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货币看战国时期赤峰地区的历史地位

2021-06-24 11:00李智文
关键词:战国时期燕国货币

李智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赤峰地区发现了许多战国遗存,出土文物甚为丰富,其中战国货币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旗、敖汉旗等地。这些货币种类众多、形制各异,部分还有铸字。赤峰地区作为燕国在北方的重镇之一,其货币体系可以映出当时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面貌。本文拟通过赤峰地区出土的战国货币,来研究当时的货币构成以及赤峰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历史地位。

關键词:货币;燕国;战国时期;赤峰地区

中图分类号:K8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4-0015-06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是贯穿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自治区腹地的咽喉要道,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自翁牛特旗上窑老虎洞山发现了距今一万多年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后经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一直到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赤峰地区的文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战国时期赤峰位于燕国与东胡交界地区,是当时农牧交错的重要地区,也是不同地区之间相互交流的连接点。战国时期在赤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一、赤峰地区自然环境和地理区划概述

赤峰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是内蒙古高原、冀北丘陵和松辽平原的交界区域,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的走势(如图一)。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乌尔吉沐伦河,有着丰富的水资源,适合农业生产。但从夏家店上层文化开始,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赤峰地区逐渐改变为半农半牧[1]的经济形态。同时赤峰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在林西县发现的大井古铜矿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处集采矿、冶炼、铸造等全工序的古铜矿遗址。赤峰地区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当时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赤峰地处燕与东北游牧民族交界处,战国时期,燕国势力范围到达赤峰地区及西拉木伦河附近。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记载“燕北有胡、山戎”[2]。到了燕昭王时期,“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后秦开回到燕国,“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3]《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卷三十中有“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4],也可以证实这一点。燕国为巩固北部边境,抵御东胡等少数民族从造阳至襄平一线建筑长城,同时设立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五郡据胡。其中右北平郡治所位于现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的黑城古城[5],并在长城沿线的赤峰等地多处布置李家杖子障城、房申障城、冷水塘城址等15处障城和城址。由此可见,当时的赤峰地区在燕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活动时间较长,是燕国北方重镇之一,同时也是燕国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碰撞的要冲之地。

二、赤峰地区战国货币的相关考古发现

(一)出土货币

近些年,赤峰地区以蜘蛛山遗址发现明刀为契机,陆续在敖汉旗、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等多地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战国货币,其中不乏窖藏等遗址,这些赤峰地区出土的战国货币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作用。在赤峰地区出土的战国货币中,除楚国的郢爱等,包括燕在内的其他诸侯国货币都有出土,明确的铸币地点就有18处。

赤峰地区战国货币的发现主要有:

1963年在赤峰蜘蛛山遗址中出土“明刀”三枚,“一化”一枚,“半两”钱三枚。其中T4②:9,正面为“明”字,反面为“右”字,其余二件字迹不清[6]。

1973年敖汉旗四道湾子镇的燕国“狗泽都”遗址,出土了8.5公斤的刀币和一化钱[7]。

1974年在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了燕国刀币五十多斤,还有少量布币,这些货币均放在一个罐内[8]。此外,还在遗址南侧发现十多枚方足布,出土遗物极为丰富。

1979年在宁城县的黑城古城遗址调查中出土了燕国的明刀钱[9]。

1981年在赤峰市的长城地带发现燕国明刀货币,主要有弦折刀和磐折刀两类[10]。其中弦折刀分为两类,一类为弦折窄刀,面文以“明”字圆目、斜目、平目状3种;另一类为弦折宽刀,面文多样,以圆目、斜目、扁目、三角目状等为主。磐折刀也有宽、窄两种,面文“明”字有圆目、斜目、扁目3种。这些出土明刀都有背文。

1985年林西县三道营子古钱币窖藏中发现3枚“一刀”钱币[11]。

2013年在赤峰喀喇沁旗西桥镇战国墓地发现贝币8个[12]。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赤峰等地相继发现一些货币窖藏,这些窖藏出土货币丰富,种类齐全、数量庞大,主要有新窝铺、蘑菇山、郭家梁遗址:

赤峰平庄的新窝铺村发现钱币窖藏30多斤,主要有方足布245枚,尖足布12枚,“半两”钱一枚,“一刀”钱2325枚,刀币6枚。方足布有:安阳布、平阳布、北屈布、梁邑布、差阴布、陶阳布、宅阳布、襄平布、益昌布、平阴布共计10种。尖足布完整4枚,主要有:晋阳布、兹氏布、寽布、武安布[13]。

在赤峰当铺地公社新井村南的蘑菇山遗址的钱币窖藏中出土30多斤,其中完整的方足布68枚,尖足布5枚,刀币108枚。方足布有:陶阳布、宅阳布、安阳布、平阳布、襄平布、差阴布、益昌布、梁邑布、大阴布、邬布等10种;尖足布有:平州布、兹氏布、寽阝布等3种;刀币多为弦折刀,面文“明”字多呈圆目状,此外还在该遗址中发现战国时期赵国“白人”刀币一枚[14]。

在赤峰市区西北30公里的郭家梁发现货币窖藏,出土燕国刀币30多斤,完整的为373枚。出土刀币分为三类,第一类,直刀形,即刀背接近直形,面文“明”字多作斜目状;第二类,弦折刀,面文“明”字多作圆目状;第三类,磐折刀,面文“明”字多作平目状[15]。

此外还在赤峰地区的砖瓦窑、四楞沟、上水源、五里岔、老爷庙等10余处遗址均有出土战国时期的货币。截止到目前,赤峰地区出土的战国货币已多达几千斤(图二)。

(二)出土钱范

1975年,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上瓦房乡大西沟门村发现了燕国“一化”圆钱的铅质母范(图三),现藏于喀喇沁文物管理所。钱范出土地位于锡伯河东岸,由于被毁坏,现存3排7枚模范,范面铸有阳文“一化”字样,钱模均为方孔圆钱,有内外郭,直径1.8厘米、穿宽0.8厘米。在发现钱范位置不远处的一处台地上出土了大量具有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的豆盘、旋纹陶罐及鱼骨纹陶盆等残片,说明这里是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并结合当时地理环境来看可能在此是冶炼铸币作坊[16]。

综上,出土货币地点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区、敖汉旗南部、喀喇沁旗和宁城县等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而西拉木伦河流域北岸则出土相对较少,可以看出当时燕国在赤峰地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燕长城地带。另外喀喇沁旗一刀钱范的出土,对研究赤峰地区钱币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货币作为国家的命脉所在,也说明当时赤峰地区作为燕国北方的城镇中,受到了足够的重视。赤峰地区出土货币范围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种类齐全,在赤峰地区发现了包括铸币、流通等较为完整的货币流通体系,这些货币成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赤峰境内流通货币的基本构成

(一)刀币

刀币,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种主要货币,主要在齐、燕、赵、中山国流行,形制近似于刀,中国古代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捕鱼刀具,当是其雏形。春秋前期,齐国最早开始模仿,后燕、赵两国在其影响下也开始效仿铸造。

燕国主要流行的刀币为尖首刀和明刀。尖首刀为燕国早期铸行钱币,刀首尖锐,弧背凹刃,刀身隆起,刀环多为圆形。明刀是燕国最为常见的货币形式,由尖首刀演变而来,其形制经历了由大到小,刀背从弧形到折形,面文由斜目到平目的发展过程。关于明刀的释义,其正面铸有“0D”符号,形似甲骨文“日”“月”,合起来为“明”字,故称为明刀。还有学者释为“易”[17]“召”[18]或“匽”[19]的。

赤峰地区由于在战国中后期才成为燕国的腹地,故赤峰地区出土刀币中明刀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于赤峰市区、宁城县、敖汉旗等地。赤峰地区出土的明刀可分为直刀形、弧背刀、方折刀三种。直刀又称为“圆首刀”,体型较轻,刀首圆钝,刀身直,在赤峰地区发现较少,如蘑菇山遗址战国时期赵国“白人”刀和郭家梁遗址“明”字直刀等。弧背刀又称为圆折刀,体型较大,刀身圆折,弧背凹刃。方折刀又叫磐折刀,体型较小,刀身与刀柄处方折。弧背刀和方折刀在赤峰地区发现较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郭家梁遗址、老虎山遗址(图四)和现今赤峰市区出土的刀币(图五),遗址中除面文为不同类型的“明”外,背文均大致相同,均有左、右及其不同类型的编码,如“右九”“右上”“左十”等,以及一些难以辨别的符号。

(二)布币

布币始铸于春秋,盛行于战国,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是由农具钱、镈转化和仿制而来的金属货币。钱、镈最初为生产农具,王祯《农书》即有“钱镈,古耘器”[20]的记载,之后作为工具进行交易,最终演变为钱币。赤峰境内出土布币,分为方足布和尖足布两种,两者一般相伴而出,其中方足布发现的数量比尖足布多,两者币文主要为地名。

出土布币币文所涉及的地名较广,其中包含燕国地名的有“襄平”“益昌”“差阴”“安阳”“平阴”等(图六),赵国地名有“大阴”“兹氏”“北屈”“邬”“武安”等,韩国的地名有“梁邑”和“宅阳”等,魏国的地名有“平州”等。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争不断,上述地名所属国不乏有争议的地方,如“平州”一度属于魏、赵二国;“平阴”据记载有三处,分别处于齐、赵、魏三国中。

从出土布币所铸币文来看,涉及当时各主要的诸侯国,亦可看出赤峰地区当时货币流通量大、品种多、涉及范围广,形成了以燕国货币为主体,其他诸侯国货币相互流通的局面,反映出当时赤峰较为繁荣的经济状况和与其他诸侯国频繁的贸易交流。从侧面反映了燕国的势力不但涉及赤峰地区,而且在这里持续时间较长,且给予相当大的重视。

(三)圜钱

圜钱又称为圆钱,有纺轮和璧环演变而来一说。主要流行于战国中后期,圆钱最初为秦国所铸,之后燕、齐等国纷纷效仿。燕国圆钱主要分为“明化”“明四”“一化”(也称一刀)。赤峰地区出土“一化”钱币较多,“一化”货币圆形方孔,面有内外郭,背平。出土地点以平庄区的新窝铺遗址为代表,这里出土“一化”货币2300余枚,其形制大小、制造工艺基本相同,直径1.8厘米,穿0.8厘米,钱体轻薄,背面素平。此外还在巴林右旗、林西、喀喇沁旗等地有出土,但数量相对较少。

刘素侠在《赤峰发现的“一刀”钱范琐议》[21]中,以1975年喀喇沁旗上瓦房乡大西沟门村燕国“一化”圆钱铅质母范为例,结合赤峰地区最近几年出土“一化”钱的情况,依据其直径、穿宽、重量、形制大小和面文基本相同这些特征,证明了赤峰地区的一化钱币是赤峰地区的自铸产物,认为赤峰地区的一化钱均出自上瓦房乡大西沟门铸币作坊。

从新窝铺遗址、蜘蛛山遗址和黑城古城遗址中出土的战国货币可以看出,赤峰地区“一化”錢多与秦“半两”相伴而出,可见“一化”钱的流行时间较晚,且延续时间长,可能延续到秦汉时期。

上述发现可以看出赤峰地区货币的流通构成主要有刀币、布币以及圆钱,此外还在西桥镇战国墓地发现贝币8个,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赤峰地区的货币体系较为完备,境内战国货币币样丰富。在赤峰地区发现了战国时期贝币、布币、刀币、圆钱四大货币系统,货币的广泛流通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各诸侯国之间贸易频繁,才导致了货币的种类较全,形成相互渗透的局面。战国晚期,随着商品贸易的深化和便捷,各诸侯国逐步弃用布币和刀币等,采用更为适合的圆钱形制。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渐趋于融合,为后来秦朝统一货币做好了前提准备。

四、货币所反映的赤峰地区历史地位

(一)经济方面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不绝,传统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使得商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逐渐升高,《汉书·食货志》中提到“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2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物品运输的需要,车辆制造业得以成熟,不仅使得贸易往来更为便利,也为各诸侯国之间商品交流创造了条件。如燕国虽有“鱼盐枣粟之饶”[23],但生活必需品相对欠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下必然要发生贸易往来。赤峰地区位于燕国北部,独特的畜牧业与农业经济模式的结合,是其贸易繁荣的内因所在。

经济的交流扩展了人类活动和交往的范围,其中交通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赤峰地区货币出土地点较多,结合历史地理环境,可以看出货币的出土地点主要分为两条线路,第一条线是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地带的四道湾子遗址、新窝铺遗址和老虎山遗址为代表的“戍边道”[24],即从河北的围场,经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区、喀喇沁旗、敖汉旗等进入朝阳——北票一带,直抵辽东郡。另一条线则是以黑城古城为代表的卢龙——襄平道,即从河北卢龙,经承德市、赤峰市宁城县、朝阳市喀左县等地,进入襄平地区。这两条道路都是当时燕国通向东北的必经之地,便捷的交通不但解决了军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赤峰地区的多个地点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反映出当时货币的需求量较大,同时也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荣。此外,在一个地点同时发现不同诸侯国的货币,说明当时商品交换的频繁,且延续时间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同时,与之对应的货币经济也已经形成。不难看出,赤峰地区的经济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在燕国的经济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二)政治军事方面

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赤峰地区发现的战国城址中出土了数量繁多的货币,这些城址大多具有军事性质和行政功能,例如宁城县的黑城古城和敖汉旗“狗泽都”遗址等。

1979年在宁城县的黑城古城调查中,共发现“花城”“外罗城”“黑城”三座古城,三者有相互借用和打破的关系。其中花城最小,位于黑城和外罗城北墙的偏西处,黑城被外罗城包围在中间。花城的南墙被外罗城和黑城打破,黑城又利用外罗城等地层关系,可以看出花城的年代最早,其次为外罗城,最后为黑城。在花城和外罗城中发现了战汉时期的遗物,花城中有抹沟纹板瓦、细绳纹灰陶壶、含滑石粉粒的红陶锅片等具有典型战国时期的特点;外罗城有绳纹陶瓮、陶壶、陶盆、陶罐等陶器,还有燕国的明刀,秦朝的半两钱以及西汉的五铢等钱币,此外发现了新莽时期的铸币作坊以及三口土井等遗物,通过对外罗城的燕明刀以及新莽作坊可以断定其大致年代约为战国中后期到新莽时期。外罗城规模较大且处于中原通向东北的边疆要道上,说明此地是当时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占极为重要地位的城址。冯永谦、姜念思认为花城是战国时期燕国在此所筑造的具有军事形制的城堡,外罗城则为右北平郡及其治所平刚县[25]。

1973年在敖汉旗四道湾子镇的“狗泽都”遗址出土了8.5公斤的刀币和“一化”钱,随后在调查过程中出土了陶豆、陶釜、陶豆、铁铲、铜镞等遗物,此外采集到一片里侧印“狗泽都”的陶片口沿。在遗址西南发现的战国时期瓮棺葬,可能为该遗址的墓地,说明有集团部落在此。该遗址靠近长城沿线并发现了铜镞等兵器,说明此遗址很有可能具有军事性质。

此外,在赤峰燕长城内发现了诸多小城遗址,主要有赤峰北土城址、山湾子小土城址、山头城址、香炉山城址、上水泉城址、撒水坡城址、山水坡城址、蜘蛛山城址、冷水塘遗址以及敖汉旗的白斯朗营子,这些城址中除赤峰山头遗址、香炉山遗址、山水坡城址三处外,其余的所有城址中均出土过大量的燕“明刀”币。这些小城遗址中,规模较大的可能为当时燕国的县治治所。

这些具有军事和行政性质的城址出土了大量的货币,绝不是偶然现象,可能为当时收缴赋税而来,以备军政支出所用。在赤峰市各遗址中均发现大量货币以及喀喇沁旗“一化”钱范的出土,说明当时很有可能已经有了铸币作坊,故其地位在燕国非同一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功能以政治、经济为主,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所占份额逐渐上升。在燕长城南,发现的城址中不乏手工業作坊的痕迹,可能由此产生了“军市”经济。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城市职能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群空间分布的扩展。货币在其中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出土的货币可以看出当时赤峰地区是燕国中后期的关键区域。

五、总结

赤峰地区作为战国时期燕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地区之一,保留了当时极为丰富的考古学遗存。其中,赤峰地区出土的战国货币,更是研究当时商业乃至经济交往的最为直接的历史材料,同时为了解战国时期燕国在北方的历史活动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系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对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的梳理,可以更加有效地证明当时赤峰地区的历史与文化面貌,体现出文物的价值。

根据近些年的考古资料,不难看出赤峰地区在燕国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燕国北方的重镇,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而且商业贸易地位突出。赤峰地区出土的货币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燕国在赤峰地区的历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货币制度演变及其发展,以及各诸侯国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和金属货币的使用在各地已经开始出现,而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的赤峰地区的货币经济已经逐渐形成。赤峰地区出土的大量货币,是我国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水城.西拉木伦河流域古文化变迁及人地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02(00):269-288.

〔2〕〔3〕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36.

〔4〕魏收.魏书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54.

〔5〕李文信.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J].社会科学战线,1983(01):164-171.

〔6〕徐光冀.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9(02):215-243+279-282.

〔7〕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四道湾子燕国“狗泽都”遗址调查[J].考古,1989(04):377-378+381.

〔8〕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J].考古,1976(05):335-336.

〔9〕〔25〕冯永谦,姜念思.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J].考古,1982(02):155-164+231-232.

〔10〕〔13〕〔14〕〔15〕项春松.内蒙古赤峰地区发现的战国钱币[J].考古,1984(02):138-144.

〔11〕吴宗信.三道营子窖藏古钱清理简报[J].中国钱币,1986(02):71-72+84.

〔12〕于文莅,张颖.赤峰西桥镇战国墓地的发掘[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8):17-19.

〔16〕〔21〕刘素侠.赤峰发现的“一刀”钱范琐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S1):9-11.

〔17〕郑家相.燕刀面文“明”字问题[J].文物,1959(01):36-37.

〔18〕丁福保.古钱学纲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52.

〔19〕朱活.古钱新探[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4.26.

〔20〕王祯.农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6.128.

〔2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

〔23〕缪文远.战国策·燕策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2.167.

〔24〕王绵厚,朴文英.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82.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燕国货币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助燕伐戎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及其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