学术界受广泛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权威期刊载文能够代表当前经济学研究的较高水平,研究生在读期间与导师从事学术研究,也多以这些权威期刊作为学习的范本、发文的目标。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再现知识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
文献计量分析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兴起于情报学和文献学等学科的重要分析工具[4-5]。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本文科学客观地、定量地描述权威经济学期刊选题思路和特点,总结选题方法和经验,为相关学者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本文通过共词分析方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首先,采用Endnote X7软件整理和筛选16种权威期刊2016—2021年载文的相关数据。其次,根据多诺霍(Joseph C.Donohue)[6]等人提出的高频词汇边界公式,本文确定关键词的数量
(1)
其中,I1=关键词词频为1的数量。经过公式(1)的计算可以得到高频关键词的数量,再根据高频关键词数量确定关键词出现阈值。即,若T=100,且第100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数为10,则出现频数为10及以上的关键词将会被纳入研究范畴。最后,在关键词处理过程中,本文合并同义同源词汇,诸如将“经济”和“经济学”及对与经济无关的低频率关键词进行适当筛选,适当删除人物姓名、期刊名称等与经济学本身无关联的关键词。
完成对关键词的筛选和处理后,采用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聚类分析,以展示近6年权威经济学期刊选题动向。
根据本文的研究设计,样本区间内选取的期刊及期刊信息归纳列示如表1:
表1 2016—2021年样本期刊情况
载文样本量去除期刊简介、征稿启事、会议通知及综述、书评等非学术论文外,有效样本15 000余个。
本文将数据分析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是2016—2020年,这是“中国知网”进行样本期刊影响因子统计计算一个完整时间单位,也是现实中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5年,将研究选题与现实的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问题等进行比对或融合分析,更易于总结样本期刊选题特征、倾向和规律;另一个是对2021年样本期刊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析最新、最近经济学研究选题方向,为未来的研究选题提供参考。
2016—2020年,样本期刊两大核心关键词是“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首先,从宏观经济大的方向看,2016—2020年是落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的时间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关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并在指导思想中提到“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这两大核心,在此期间样本期刊载文主题与“十三五规划”有很高的匹配度(见图1),其中“创新”“改革”“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新时代”“新常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是这5年期间样本载文二级核心关键词,是学术界对“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的响应,具体内容下文将逐年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图1 2016—2020年样本期刊研究主题图谱分析
其次,在具体的经济领域,一类选题是对现实热点的时实跟进;另一类选题为较现实具有时间滞后性,2016—2020年间有相当一部分议题是对此前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的讨论。
在对外经贸方面存在以下受关注的热点: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但2016—2020年“一带一路”问题仍是此间关注的热点;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开始,随着两国贸易摩擦的持续,“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不确定性”成为相关关键词;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纳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2019年6月,“沪伦通”在英国伦敦正式启动,引发“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等相关问题的讨论。
在国内经济方面存在以下受关注的热点:在制度环境方面涉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三个大的领域。在货币金融领域,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融十条”),2016—2020年“货币政策”“金融发展”“企业融资创新”“金融监管”“宏观审慎政策”“系统性风险”成为高频关键词;在财政税收领域,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助力企业减负增效。2016年,随着自贸区“4+7”扩围,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逐案审批模式”,“公司治理”“企业绩效”“中小企业”围绕着“企业发展”“企业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成为微观领域研究热点。在工业制造领域,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计划纲领《中国制造2025》,同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2016—2020年,关于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对于“劳动力资本”“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实体经济”等方面的讨论也受到较高关注。在新经济领域,2019年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企业创新”方面研究助益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国家科技强国发展战略。在区域发展方面,现实中2016年“京津冀”一体化提速;2018年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相关研究和讨论集中在“区域差异”“城镇化”“城市化”“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三农”问题等话题。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以“绿色发展”为中心,研究涉及“生态文明”“碳排放”“气候变化”。
在2016—2020这一时间段,不得不提2019年底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影响。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20年中国成为疫情影响下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经济波动”“国家治理”“不确定性”“财政压力”等话题在2020年被热烈讨论。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总结“十三五”期间经验得失,回应解读“十四五”发展方向,解答“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难题,是2021年直至2025年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详见图2。
图2 2021年样本期刊研究主题图谱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双循环”“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新发展格局”是2021年新增的关注点。如将图2关键词的逻辑关联进行解读,即未来中国经济追求的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是绿色健康高质量的发展,它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发展方向上,发展实体经济是关键,因为实体经济是发展的根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企业是制造业最某本的组织单元,创新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政策支持方面,探讨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政策工具适宜性、有效性亦有必要。总而言之,通过规划布局、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前文对经济学权威期刊载文选题的分析以及笔者从事经济学学术期刊编辑的实践经验,将好选题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国家形象,这是每一个学者写作文章时应有的最基本立场。
第二,选题的研究价值意义重大、研究领域界定清晰、所研究的问题指向明确,这是对好选题的基本要求。
第三,选题的研究层次和研究脉络深远、研究对象或问题能够以多角度切入、多视域考察,研究内容足够丰富、研究周期足够长,可供作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稳定地输出,形成系统的研究。
第四,好选题应以问题为导向、回应现实关切、富有人文关怀。研究和解答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问题、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厘清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以作品的信息密度和智慧贡献体现作者的思想高度、研究深度和学术水平。
第五,好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在理论创新方面,或是对原有理论继承和发展,或是提出新理论。在内容方面,或是以新的角度切入提出新的观点,或是应用新方法获得与传统认知不同的结果。
要想做好学术研究,要对学科的一些最根本问题有所理解。比如,经济学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经济学学科具有哪些特点?对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目前依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7]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一方面是一种研究财富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部分;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也写道,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的科学。东北财经大学朱成全教授在梳理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上标志性代表人物关于经济学的理解和相关观点后,提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物的关系,经济学不仅仅是研究物的,更主要偏重研究人。”[7]
总结经济学学科研究进展,可以将经济学学科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经济学研究具有分历史阶段、动态变化的特点。经济思想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历史条件下成立,一旦历史阶段、社会条件发生变化,便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例如,“二战”后西方国家对凯恩斯主义深信不疑,政府以“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在通胀和失业之间权衡取舍,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出现了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滞胀现象,此时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解释与应对。”[8]正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9]经济学研究生,尤其是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们,是中国经济学的未来,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时代机遇,也是时代责任。[8]
第二,经济学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高度关联性。20世纪30年代约翰·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在英国,因为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后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国家,其中的现象或问题备受世界关注。因此,在这期间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主要带有英国的当时产业、社会、制度、文化的烙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转移到美国,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思潮的大师,他们的理论基本上体现出美国特色、美国风格、美国气派。[10]当今,中国经济学研究者的使合是要解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现在和未来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结合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特性,提出属于自己创新性的理论。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新文科建设的概念,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又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理科和新文科)建设进入了政策实施阶段。[11]新文科建设,为我国经济学研究走向学科交叉融合开启了新时代。
第三,经济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指导社会实践。经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致用之学,其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能够指导社会实践,而绝不能局限在象牙塔里作展示智力的逻辑游戏。[7]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需要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典型经济现象,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归纳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将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有助于应对一系列即将面临的新挑战,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10]。
经济学研究离不开社会现实,由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制度和文化等共同构成的现实环境是经济学研究的土壤;现实中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而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使经济现象得到合理解释、现实经济实现真正改善;回应现实问题、解决现实关切是经济学研究者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第一,提升学术敏感性,善于发现好选题。学术敏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能力”,“敏感”一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也指思维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当今中国快速发展,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保持长达数十年的持续增长,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为经济学者提供了丰富且充分的研究选题。经济学研究者应注意观察、善于思考,从纷繁复杂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中“拨云见日”,选择和判断出那些具有较大研究价值、有益于指导或改善社会实践的研究选题。
第二,关注时事动态和学术热点、充分利用资讯资源。时事动态方面,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委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重大经济举措或影响重大的经济事件。在学术领域,关注各行业、各领域国家级和各地方行业协会、学术学会的年会议题,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各级政府部门科研项目招标选题指南等,以及权威期刊载文选题方向。
第三,“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未必出不来好选题。一个选题,如果很多人正在研究它或已经研究过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他应该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不可否认,很多过时、过气或过热的选题,确实存在着研究泛滥、观点雷同、低质量重复的问题。但对于这些选题,作者不要永远将其置之一隅,而是将以下因素加以考量,也许对作者有新的启发,对读者是种惊喜。一是考虑社会环境、约束条件等因素的变化;二是以新的视角切入或是新话题与新需求、新技术、新领域等新生事物相结合。例如,日本老龄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十分严重,《现代日本经济》期刊以往刊载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前因后果、措施效果、现实影响和未来预期等问题研究殆尽。但近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慧养老”又成了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文化风俗、社会基础是如何影响“智慧养老”的实施和实现的,“智慧养老”的规模设定、投资规划、政策和法律配套应如何安排才合理、依据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为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蓝海”。
第四,发现现有研究不足,填补不足或者从深度或广度上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针对某一选题,全面把握其研究现状,明确目前在哪些方面已经做了研究,研究的程度如何,在此基础上思考还可以从哪个角度、哪些方面入手开展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自2018年发端以来,学术界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就“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全球经济治理”“大国博弈”“国家间科技竞争与合作”“区域安全与区域性经济合作”“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塑”“逆全球化”等角度展开讨论,“中美贸易摩擦”至今,时间之长、波折之大、影响之深足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性反思,细数其间中美之间各自在政治经济上的得失、对此前中国的处理和应对策略进行回顾和总结,为未来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向和国际政治定位选择提供参考。另外,当下的“中美贸易摩擦”与20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在国家间力量对比、动因等方面有着一定相似之处,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和中国的近邻,可以说其十分了解美国,日本当年的处理和应对策略及相关做法、利弊得失,“中美贸易摩擦”与“美日贸易摩擦”,此时的中美和彼时的美日在基本立场、核心利益、最终目的等方面的异同也值得深入研究。
第五,未来的中国经济学研究更倾向于“中国特色”和“理论构建”。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经济中心东移趋势浙朗、国际影响力日盛,中国迫切需要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归纳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正如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经济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显现性实强、活跃性实高、影响力实大,是哲学社会科学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学者,应回应时代需求、抓住时代机遇、承担时代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学科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