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等指标的影响*

2021-06-25 02:36陈兰兰张燕华车进张嘉洪麻静敏李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年3期
关键词:献血者血常规外周血

陈兰兰 张燕华 车进 张嘉洪 麻静敏 李凤

为了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单采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治疗措施。献血者每次捐献1个治疗量或2个治疗量,每个治疗量约250 mL~300 mL,至少含有2.5×1011个血小板,单采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下降,但随着机体储存血小板的释放及再生,献血后约7天左右血小板数量可恢复至献血前水平[1-4]。由于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时间长、体外循环过程中使用了一定量的枸橼酸钠抗凝剂等原因,多次捐献可能会影响血常规指标和血小板相关因子水平。本研究通过比较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ietin,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on factor,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等指标,分析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内容如下。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通过查询北京市通州区中心血站血液管理系统相关数据,以过去一年内捐献单采血小板≥20次且无献血不良反应史的无偿献血者60例作为研究组,从档案中查询研究组献血者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以及一年前的献血资料并记录。28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作为对照组。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XS-500i型)、酶标仪(澳斯邦,340RT型)。

2.2 试剂:血常规检测用的配套试剂均来自sysmex公司。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等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购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3 方法

3.1 血常规检测:两组人群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前采集静脉血5 mL,用EDTA-K2抗凝,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用的仪器每日进行室内质控,并且参加了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外周血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进行检测。

3.2 酶联免疫试验:上述进行血常规检测后的样本离心后利用酶联免疫试验进行血小板TPO、PAF、vWF、β-TG、PF4等相关因子的定量检测[5-8]。通过已知浓度的标准品OD值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式,然后根据样本OD值计算出样本浓度。所有实验操作均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试验过程中设置空白对照孔,只有当直线回归方程式的确定系数R2>0.99( OD值与浓度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才能通过该回归方程计算出样品中的TPO、PAF、vWF、β-TG、PF4浓度。

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HGB、HCT、PLT分别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研究组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献血次数组献血者献血前HGB、HCT、PLT结果进行分析时,将献血者一年前的HGB、HCT、PLT结果作为协变量进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献血者外周血TPO、PAF、vWF、β-TG、PF4浓度进行分析时,对年龄及累计献血次数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捐献年龄与次数 研究组60例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本次献血时平均年龄41.62±9.40岁,最小25岁,最大57岁,本次献血之前的12个月内平均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21.75次。对照组28例献血者均为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平均年龄32.89±9.87岁,最小21岁,最大54岁。

2 实验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初次献血情况比较:虽然研究组平均年龄(41.62±9.40)岁高于对照组(32.89±9.87)岁(P<0.05),但是研究组献血者的初次献血年龄(35.75±8.67)岁与对照组(32.89±9.87)岁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组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血红蛋白(HGB1)、红细胞比容(HCT1)、血小板计数(PLT1)与对照组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组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与对照组献血前血常规指标的比较

2.2 研究组献血者血常规指标分析

2.2.1 将研究组60例献血者(一年内捐献20~24次血小板)一年前的HGB2、HCT2、PLT2作为协变量,对献血者本次献血前HGB3、HCT3、PLT3进行4个年龄组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一年内捐献20次~24次血小板,不同年龄组献血者外周血HGB3、HCT3、PLT3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

表2 研究组不同年龄组献血者本次捐献单采血小板血常规指标协方差分析结果

2.2.2 将研究组60例献血者(一年内捐献20次~24次血小板)一年前的HGB2、HCT2、PLT2作为协变量,对献血者本次献血前HGB3、HCT3、PLT3进行3个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组的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三组献血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142)。累计献血次数51~100次的献血组HCT3、PLT3高于另外两组(P= 0.033 ,P= 0.023)。

表3 研究组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的献血者本次献血前血常规指标协方差分析结果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酶免试验结果: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分组,88例献血者本次献血前外周血TPO、PAF、vWF、β-TG和PF4结果如表4所示。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4所示,不同年龄及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的献血者本次献血前外周血TPO、PAF、vWF、β-TG和PF4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学(P> 0.05)。

表4 88例献血者外周血TPO、PAF、vWF、β-TG和PF4多因素方差分析

讨 论

据统计,首次献血者流失与献血动机、献血过程感受、时间地点不方便等因素有关[9],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流失比例逐渐降低[10]。与全血采集相比,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时间长、血液体外循环等因素导致新献血者招募任务艰巨,但是临床单采血小板需求量却在不断增长。本研究中的研究组60名献血者平均捐献单采血小板87.22次(平均164.33个治疗量),他们在临床患者输注治疗上给予了极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固定献血者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害怕多次献血对身体有害是主要原因之一。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平均年龄32.89岁,小于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1.62岁(P<0.05),如果这些初次献血者能够加入固定献血者队伍定期捐献单采血小板,将有助于缓解血液供应压力,使更多的患者能及时获得血小板输注。固定献血者保留的前提是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不会对献血者机体产生损伤、献血者自身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为不少于14天,不大于24次/年,每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5×1011个。献血者每次可捐献1~2个治疗量血小板,献血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献血后约7天左右血小板数量可恢复献血前水平。献血过程中由于枸橼酸钠抗凝剂的使用,部分献血者游离钙离子会暂时性降低,一般可通过给予口服葡糖糖酸钙进行预防。多个研究显示定期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电解质等指标无明显影响[11-13]。有研究发现频采献血者其血小板明显增多[6],可能是由于多次捐献单采小板促使献血者血小板再生功能增强有关。本次研究中通过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献血者一年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以后,献血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变化。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的献血者,一年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变化,但累计献血次数在50~100次的献血者,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稍高于累计20~50次献血组和累计大于100次献血组,但都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未可知,需要更大样本量来进行分析。

血小板生成素(TPO)又名巨核细胞生长因子,由肝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调节血小板水平的生理因子,它的分泌受外周血小板数量的影响,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血小板活化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主要指标。PAF生物学功能主要是血小板激活的指标,是一种强的血小板活化剂,可诱导血小板聚集。vWF是由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W-P小体释放的一种粘附蛋白分子,促进血小板粘附。血浆vWF升高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β-TG和PF4,是血浆中血小板特异产物,贮存于血小板α颗粒,血小板受刺激激活时被释放入血浆。有研究显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后血浆TPO水平明显低于献血前[6],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由于TPO消耗增多导致其血浆水平降低[14,15]。但葛健民等[8]报道献血间隔期≥1个月的献血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其TPO和PAF在献血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暂未发现其他关于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血浆vWF、β-TG、PF4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中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献血者外周血TPO、PAF、vWF、β-TG和PF4在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组和不同献血年龄组并未显著差异,说明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血小板刺激和激活并不明显。

由于本研究实验期间捐献单采血小板的88例献血者只有9例为女性献血者,导致未能分析性别在捐献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对各种观察指标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后续实验中扩大样本量减小偏倚,以便获得更加科学的实验结论用于献血者宣传与招募。

综上所述,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年龄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相关因子无明显影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献血者血常规外周血
成分献血者电话回访效果分析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处理方法分析
血常规解读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