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谢芳
摘 要: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拘泥于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还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力和整体的素养以及语文的语感等相联系,阅读是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的整体水平都不容乐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6-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75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即便如此,仍存在一部分小学生对语文阅读提不起兴趣,阅读数量未达到标准,进而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情、文学素养、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学生在有效阅读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扩充自身的文学知识容量,进而提升自身的创作书写技能。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锻炼,增加学生对书籍阅读的好奇心,将被动的、任务型的阅读转化为主动的、能力提升型的阅读。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一)阅读教学的教案成为一种模式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讲,教案是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但是课堂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按照教案去进行的,这就导致了教案和课堂的实际情况没有办法进行统一整合。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都是受过专业的培训,对于教案的编写也是十分详尽,教学的内容也都很充实。我在调查研究后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案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生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很多的关注,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发挥的思想创作时间。二是教案的内容并没有很完整地实施,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整堂课的节奏把握并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时常会导致学生掌握不了课堂的主题内容。最终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就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与教案的理想预期教学结果完全偏离。
(二)对于学生阅读教学的方式过于花哨
学生对于新型的教学产品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利用这一点,通过一些新型的教学工具进行阅读教学,如制作一些精美的课件、精简的微视频等进行阅读教学,也有很多教师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型教学工具的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很多的例子表明,学生对于新型电子产品沉迷,会出现过度依赖多媒体、短视频等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的学习十分地不利。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情感上的共鸣教学,虽说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但是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会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定的范围之中,对于学生的思维逻辑发展以及提高阅读的教学质量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资质悟性各不相同,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对于文章阅读的理解。所以说,应试教育导致教育工作更加偏重于考试分数,一些作答标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一些常规的教学问答:阅读文章——提出思考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作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在这样的常规互动中,学生的阅读不够透彻,对文章的思考不夠深入,就会局限学生的阅读认知。而阅读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思考能力为主,而非仅仅对单一问题进行解答。阅读的个体学生在解读文章时,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具体感受,产生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应当正视学生理性思辨的个性化,尊重、鼓励他们,而非直接否定学生的一些与标准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时,运用“自主阅读——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文章,阅读中主动获取情感体验,引发思考,从而取得独特感受。接着在师生、生生共同讨论,平等对话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获得思维启迪,享受阅读之乐,体验之乐。最后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尊重理解学生阅读体验中个性化的思考,以形成性评价替代终结性评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适应现代化阅读教学的办法,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二)明确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对于学生和教师各自要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可以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整体的学习过程,可以让他们有自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整体的阅读,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探索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说、演、画、议,来替代教师的单一化讲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中,理解文章内涵,得到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保证学生是处于参与的状态,对于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语文的阅读能力提升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善于为学生铺设一片阅读绿地,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细化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1.细化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的细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篇文章尽管有可能内容丰富,会吸引学生阅读兴趣,但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呈现在课堂上。因此,如何将文章分成十分清晰的几部分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这些部分如何衔接等问题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篇幅较长的文章也是分主次的,不能让学生因为文章篇幅较长逐渐失去了阅读兴趣,或是无法下手。细化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将文章分块讲解,同时对相关部分做扩展。所以对于这类长篇文章的阅读指导,就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大胆取舍,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于较长文章的分部分讲解,其实就是教学生在未来考场上遇到了篇幅较长的文章怎样分块来看,这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整合与提取。只有将信息有条理地罗列,细化内容,才有利于学生对最终有效信息的提取,最终达到加强学生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2.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增加5%-8%,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水平提高了。部编语文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强调“三位一体”,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读后,学会阅读的方法,再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去自读,学以致用,最后达到能进行课外阅读。小学阶段,学生的时间相对空余,在完成课内学习之余,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学生喜欢的阅读题材进行推荐,可以是报刊、小说等等,让学生在空闲的时间进行阅读。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时间对学生的阅读多做一些指导,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朗读名篇名著、好书推荐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进行浏览,引导学生尝试各种类型和题材的书,从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阅读书目,保持读书的好习惯,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类型和题材的书,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文章中的关键词对于理解整篇文章来说有很大的作用,将一些关键词摘取出来,并利用这些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也完成了阅读从量到质的飞跃。
(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很多的电子信息产品都可以幫助教师进行课堂教育。利用网上的一些高品质的段子、视频等引入学习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辅助资料,制作一些主体明确的微视频,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也可以利用情景再现的模式来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的解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当时作者所处的年代,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等进行一个整体的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以及这篇文章,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有更好的了解,对表达的情感进行更好的诠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走近作者,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得到精神的升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不及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阅读有效性的提高受到了限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优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燕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
[2]张雪丽.小学语文课程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8 (15).
[3]曾红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提升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