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鸡十二指肠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观察

2021-06-24 01:13刘雪君刘筱蕾叶亚琼戈婷婷赵海全
动物医学进展 2021年6期
关键词:绒毛内分泌小肠

刘雪君,刘筱蕾,叶亚琼,戈婷婷,赵海全,张 晖,2*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佛山 528231;2.江西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石鸡(Alectorischukar)别称美国鹧鸪,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石鸡属(Alectoris),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其野生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此外,石鸡属中型雉类,体格较大,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口,具有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性[1],其蛋也比鸡蛋口感味道更佳,营养价值更高,并具有一定的观赏和狩猎价值,经济价值大,养殖效益高。因此,人工繁育和养殖的商品用石鸡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是较常见的特种经济动物。此前亦有关于石鸡的研究[2-4],这些研究多为人工繁育、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方面的研究,对于石鸡组织学,尤其是其消化器官组织化学方面的研究甚少[5-6]。本试验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和Grimelius银染法,对石鸡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了解石鸡消化器官十二指肠的结构,丰富禽类比较组织学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用动物 人工养殖70日龄商品用健康雄性石鸡2只,平均体重362.3 g。2019年6月购于佛山市花园肉菜市场。采用三管齐断法快速处死,尽量减少动物痛苦。迅速解剖,取十二指肠,切割小段,生理盐水快速清洗内容物后置于4℃预冷的固定液中。固定液:100 mL福尔马林+900 mL磷酸缓冲液(PBS)。

1.1.2 主要试剂 硝酸银、乙酸钠、对苯二酚、亚硫酸钠、乙酸、乙醇为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产品。

1.1.3 主要仪器 日本尼康YS100光学显微镜;重庆奥特SMARTe-320数码显微摄像系统;上海亚荣SZ-93A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浙江益迪YD-1508石蜡切片机。

1.2 方法

1.2.1 常规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流程参考先前的文献[7]。十二指肠组织固定24 h后,自来水冲洗,上行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修块、切片5 μm厚。捞片于载玻片上,晾干备用。

1.2.2 Grimelius嗜银染色

1.2.2.1 试剂配制 银染液:1 g/L的硝酸银水溶液,0.1 g硝酸银溶于100 mL乙酸钠缓冲液中(乙酸钠溶液:95 mL甲液+5 mL乙液。甲液:1.64 g无水乙酸钠+100 mL双蒸水;乙液:1.2 mL乙酸+100 mL双蒸水,pH 5~6)。60℃预热 0.5 h。 还原液:对苯二酚1.0 g,无水亚硫酸钠5.0 g,双蒸水100 mL。45℃预热 0.5 h。

1.2.2.2 染色流程 十二指肠石蜡切片常规二甲苯脱蜡至蒸馏水,放入60℃预热的硝酸银缓冲液反应3 h。蒸馏水速洗后放入57℃且预热1 h 的还原液30 min。蒸馏水洗后,依次放入95%乙醇、100%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最后用显微镜拍照。Grimelius嗜银染色试剂配制和试验流程参考先前的文献[8]。

2 结果

2.1 嗜银细胞在十二指肠绒毛中的分布

经Grimelius银染法染色后,嗜银细胞胞质呈棕黑色,细胞核不着色,背景为棕色,对比鲜明(图1,2)。在十二指肠壁内,嗜银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层,且主要出现于绒毛及肠腺(图1,2),在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未见到阳性细胞。小肠绒毛中的嗜银细胞主要分布于固有层(图1),偶见分布于肠吸收上皮的基底部。嗜银细胞多呈长条状(图1A,B)或纺锥形(图1C,D)。嗜银细胞胞体靠近中央乳糜管(图1C,D),或通过其胞质突起伸向中央乳糜管(图1A,B),嗜银细胞多呈封闭型。少有嗜银细胞靠近吸收上皮游离面或有突起伸向肠腔,开放型嗜银细胞稀少。

A.十二指肠绒毛吸收上皮基底部封闭型嗜银细胞;B.十二指肠绒毛固有层封闭型嗜银细胞;C,D.十二指肠绒毛固有层封闭型嗜银细胞.,靠近中央乳糜管。黑色箭头示十二指肠绒毛中典型的嗜银细胞。

2.2 嗜银细胞在十二指肠小肠腺中的分布

嗜银细胞多位于十二指肠小肠腺处(图2),主要位于肠腺上皮细胞基底部或腺上皮细胞之间(图2B,C,D,E,F)。少数嗜银细胞位于小肠腺之间的结缔组织(图2A,C)。嗜银细胞形状完整,结构清晰,胞质深染,胞核阴性,细胞多呈纺锤形、锥体形或近圆形,并分别可见2个或1个胞质突起伸向小肠腺管腔,呈开放型,但未见胞质突起直接达到管腔(图2C,E,F)。多数嗜银细胞位于肠腺上皮细胞基底部或上皮细胞之间,呈封闭型。

A.小肠腺间结缔组织内封闭型嗜银细胞;B,D.小肠腺上皮细胞基底部封闭型嗜银细胞;C.小肠腺上皮细胞基底部开放型嗜银细胞; E,F.靠近小肠腺腔,有突起伸向管腔的开放型嗜银细胞。黑色箭头示十二指肠小肠腺中典型的嗜银细胞。

2.3 细胞数量统计

石鸡十二指肠小肠腺处嗜银细胞,平均每个400视野可见(14.3±2.6)个嗜银细胞,密度为3.1个/mm2,其中封闭型嗜银细胞平均每400视野有(11.0±2.1)个,开放型嗜银细胞平均每400视野有(3.3±0.5)个;绒毛处嗜银细胞,平均每个400视野内可见(2.7±2.8)个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0.6个/mm2,其中封闭型嗜银细胞平均每400视野有(2.3±1.2)个,开放型嗜银细胞平均每400视野有(0.3±0.3)个。十二指肠总嗜银细胞平均每个400视野内可见(8.5±2.8)个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1.9个/mm2。小肠腺处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大于绒毛处的分布密度(图3)。

图3 石鸡十二指肠肠腺及绒毛中嗜银细胞的分布

3 讨论

嗜银细胞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内分泌细胞,其位置分散,数量庞大。先前也有嗜银细胞在鸟类消化器官中的研究。王春蕾等人[9]在麻雀中的研究表明,整个消化道中,十二指肠嗜银细胞达到每个视野内1.5个嗜银细胞,但不如腺胃密集。嗜银细胞主要呈锥体形,大多数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郭红瑞等人[10]在中国黄羽鹌鹑中的研究表明,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可达每个视野内(6.95 ±3.05)个,主要分布在肠黏膜的固有层,少数分布在肠腺上皮,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分布很少。形态大多为锥形,少数呈梭形,其突起指向肠腺腔和沿肠绒毛方向,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功能。余鹏程等人[11]在珠颈斑鸠的研究表明,珠颈斑鸠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分布较上述两种鸟类略多,平均每个视野内(7.5±1.2)个细胞。俞诗源等人[12]在灰背隼小肠中的研究结果表明,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达平均每个视野(7.88±0.57)个。于保刚等人[13]研究锡嘴雀消化道嗜银细胞表明,每个视野(0.55±0.68)个嗜银细胞,嗜银细胞数量明显偏少。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石鸡十二指肠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腺,少数分布在肠绒毛。石鸡十二指肠嗜银细胞的分布位置与麻雀相同,但与鹌鹑不同。石鸡十二指肠内嗜银细胞分布数量为平均每个400视野内(8.5±2.8)个细胞,分布密度与鹌鹑、斑鸠和灰背隼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相差不大,但明显高于麻雀。

十二指肠是鸟类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其管壁中含有大量的内分泌细胞,总称为嗜银细胞。嗜银细胞内含有胺或能使氨前体进行脱羧反应变为活性胺,进而调节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与黏膜层上皮生长[14-16]。嗜银细胞还能分泌胃泌素、脑-肠肽、5-HT等激素,用于刺激肠胃黏液分泌、平滑肌收缩和血管扩张,进而调节肠蠕动和消化功能;此外这些激素还有调节摄食活动、进食后血糖水平和代谢的作用[17]。本试验证实石鸡十二指肠管壁内含有大量嗜银细胞,提示其对石鸡的食物消化、营养吸收、生长发育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先前的研究表明[18],动物消化器官组织结构与食性相关。石鸡是杂食性动物,但更偏向于植食性,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和昆虫为食[19]。先前有研究表明,肉食性鸟类十二指肠中嗜银细胞通常分布较多,杂食性或植食性鸟类十二指肠中嗜银细胞一般分布较少[7-11]。但也有例外,如林霞等人[20]在家鸽肠道嗜银细胞的研究中发现,植食性的家鸽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平均每个视野(9.73±5.42)个嗜银细胞,比上述肉食性的灰背隼更多,这可能与家鸽适应长途飞行、进食多、耗能大的生活习性有关。而吕晓慧等人[21]研究发现黄雀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1.40±0.55)个嗜银细胞每个视野。与本研究比较,石鸡同为杂食性且以食用植物为主,其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明显高于黄雀,可能的一个原因是石鸡体格更大,耗能更多,进食量大,对消化吸收的要求更高,所以参与消化吸收的十二指肠嗜银细胞数目也就更多。

嗜银细胞主要是内分泌细胞,少数具有外分泌功能。Nillson O等[22]认为内分泌细胞可能以外分泌方式将生物活性物质排到肠腔。本试验结果表明,在石鸡,多数十二指肠壁内的封闭型嗜银细胞靠近绒毛中央乳糜管,或位于腺上皮细胞基底部,提示其能够将分泌物排到中央乳糜管或上皮细胞基底部外的血管,具有内分泌功能。此外,十二指肠小肠腺处的嗜银细胞有突起伸向小肠腺管腔,而小肠腺管腔与十二指肠肠腔相通,这提示嗜银细胞可通过小肠腺管腔将分泌物间接排到肠腔,具有外分泌功能。

猜你喜欢
绒毛内分泌小肠
猫笔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一根小肠一头猪
绒毛栗色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稳住内分泌
DNA甲基转移酶在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