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
摘自《群体性孤独》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社会学院教授
雪莉·特克尔
我想知道的是,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互相懂得。不是包容,不是照看,也不是原谅或宠爱,而是懂得,像解一道数学题那样,经过曲折和明暗,明白一个人的内心。
翻译家、作家、摄影师
陶立夏
“亲近人”类型和“对抗人”类型之间的区别,并非强与弱的区别那么简单,也不像荣格所说的那种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之间的区别。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屈从和攻击的潜质,如果一个人不是被动地奋起抗争,他会自己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统一。但是当这两种模式表现出神经症倾向时,它们都会危及我们的成长。两个令人不快的个体加起来并不能产生一个美好的整体,两个互相冲突的部分也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整体。
摘自《我们内心的冲突》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
卡伦·霍妮
生疏的人,我们不知底里,我们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语言,信息少而集中,容易印象深刻。而熟悉的人,我们知道他一大堆情况,甚至可能知道他很多缺点,当他说话的时候,我们会自然想起很多有关他的事情。在这种复杂背景下,他说的话是否有道理,可能就被湮没了,如果他的话我们已经听过多次,更是增加厌倦。这就是很多家长的命运。
摘自《跳出教育看教育》
江苏省特级教师
王晓春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祝你快乐,勇敢!
摘自《给青年诗人的信》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