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心理健康视角下运用相关的心理健康理论对云南传统民俗文化之一的左脚舞进行解读,得出云南彝族左脚舞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于劳动生产与生活的热爱,在生活劳作与休闲娱乐中对于火的热爱与崇拜,体现出积极乐观、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合理的情绪情感表达,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展现出热情友好、理性平和的心态。左脚舞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人际交往与情绪情感抒发的作用,一方面跳左脚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是人际交往与情感需要的纽带;另一方面跳左脚舞,促进人们运动与身体健康,促进身心的放松,兼具健身娱乐与心理情绪纾解的功能。在全民健身热潮与追求理性平和社会心态,构建幸福与和谐社会的追求下,应注意到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探索其生态文化体系价值与适合新时期发展的积极因素,找到传统民俗文化中心理健康功能,将民俗文化与心理健康融合,促进民俗文化与心理健康的新发展。
【关键词】彝族;左脚舞;心理健康;民俗文化
引言
彝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历史久远,人口多分布广,在云南分布最多。云南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仅次于汉族。悠久历史让云南彝族形成许多古朴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跳左脚舞、摔跤、射箭、打歌等。左脚舞是其中一项深受云南彝族群众喜爱的特色民俗传统民俗活动,传播广泛。俗语称“彝族娃娃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脚”。无论年头节下、还是喜庆悲伤,但凡有彝族人民聚集的地方就会跳左脚舞,在火把节、彝族年、春节等节日尤为隆重。此外,在社会的发展中,彝族左脚舞成为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纽带,促进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左脚舞作为彝族民俗文化代表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期望通过研究彝族左脚舞的由来和形式,观察其带给彝族人民的积极作用,了解左脚舞蕴藏的心理健康内涵与积极价值。
1.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关乎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贯穿人一生发展始终。社会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需求逐渐增多,更加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一直存在诸多定义。
“个体心理功能暂时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常见症状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是美国在上个世纪初期心理健康会议所做的定义,上世纪中叶,国际心理学大会对心理健康进行了新的定义,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身体与智力及感情上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到绝佳的一种状态。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完全健康,指出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处于良好状态才算是健康。因此,健康是一个全面、整体、综合的观念,应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一种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工作固有成效和成果,以及有能力对所在社会做出贡献具备的健康或幸福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Ed Diener总结得出了个体具有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主要包括:个体主观性标志、个体积极性方面的标志、生活的各方面标志。后来的学者在Diener理论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的概念分成了正、负两个方面,因此,在以后的心理测量中主要也包含了心理健康(正向)和心理问题(负向)这几个方面(Boey , K. W,1998)①。刘华山(2001)指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与积极的社会功能②。冯忠良(2002)指出:心理健康是人能调节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林崇德(2003)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核心是自尊③。我国学者李蔚(2003)综合其他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不是自我通过被动的去认识心理问题来维持正常状态,而是积极有意识的去认识自我,以对当下自我的了解做出对未来目标与挑战的憧憬与追求,不断实现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身体没有疾病,智力正常、心理素质良好、人格发展完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良好,能够积极应对所处环境,有明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积极实现自身发展需要。情绪稳定,人格健全具有持续稳定的积极生活态度,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与行为,可以遵循客觀发展规律,处理好生活与工作、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能够正常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心理状态。
2.左脚舞的形式特点
左脚舞,云南楚雄一带彝族人民热爱的一项传统民族舞蹈形式,因为起跳时以先抬起左脚而得名。有着许多的别称,如打跳、跳脚、跳乐等,在云南多个彝族聚居区颇受欢迎。舞蹈欢快喜庆,场地随意,形式大致相同,在云南彝族看来跳左脚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项本领,云南彝族地区流行一句民间俗语:“彝族人的娃娃,只要会说话就会唱调子,只要会走路就会跳左脚”,可见彝族对于左脚舞的热爱。无论是农忙的休息间隙,还是节日庆典的庆祝活动,随处可见彝族人民手挽手跳起左脚舞,这一过程中唯一区别的就是服饰与乐器的不同。干活时,大家穿着便于劳动的服装,较少带着作为左脚舞配乐的三弦琴,取而代之的是口里含着用于吹响节奏配乐的树叶,亦或是大家十指相扣齐唱左脚调,简单欢快的起舞;节日庆典则反之,大家着盛装,带齐乐器,隆重而华丽,场地与规模也更加隆重与正式。但是通过对左脚舞的观察发现,无论是在何种情境下跳左脚,都会呈现出十指相扣,围城一个“同心圆”的圆圈形式,通过向年长的彝族长者了解与查阅文献资料,笔者了解到围成圆圈是因为彝族的“火塘文化”。据说在很久以前彝族主要居住在山高林密的半山腰,生存环境恶劣,后来人们发现了火,知道了用火取暖照明以及烧烤食物。为了火源的保存与燃烧更久,最大化的利用火源,聪明的彝族先辈在地上挖了火塘,大家围坐一起生活,火就成了中心的神圣的崇拜。直至今日,彝族人不论是休息还是跳左脚舞都沿袭了围成圆圈的习惯。尤其在跳舞仪式中依旧保留了生起一笼火在中央的习惯。左脚舞主要动作就是前后跺脚踢踏、手挽手的前后摆臂,时而向着中心火笼前进,时而后退,圆圈由大便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聚散的过程,其充分体现了彝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左脚舞发展至今,演变出了更多的舞蹈形式,但其核心仍旧是彝族的火崇拜与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对于其舞蹈其他形式便不在赘述。
3.心理视角下左脚舞的心理健康功能
彝族左脚舞形式较为固定,通过前文的叙述可以知道彝族左脚舞是一种火崇拜与民族团结凝聚的外化形式。笔者从心理健康的视角分析其舞蹈形式蕴含的心理健康内容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3.1民族凝聚,团结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彝族人民在跳左脚舞的过程中,始终是围着中心的火笼,十指相扣,无论有多少人参与其中,秩序都有条不紊、动作整齐划一,大家脸上都洋溢真实的微笑。轻快的舞蹈感染人们的情绪,通过手挽手,心连心的直接触碰,可以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跳左脚老手会热情主动的帮助新手,教他们动作,用热情感染他们,欢迎他们融入其中。综观云南多个彝族地区的左脚舞发现,云南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好,但是其跳左脚舞时展现出来的自信与快乐却不受制于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平日里的左脚舞蹈在田间院坝都能举行,太阳一落山大家快速吃上一碗饭就会聚在一起跳左脚舞,将一天的辛苦劳作与烦恼抛之脑后,可以看出彝族跳左脚舞的热情充分的展示了彝族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2放松身心、舒缓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的功能
舞蹈,本身就有着无可比拟的愉悦性与人际交往功能,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际交往在更多时候就是通过舞蹈实现的。舞蹈素来有着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说法,人们在情绪高涨时难免会想通过一些方式表达出来,怎么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舞蹈便提供了这种可能。尤其是彝族左脚舞,既有专门的配乐、调子,又有舞蹈,边唱边跳,好不欢快。在唱跳的过程中,抛开烦恼,舞蹈的动作带动身体的运动,促进了血液的循环,有利于身體健康的发展,同时适量的运动也可以促进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其次,左脚舞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媒介,通过跳舞可以结交不同的人,让众多参与的成员进一步了解。热情奔放的彝族人民不仅仅是自己跳得开心,他们也会热情的邀请外地的客人参与其中,有时外来的客人不好意思加入,彝族人民就会热情的唱歌邀请,或者直接热情的将其“拖”进人群,一起热闹的跳左脚舞。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视角看左脚舞还具有促进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的功能。
3.3尊老爱幼与民族认同的教化更能
从心理健康视角看,左脚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同时还是彝族对后人言传身教的载体。观察彝族左脚舞发现,其舞蹈参与人员众多,男女老少都会主动参与其中,节奏轻快,但当场上有年长的长辈或是老年人,彝族的青年们便会不经意的放慢节奏,力求与老年人保持一致,目的为了让老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会觉得自己年老动作慢不再年轻而伤心,有力的展示了彝族青年对长辈的尊敬;当场上有小孩子时,大家会特别小心,尽可能不踢到他们,同时会耐心告诉他们步调以及如何去跳,有时也会逗弄小孩,或抱着、或背着他们一起跳,通过实实在在的舞蹈熏陶,身体力行,在舞蹈之余长辈们会给小孩子讲解左脚舞的由来以及规律,告诉他们跳左脚舞的意义就是对彝族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让小孩从小就接受尊老敬老,团结互助的民族心理文化品质。
4.结语
在全民健身与追求理性平和的构建幸福与和谐社会的当今社会,应该关注并善于发现特定民族所在地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把握其民族心理特征等,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加以利用,借力用力引导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云南彝族左脚舞一直是一组群众所钟爱的传统舞蹈,无论是农忙间隙还是节日庆典、亲友聚会等,它都承载了彝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可以促进人的心理与身体的健康、人际交往能力与民族的团结凝聚,可以加以改造利用并推广,促进心理健康与民俗文化更好的结合,更好的为人民心理健康需要服务。
注释
①刘婧. 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朋辈团体辅导的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8.
②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③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0-116.
④刘婧.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朋辈团体辅导的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8.
参考文献
[1]刘婧. 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朋辈团体辅导的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8.
[2]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3]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0-116.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彝族民俗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9SZJDS06。
作者简介:龙福(1996-),男,彝族,云南富源人,2018级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