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2021-06-25 14:09姚一晨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姚一晨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受国家、社会、高校的重视,但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学生管理者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及时准确地排查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并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问题。[1]

本文拟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入手,定性研究“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能诱因,分析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并通过SWOT分析,对处理相应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模拟研究,探索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路径,为教育部门和学生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00 后”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分析

大学生外源性心理问题主要受到原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本质上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差异性压力状态。根据学生心理满足的需求层次,把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导性因素分为情感需求类、生存压力类和附加压力类。

1.因情感需求导致的心理问题

对已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大学生而言,安全、归属、亲情、爱情、友情、尊重的需求是核心需求,作为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群体,其情感需求与情绪爆发往往较为强烈。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刺激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开始将压力更多地诉诸源自家庭、亲人、恋人、师长及同学的感情。[2]大学生处在不断建立、重塑个人认知体系的成长阶段,部分与原生家庭协调不睦的学生、存在一定社交能力障碍的学生、单恋或失恋的学生可能是情感需求引起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2.因生存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造成的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市场供给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尽管中央将稳就业作为核心工作,但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就业竞争压力显著高于以往。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数较上年增加了17.59%,大学生的内卷化形势格外严峻。[3]此外,部分家庭对学生成长轨迹认知不明确,对学生的就业观认识引导不到位,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加以强烈限制。[4]大学学习以自学为主,更多依赖于自觉性,部分对自己有较高要求的同学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落后,加重了焦虑情绪和落差感。因此,在现阶段,家庭期望和要求过高的学生,自我认识水平和就业观念不正确的学生,对个人要求与现实不符的学生很可能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3.因附加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在价值观念多元、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当下,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很多。宿舍成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的交集之处。大多数高校难以提供学生个人享有的私密性空间。同一宿舍成员在家庭情况、消费水平、外形外貌、学习成绩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部分强势学生容易成为矛盾爆发的焦点,难以顺利融入集体,部分弱势学生因难以克制的攀比心理产生较强的自卑情绪。[5]附加性压力更有源自友人、恋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约束,使得部分学生长期在压抑环境中受到心理折磨。因此,在现阶段融入集体不顺利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诉求存在障碍的学生及高压环境下较为脆弱、敏感的学生很可能是附加性压力引起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二、“00 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由Heinz Weihrich提出,广泛应用于管理、规划、教育等领域。[6]本文在分析“0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诱因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等因素进行归纳列举,再通过SWOT矩阵排列的方式进行组合分析。

“00后”大学生具有几个显著的优势:一是普遍崇尚自由,富有个性,思维活跃,自信独立,敢于表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渠道越来越多,对在线咨询心理热线、心理医生等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接受度越来高[7];三是对于恋爱情感、性取向等“80后”“90后”大学生羞于启齿的问题有着更高的包容性;四是平等和权利意识更强,遇到侵权问题敢于向上反映,积极争取个人的权益。

这一阶段大学生也有一些共性问题:一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人主义,对规则缺乏敬畏感,管理服从性较低[8];二是过高地依赖互联网社交,互联网的特性让其情绪放大,但真实生活往往有较高的孤独感;三是不同于“80后”“90后”大学生因生计而担忧,“00后”大学生时常会思考“生存之虚无”等虚无缥缈的问题,更容易被负面情绪诱导,容易走入“人生没有意义”的误区。

从外部环境来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引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社会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再批判或拒斥,而是给予一个包容、开放和鼓励治疗的环境。此外,各地各高校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职人员配比逐步扩大,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专业教师,部分高校已达到了1∶3000。[10]

但是,大学生的增长速率和就业市场的扩大率并不匹配,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相较于2010年26.5%的毛入学率增长了近一倍[11],这使得现阶段大学生难以避免地面临着严峻内卷化。此外,尽管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重视逐年增高,但整体排查和干预的应对机制不完善。相关政策制定部门与“00后”大学生有较大代沟,对于心理问题学生同理心不强,制定政策存在脱离实际的风险。

三、基于SWOT 分析的“00 后”心理危机大学生管理对策

通过对“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优劣条件、机遇挑战等因素的分析,结合SO、SW、ST、WT等层次拟定研究策略,从而对现阶段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管理机制提供工作思路。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适应性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调整相应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植入每一位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创新形式,广泛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和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等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教师和学工人员应培养同理心,尊重学生个人隐私,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正确面对压力和负能量,减轻心理负担,以实际行动给予大学生支持和信心,鼓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此外,应高度重视新生适应性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其完成角色转换,为大学生活的顺利过渡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社会也应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发挥人文关怀,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表1 “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SWOT矩阵

2.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竞争环境与就业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把握,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避免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生存技能。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特点,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减轻大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迷茫。高校还应当重视学生就业观的建立,与国家、社会合力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积极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此外,国家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确保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并为积极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健全教育梯队建设,推进家校联动协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保障。高校应加强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及辅导员等相关一线学工群体的队伍建设,给予充分的技能培训和经费支持力度。此外,应当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并进一步完善班级、宿舍相关学生队伍建设,构建由学校、家庭、学生干部组成的全方位心理育人工作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

4.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和道德是人类各种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行动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思想和道德的教育引导,以积极的正能量使大学生摒弃消极的生活态度,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贯彻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抚慰,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和恐惧感,坚定理想信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0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源自情感需求、生存压力、附加压力等因素,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高等院校应从其心理问题成因入手,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体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开展适应性心理辅导;要注重“00后”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充分认识专业团队保障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的重要意义,建立“三全”育人体系;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下一步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方式,针对不同的诱导因素和个人特点,探索一线工作人员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办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