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伟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湖北荆州 434020)
相对于一般来说的舞蹈之发展与传播,除去现下最流行的多媒体视角下商业化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传统的高等院校学院派教学方式来说,我会更加倾向于舞蹈学科对于社会大众的实际应用。譬如:1.舞蹈学科对于中、小学校舞蹈课程的开设,以及对学生们心理建设的提议;2.舞蹈学科对于居民社区中日常居民艺体生活的丰富与发展;3.舞蹈学科在公共文化场所、公共林园中的文艺建设与发展;4.舞蹈学科与各城市独有特色的文化习俗结合的想法。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种以人体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一系列舞蹈动作,舞蹈队形,动作变换等要素来传递信息、记录事件与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它不仅需要音乐、节奏、服装等一系列辅助道具来表达舞蹈内容,有时更加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配合才能最好的展现所需要表达的内容。以此看来,舞蹈是一种不仅烦琐而且复杂的艺术形式。
基此反思,我们是否可以将其简化,让舞蹈上层建筑的性质稍微削弱,能够将其更好地适应于大众,促进舞蹈学科的向下发展。
现下,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更有20世纪邓小平同志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所以,将舞蹈与体育、健身结合起来,综合提升国民身体素养以及艺术内涵修养是很有必要、很有前瞻性的。
舞蹈学科现于我看来,它的情况是一种‘往高不成,往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大多数的大学舞蹈学科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毕业后都会做出其他选择,或迫于社会的生存压力转行,或安于现状坐吃老本,最后仅存的少部分专业人才,才会继续以此为基往上追溯挖掘。
中国舞蹈学科的发展相比于国外的舞蹈学科的发展落后三百多年,虽说中国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就有流传,但是对比于外国那种从小到大的有规模,有规制的专业舞蹈学科及学校,专业舞蹈的教学与传播来说,现下的中国舞蹈是缺少‘底蕴的’,即缺少传播、教育途径的。
随着国家对于单一文化教育向多元素质教育转变的日益重视,以及对古时非遗的挖掘与保护的重视,已有部分古老的舞蹈传承以及舞蹈的传播得到有效的滋养,但是这依然是不够的,我们依旧需要努力。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提议将舞蹈学科简化纳入中小学生必修课中是很重要的,将体育健身与舞蹈健身进行一个有效的融合与实行,对于中国现下的素质教育改良颇有裨益。且对于一些非遗舞蹈文化地区的学子来说,不仅能将地方特色文化,充分的调用起来,激活对古代文化的挖掘,这不仅能保护与发展那些即将失落的文化,更加能促进舞蹈一类的非遗文化保护,从多方面刺激学生对于文化传承与继后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起到了强健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作用。益处颇多,值得考虑。
在现下传统的中小学校课程开放的情况下,舞蹈是涵盖在音乐这个大类之下的,在中小学校新增开设一节专门的舞蹈课程,并将其区别于体育和音乐,让这些非文化的艺体类课程真正的教起来,也是完善课程及教纲的一种良好方法。
一方面,舞蹈课程的开设可以从其他的方面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在锻炼学生体能和柔韧度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提升了学生们的音乐修养与艺术涵养,且最终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美’,更能促进文化课程的进步。
这一提议,对于现下中式教育下学生压力过大、学业紧张、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可以起到很好的舒缓作用。孩子们在专门的舞蹈学习时间里,可以暂时放下学业的重压,可以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喘过一口气来。
开设舞蹈课程并真正的实施,不仅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同样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发展,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把舞蹈课程引入中小学校教育体系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艺术传播,更是对于教育事业的一大重要完善。
再者,现下能够适用于中小学校年龄段孩子们的舞蹈教材也是很完备的,大可引用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抑或是北京舞蹈学院考级教材及其他教材,来进行授课及活动开展,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受众的孩子选择相对应的难度来进行教学,并且在主干教材之外拓展其他的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让课内外有效结合,更加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乐趣的挖掘。
另一方面,针对现下的音、体、美课程经常被占用的情况,每周再加入一节舞蹈课,或许实行起来会很困难,就算是实行也会遇见诸多不便,但将艺术课程还给孩子们迫在眉睫。再言之,舞蹈及音体美课程的真正落实也是丰富孩子们的课程表,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与兴趣,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就不要再去矛盾的阻碍它。
国家曾提出大力改善国民身体素质的提议,众地方也都积极响应,或公或私的建设了许多健身场所。且大多数的社区有配套的健身器材与设施,但器材的使用率却很低,让提议停留在物质上是没有力度的。
做个不好的比喻,学校的校长给你一本书,让你自我去摸索。即,缺少指导。
社区里的健身基本上是没有科学基础可言的,大多处于一个自我探索的阶段,如此就很可能导致很多由于不科学锻炼而加重的不可逆的损伤,如此一来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将大众舞蹈这样一种新的形式引入社区的健身系统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也能促进舞蹈的传播发展,拓展舞蹈新的年龄受众,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居民运动,从而缓解本科层次舞蹈教师大量失业转业的问题,有多方的益处。
再者,由于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在社区中是占绝对多数的,人一老毛病就多了。舞蹈健身拉筋松骨,可以缓解许多老年常见疾病与疼痛,这样能减轻许多的社会负担,更好地延长老年人的寿命。易筋经所谓“筋长一寸,寿昌一年”,舞蹈动作里包含的大量拉伸动作以及健身的形式,可以在心理上给予老人信念,更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着重要的帮助与改善。
而现下社会,大多老人都是空巢老人或者孤独老人,舞蹈这种带有社交功能的健身形式,对于老年人的心理与交往需求可以给予的满足与补偿,能更好地形成一种“儿女在,尚可养,儿女去,朋友往”的良好氛围。
将这种方式引入社区之后,势必需要社区的统一管理,这对于广场舞扰民问题的解决也能有效的解决,由社区统一管理,统一进行整合,能提高效率也提高了安全性,十分可取。
健身,是一种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身体达到强健的目的。
将舞蹈与大众的健身科学地结合起来,将一系列的锻炼动作组合起来,并且经过细心的编排,辅助以音乐,旁白解说,制作成一整套舞蹈健身的项目。在这一基础上,再往其中磨砺入舞蹈动作,舞蹈特征,民族特色,使其内容得到升华,更具有观赏性。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可实用,可观赏,赋予其更高的艺术性质,与科学性。并且,辅助以舞蹈道具,健身道具,专门服装等,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灵活,更好地贴合于大众的需求。
将这种已经编排好的舞蹈健身内容,由正规的组织,在公园、广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推广与组织,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并结合本城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独有色彩,打造专属于自己的城市新风尚,彰显一城的人文特征。能够更好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促进政、经、思的融合发展。
现下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各方面的压力日渐陡增,为了生存被生活压迫的喘不过气来;从小、中、高到大学,从稚童到耄耋,从家庭到职场,人们的神经时刻紧绷,一股巨大的压力从工作渗进心理,并随时会作用到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孩提时,人们就被要求‘要赢在起跑线上’,到了小、中、高更是每天都被巨大的学习任务支配,成天的与课桌为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身上出现,令人扼腕叹息。前文所提,将舞蹈课程加入孩子们每天排的满满当当的课程表中,不仅只是单纯课程上的完善,舞蹈课程的真正实施才是对于孩子们真正的实处,对孩子们的心理进行释压。
再者,在繁重的学业下,许多孩子都会厌学逃避的,这就会导致在文化课堂上不被重视,然后导致恶性循环,孩子们开始自暴自弃、荒废学业。反观舞蹈这门艺术是对所有人敞开的,在舞蹈中每个人都可以去拥抱艺术,每个人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舞蹈艺术没有对错之分、高低之别,这是一处心灵的净土。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涤荡孩子们被学业压迫的内心;让孩子们的内心照进阳光,渗进微风,沾湿露水。
现实社会中,并不新颖的‘社畜’一词代表了绝大多数人。
大学毕业后,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生存,也随了世俗。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养活配偶,逐渐地被磨去了理想,心中的光逐渐暗淡,从而慢慢充斥社会上各色的杂质,再然后又回到芸芸众生里。
试想当舞蹈走向他们,在一个休憩的片刻,让艺术再次挤进他们暗淡的内心,当他们能够再次不为了生活沉浸在音乐中肆意地挥洒,摒除杂乱的世俗,让精神短暂的休憩之后,再拾起对于家人的责任,再捡起社会的压力,迈着轻快的步子前行,心里也就逐渐有了念想,也就更好地融入了工作、融入社会,继续砥砺着自己,日子也就有了盼头。
仅作为一个舞蹈的学习者、传播者,不仅得对舞蹈这一学科保持基本的尊重,更应该充分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反哺于社会,改变大众对于舞蹈只是花里胡哨的刻板印象,深刻的挖掘舞蹈的价值,将艺术活力激发出来,从而营造对社会大众的新价值,尝试打破舞蹈仅仅只局限于上层建筑的这一尴尬境地,让舞蹈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给大众带来更加实用的作用,以另一种形式触动人们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