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蔓, 曹利华, 刘 健, 李剑峰
(1.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济南 250002;2.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济南 250100)
当前,世界发展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为引领的科技产业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等问题亟待解决,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也带来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为应对人才培养变化,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构想,随后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先后出台,新工科建设的雏形初现[1-3]。“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其中创新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特征[4-5]。
工程训练中心由原山东大学机械厂于2002年改制建成,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建成了“实践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完备的教学体系[6],但在“新工科”教育新要求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其需求。
(1)原有机构设置按机械厂生产需求配置,机构冗杂、重点偏离,不适用于高校教学工作。
(2)传统训练项目落后于社会需求,教学内容陈旧、更新迭代缓慢,与当前产业行业严重脱节,教学仪器设备落后,不符合当代生产加工工艺要求。
(3)教学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人员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4)未能借助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学生专业背景广泛的优势,形成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服务国家战略、引领未来发展综合性前瞻平台亟待搭建。
工程训练中心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是工程教育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7]。“新工科”建设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未来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要符合技术发展新趋势、学科研究新进展、行业用人新需求[8]。
要改革发展实践教学理念,通过项目化驱动、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践训练、创新创业竞赛等多种手段,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更好应对社会需求[9],建成“理念先进、功能完备、学科融合、面向未来”的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的实践创新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由原来的机械厂改革发展而来,管理体系、部门设置等仍延续了过去工厂生产设置,不适用于教育发展要求。因此,中心进行机构改革调整,将原来的2办7科,精简为2办3部(见图1),解决中心多年来存在的机构冗杂、重点偏离状态,简行政、重教学。
图1 中心机构设置图
新部门负责人实行公开竞聘、竞争上岗,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各部门负责人,促进了管理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以部门为单位建立基层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对应部门负责人担任,解决了党政分离的“两张皮”现象。
修订出台“工程训练中心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实施教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同工同酬、优绩优酬,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研究教学、投身教学、奉献教学的积极性。
图2 教学体系图
中心构建了“工程认知训练、工程技能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4个层次组成的教学体系(见图2)。工程认知训练层次以培养学生工程认知为目标,包括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创新基础与实践认知课程、选修课程等;工程技能训练层次以培养学生基本工程技能为目标,包括冷、热加工,数控类机床加工,电火花、激光、线切割等特种加工,各类工程训练项目;工程综合训练以培养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为目标,与材料学院孙康宁教授团队合作,设置KAPIV一体化训练项目,自主建设智慧学习工场,目前已经建成一期智能产线模块;创新创业训练以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为目标,主要包含双创荣誉学分课程、双创项目驱动、双创竞赛及创新创业实践培养[10-12]。中心课程体系每年覆盖人数超过7 000人。
(1)KAPIV一体化训练项目。自2019年起,中心实施KAPIV(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品行Virtue)一体化训练项目,知识点有机衔接、项目制训练综合能力,梳理理论课程和工程训练课程核心知识点,设定学生能力培养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见图3)。
图3 KAPIV项目框架图
采用项目制学习方式,设置水中机器人、电动面条机、折弯机、弹簧小车等10个训练项目(见表1),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融合,使学生建立工程项目概念,通过学期学习完成作品制作,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表1 KAPIV项目表
(2)建设智慧学习工场。针对工业技术最新进展、智慧工厂发展实践以及社会需求新变化,在传统的车削加工、铣销加工、磨削加工、塑形成型、电火花加工的基础上,中心通过引进智能产线,升级训练内容,贴近社会需求。建立以电机轴自动化生产为核心的产线,将工业机械手、工业网络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整体融合,为新工科综合实践教学提供一个新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
智慧学习工场实践教学平台模块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物联网、激光加工、工业自动化、虚拟仿真等。智慧学习工场在工业互联网的控制下,通过制定标准信息交换接口,横向和纵向系统集成,智慧学习工场各实践教学模块既可以独立手动运行或半自动运行,又可以联网自动运行。
针对自动化、电气、管理工程等不同专业开设不同选修模块,规划新兴课程单元,促进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真正满足不同学科工程训练需要[13]。
(1)建设双创平台。集中中心骨干师资及平台优势,面向全校建设电工电子、工程技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方法实践应用四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平台管理上打破行政管理制度,采取专家负责制,师资由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学校配套专项经费,利用四大平台开设课程、组织训练营、制作作品、指导参赛,对应相关发展方向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4]。
(2)建设开放实验室。中心建设有各类开放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行专任教师负责制,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学习[15]。实验室通过软件进行在线预约,打造全天候“实践图书馆”,目前有木艺开放实验室、机器人开放实验室、VR开放实验室、无人机开放实验室、陶艺实验室等。
(3)双创竞赛驱动。自2005年起,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目前中心常规参加的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单片机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设计大赛。每项大赛均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指导组织,中心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用于竞赛集训、材料购买、参赛差旅等,这些比赛有力地驱动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每年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训练、制作、比赛等活动学生超过5 000人。
(4)学生社团建设。根据中心开设课程、训练平台,将学生按照各自兴趣聚集起来,先后成立机器人社团、无人机社团、木艺社团、i创新社等,中心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实行规范化管理,让学生依托社团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老生带新生”的良性循环,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5)产学研协同育人。中心注重与企业协同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立项、共建实验室等多种形式,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建、设备捐赠、前沿讲座、夏令营实习、就业直推等[16],具体合作单位见表2。
表2 校企协同共建项目表
(1)平台建设。自2015年起,中心先后获批“济南市泉城众创空间”“山东省创客之家”“山东省众创空间”“科技部众创空间”等;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教学成果。中心近5年来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教学改革立项20余项。
(3)学生获奖。近5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赛事奖项200余项、省级赛事奖项370余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100余项,受益学生总人数超过10 000人。
(4)辐射社会。与海尔集团发起“2025创新创业联盟”,参与发起“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类会议上作经验介绍24次,接访高校200余所,出访高校100余所,承办各类竞赛、会议等100余次。
为满足“新工科”建设对工程训练的新要求,改革中心管理考核体系,搭建了以KAPIV项目和智慧学习工场为引领的4层次教学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大赛、开放实验室、学生社团等抓手,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更好的应对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