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红,宋乔志,李帅辰,刘 涛,2,张建涛,2*
(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动物普通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奶牛跛行是奶牛患有肢蹄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严重危害奶牛的健康,会造成奶牛泌乳量减少、繁殖能力下降以及过早淘汰,同时也增加了患病奶牛养殖和医疗成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奶牛业的经济效益,制约着奶牛业集约化的发展。为了减少奶牛患有跛行的风险,提高牧场奶牛福利,保证奶牛充分发挥良好的生产性能,这就需要牧场加强对引起奶牛跛行的相关因素进行监控,并根据牧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防控措施。
引起奶牛跛行的相关因素很多,如病原因素[1-2]、环境因素[3]、管理因素[4]、营养因素[5-7]等,但研究引起奶牛跛行因素与跛行程度的相关性的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拟调查黑龙江省南部的某奶牛养殖场,分析奶牛体况、飞节损伤、后肢清洁度、年龄、胎次和泌乳时期、日泌乳量和日步履数8个因素与跛行程度的关系,旨在为今后防治奶牛跛行提供理论支持,提高奶牛福利,减少奶牛养殖场经济损失,保障人类乳用食品安全。
调查时间为2018年8月至11月进行,调查地点为黑龙江省南部某奶牛养殖场,现奶牛存栏总数为4136头,泌乳牛总数为1729头,该场饲养品种为荷斯坦奶牛,平均每头每个泌乳期的产量为9.5吨。牛场共有6栋成母牛舍,采用自由散栏式饲养方式,使用全混日粮法(TMR)进行饲喂。牛舍内有风扇和喷淋设施,采用电动刮粪板清理粪便,每个牛舍配有独立的运动场。泌乳牛每日饲喂两次、挤奶3次。
跛行调查地点在挤奶厅通往牛舍的通道,由3名研究者共同对该牧场全部泌乳牛进行跛行评分。采用1997年sprecher制定的5分制跛行评分体系[8],奶牛体况评分(BCS)采用5分制评分标准[9],飞节损伤评分采用Cornell Cooperative Extension建立的3分制的飞节评分体系[10],后肢清洁度评分采用Cook建立的4分制后肢清洁度评分体系[11],在泌乳牛舍内调查该牧场全部泌乳牛的体况评分、飞节损伤评分、后肢清洁度评分,均由3名研究者共同评定。通过记录的奶牛编号,整合牧场管理软件提供的泌乳牛个体信息(年龄、胎次、泌乳时期、日泌乳量和日步履数),将异常和缺失信息的数据删去,本次调查最终共获得631头泌乳牛的数据。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不同因素与跛行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探究体况评分、飞节损伤评分、后肢清洁度评分、年龄、胎次、泌乳时期对跛行程度的影响时,跛行评分作为因变量;探究跛行对日泌乳量、日步履数的影响时,跛行评分作为自变量。由于体况评分、飞节损伤评分、胎次、年龄这5个因素,未通过方差齐性检验,故采用Wlech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本次调查牧场奶牛跛行评分为1分的奶牛共272头,占41.9%;2分的奶牛共161头占24.8%;3分的奶牛共159头,占24.5%;4分的奶牛共42头,占6.5%;5分的奶牛共15头,占2.3%(图1)。
图1 奶牛跛行评分的分布情况
调查的奶牛群体中体况正常组的泌乳牛最多,共475头,所占比例达到75.3%;其次是消瘦组,共115头,占比18.2%;肥胖组最少,仅59头,占比6.5%。消瘦组与体况正常组之间,在跛行评分上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消瘦组与肥胖组之间,在跛行评分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1)。
表1 奶牛体况评分与跛行评分的关系
该牧场飞节的损伤评分为2的奶牛最多,共298头,所占比例达47.2%,其次是飞节损伤评分为1的奶牛,共187头,占比29.6%。飞节损伤评分为3的奶牛最少,共146头,占比23.1%。飞节损伤3分的奶牛与飞节损伤1、2分的奶牛的跛行评分的差异存在极显著性(P<0.01)(表2)。
表2 奶牛飞节损伤评分与跛行评分的关系
后肢清洁度评分为4分的奶牛最多,共292头,占比46.3%;其次是后肢清洁度评分为3分、2分,分别为221头和109头,占比为35.0%和17.3%;后肢清洁度评分为1分的奶牛最少,仅9头,占比1.4%。后肢清洁度评分为3分和4分的奶牛共有513头,占比83.7%。但不同后肢清洁度评分间的跛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后肢清洁度评分与跛行评分的关系
奶牛年龄最小为1.1岁,最大为9.07岁。跛行评分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分组之间均存在差异极显著性(P<0.01)(见表4)。
表4 奶牛年龄与跛行评分的关系
奶牛胎次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8,平均值为4.06。跛行评分按照胎次增加的顺序增加,1胎次的跛行评分与3胎次、4胎次和≥5胎次的跛行评分之间存在差异极显著性(P<0.01);2胎次的跛行评分与4胎次和≥5胎次的跛行评分之间存在差异存显著性(P<0.05)(表5)。
表5 奶牛胎次与跛行评分的关系
处于泌乳中期的奶牛最多,为248头,所占比例为39.3%;其次泌乳后期206头奶牛,占比32.6%;泌乳早期114头,占比18.1%,而处于围产期的奶牛最少,仅63头,占比10%。围产期的跛行评分与泌乳末期的跛行评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泌乳时期间的跛行评分差异不存在显著性(表6)。
表6 奶牛泌乳时期与跛行评分的关系
日泌乳量按照跛行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的顺序减少。跛行5分奶牛与跛行4分奶牛在日泌乳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跛行1分、2分、3分奶牛在日泌乳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跛行4分奶牛与跛行3分奶牛在日泌乳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跛行1分和2分奶牛在日泌乳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跛行3分奶牛与跛行2分奶牛在日泌乳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7)。
表7 奶牛日泌乳量、日步履数与跛行程度的关系
日步履数随跛行评分升高而下降。跛行1分奶牛的日步履数与跛行3分奶牛的日步履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跛行1分奶牛的日步履数与跛行4分和5分奶牛的日步履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跛行2分奶牛的日步履数与跛行3和5分奶牛的日步履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7)。
本次调查共获得631头泌乳牛的9项指标的详细数据,其中包括跛行评分、体况评分、飞节损伤评分、后肢清洁度评分、年龄、胎次、泌乳时期、日泌乳量和日步履数。跛行评分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牧场跛行情况较严重,无跛行的健康奶牛共有272头,占调查总体的41.9%;出现明显跛行症状(跛行评分≥3分)的奶牛有216头,占调查总体的34.3%。具有严重跛行症状(跛行评分≥4分)的奶牛有57头,占调查总体的9.1%。有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牧场,跛行评分为1的奶牛应占总体牛群中的75%以上,跛行评分为3、4、5分的奶牛,比例应小于10%[12]。所以该牧场在奶牛肢蹄病的防控上出现了问题,应得到牧场管理人员的重视,以免造成牧场较大经济损失。
体况评分是日常生产中用来评估和说明奶牛体脂肪沉积状况,本次调查发现该牧场在泌乳牛牛群中,体况正常的泌乳牛最多,占75.28%;体况消瘦的奶牛占18.23%;体况肥胖的奶牛最少,占6.50%。发现体况消瘦的奶牛的平均跛行程度显著高于体况正常和体况肥胖的奶牛,体况肥胖的奶牛跛行程度较体况正常的奶牛有升高的趋势。这是由于奶牛体况消瘦,引起蹄底脂肪垫被消耗而变薄,导致蹄病的发生,进而出现跛行,同时,发生跛行的奶牛常因疼痛和炎症造成奶牛采食量下降,进一步导致了奶牛消瘦,因此与体况正常奶牛相比,体况消瘦的奶牛发生跛行的机率和出现跛行的程度更高。体况肥胖的奶牛常因过重的体重,造成肢蹄负重过大,易引起骨关节疾病和蹄病,而造成跛行。
飞节损伤评分是奶牛福利指标之一。本次调查使用3分制飞节评分体系,该体系1分代表奶牛飞节健康无病变,2分代表奶牛飞节处皮肤脱毛,3分代表奶牛飞节有明显的皮肤肿胀或严重病变,本次调查发现该牧场奶牛飞节损伤程度普遍较为严重,奶牛飞节损伤常与不舒适的卧床有关,目前的研究认为可能与奶牛在躺卧时飞节突起的部分与粗糙的地面和卧床后缘间长时间的挤压和摩擦有关,使用垫料可以避免飞节处皮肤与粗糙的卧床表面直接接触,厚的垫料可以减少飞节的损伤。结合该牛场卧床部分的数据,推测该牧场奶牛的飞节损伤较为严重的原因,很可能与卧床长度过短、垫料厚度不够、卧床后缘粗糙有关。本研究的数据显示,奶牛飞节损伤评分越高的奶牛跛行程度越重,飞节损伤与跛行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与Chapinal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提高卧床舒适度,减少奶牛的飞节损伤,将有助于减少跛行的发生。
后肢清洁度评分用于评估牧场牛群的卫生程度。根据后肢清洁度评分为3分和4分的奶牛占牛群中的比例,可以制定牧场奶牛的蹄浴计划,当比例<25%时,说明牧场牛群卫生状态良好,可根据需要进行蹄浴;当比例介于25%~50%时,说明牧场牛群卫生状态一般,建议每周蹄浴2次;当比例介于51%~75%时,说明牧场牛群卫生状态较差,建议每周蹄浴5次;当比例>75%时,说明牧场牛群卫生状态差,建议每天都要蹄浴,直到后肢清洁度评分得到改善。本试验调查了该牧场泌乳奶牛的右后肢的清洁度评分,结果表明,后肢清洁度评分为3分和4分的奶牛占牛群中的比例为80.4%。该牧场牛群的卫生程度为差,但不同的后肢清洁度评分间的奶牛跛行程度无显著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该牧场泌乳牛群整体的后肢清洁度评分较高有关。有研究表明,多种肢蹄病都与肢蹄的卫生程度有关[14]。因此,牧场管理者不能忽视奶牛肢蹄卫生对跛行发生的潜在影响。
同时,本次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了奶牛跛行的发生和程度与胎次、年龄、泌乳时期有关。从试验结果可知,胎次越高,奶牛的跛行评分也越高。胎次≥5次的奶牛其跛行评分的平均值达到了3.00±1.37;同样的趋势在奶牛的年龄上也有体现,年龄≥7的奶牛其跛行评分的平均值达到了3.67±1.24,而跛行评分≥3分时,即可认为奶牛出现了临床跛行。因此,胎次和年龄越高,奶牛出现跛行的风险越大。在不同的泌乳时期中,围产期奶牛的平均跛行评分为2.08±0.86,略高于其他时期,围产期奶牛的跛行评分与泌乳后期奶牛之间差异显著(P<0.05)。有研究表明,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血清中钙离子的含量显著越低[15]。另一项报道指出,奶牛在分娩后的血钙水平迅速下降,需要在分娩后4 d~7 d才能恢复到正常牛的水平;同时,奶牛年龄越大,机体内的钙质流失也越严重,因此,推测胎次、年龄、泌乳时期对跛行的影响可能与奶牛体内钙水平的降低有关。
综上所述,调查的奶牛养殖场奶牛跛行情况较为严重,奶牛体况、飞节损伤程度、年龄、胎次、泌乳时期对奶牛的跛行程度呈现正相关性;奶牛日泌乳量和日步履数与奶牛跛行程度呈现负相关性;奶牛肥胖或者偏瘦都可能造成奶牛跛行程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