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仙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南平 354200)
玉木耳又名雪耳、白玉耳、白木耳,是从毛木耳中发现的白色变异菌株,经分离纯化、驯化栽培获得的遗传稳定的毛木耳新菌株[1]。玉木耳口感清脆,含有丰富的多糖,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且色泽温润如玉,晶莹剔透,洁白无暇,营养丰富,商品性好,是木耳界名副其实的“白富美”,堪称品质优良的“木生海蜇皮”,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2-4]。近年来,玉木耳特色栽培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农村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南平市农科所科技人员以玉木耳1号为研究对象,展开栽培基质配方筛选及栽培工艺研究,为其在福建地区的推广奠定基础。
本试验材料选用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选育的玉木耳1号新品种。
试验地点:南平市农科所南山路口食用菌科研基地。
试验时间:2017年3~11月。
1.2.1 栽培基质配方筛选
本试验共设计4 个配方(表1)。采用18 cm×35 cm 的聚乙烯菌袋,每个配方600 袋,分3 个重复,每个重复200袋,4个配方共计2 400袋,每袋干料0.5 kg,湿重1.1 kg/袋。常压灭菌,冷却后接种,置于23~25℃的培菌室中培菌。待菌丝满袋后刺孔,刺孔后继续养菌6 d,菌丝恢复后,置入水帘棚进行立体吊袋栽培。
表1 供试配方配料组成 单位:%
1.2.2 项目测定
期间不同配方的菌袋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0袋,观测菌丝定植、满袋时间、菌丝长势(粗壮、浓密程度、颜色)、计算菌丝日均生长速度、子实体农艺性状[5],计算各配方产量(指从第一潮到采收结束的鲜耳产量)。
1.2.3 栽培工艺研究
以下试验使用栽培基质配方一致,均是选用常规配方CK。
1.2.3.1 不同规格菌袋试验
选择长袋和短袋2种规格菌袋进行试验,规格分别为 15 cm×55 cm×0.005 cm 和 18 cm×35 cm×0.005 cm。长袋每袋干料0.7 kg,湿重1.5 kg/袋;短袋每袋干料0.5 kg,湿重1.1 kg/袋。短袋、长袋分别接种600、300 袋,接种后置于23~25℃的培菌室中发菌。菌丝走满袋后刺孔,孔直径约为4 mm,孔深约5 mm,短袋每袋刺孔数量110~120孔,长袋每袋刺孔数量180~200 孔,培养条件及出菇管理保持一致,观测耳基生长情况及产量。
1.2.3.2 不同出耳方式试验
采用短袋栽培,待菌丝走满袋后,采用刺孔和割口2 种出耳方式,各300 袋,刺孔采用木耳专用刺孔机进行“1”字型刺孔,每袋刺孔数量110~120 孔;割口采用“V”字型,每袋割平均分布的8 个口。刺孔、割口后保持空气流通,散热及时,培养条件及出菇管理保持一致,观测耳基生长情况及产量。
1.2.3.3 不同栽培模式试验
用短袋制袋,菌丝发满后刺孔,然后以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进行出菇管理,每种模式600袋,设3个重复,每重复200袋。
(1)大棚立体吊袋栽培模式 按大棚吊袋模式挂袋,每串挂8 袋,微喷设施安置在距顶袋80 cm 处,选用折射雾化微喷头,每平方米安装一个,按“品”字形布局。出耳管理:挂袋3 d 后开始喷水,早晚各喷1 次,每次喷水3~5 min。随耳片长大,逐渐延长喷水时间。保持出耳棚内空气新鲜,棚内温度超过30℃时开启水帘降温[6-7]。
(2)荫棚内畦式栽培模式 在荫棚内,菌袋按畦式直立出耳方式下地排场,畦面铺黑色地膜,以保持玉木耳子实体干净,地膜随机刺孔以防积水。布设微喷设施,使用折射雾化喷头,喷头距地面高度60 cm,每隔1.5 m 安装一个。下地排场3 d 后开始喷水,早晚各喷1 次,每次喷3~5 min,待原基冒出,耳片逐渐长大,渐次延长喷水时间。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棚内温度不超过30℃。
(3)设施栽培模式 在层架上直立式摆放菌袋,耳袋上架3 d 后开启雾化喷水系统,温度设置在22~24℃,湿度控制在90%左右,上午、下午各开灯一次,每次30 min。
当耳片长至4~6 cm、耳边下垂时即可按采大留小进行采收,统计不同栽培模式玉木耳鲜耳总产量,并计算平均单袋产量,观测记录各栽培模式子实体农艺性状。
1.2.3.4 不同栽培季节试验
设计春、秋两季栽培,春季栽培安排在3月制袋,6 月开始采收;秋季栽培安排7 月制袋,11 月开始采收。两季栽培均按短袋立体吊袋栽培模式统一进行管理,观测和记录玉木耳耳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
表2显示,4个不同配方接种后定植时间不同,配方1、配方3 定植时间需要4 d,配方2、CK 需要5 d;菌丝满袋时间最快是配方3,为52 d,最慢的是CK,所需时间为58 d;各配方菌丝长势无明显差异,均表现出粗壮、浓白;生长速度为配方3>配方1>配方2>CK,最快的为配方3,达4.30 mm/d,CK最慢为3.38 mm/d。
表2 不同配方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观测不同配方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见表3。不同配方生长出的玉木耳子实体外观表现一致,都为耳形;鲜耳背面洁白,具短绒毛、脉纹浅,腹面洁白、光亮;从单耳重量看,配方2平均单耳较重,为4.41 g,配方1 与配方3 无明显差异,CK 较轻,平均单耳重为3.89 g;各配方耳片直径无明显差异;耳片厚度依次是配方1>配方2>配方3>CK;从单袋产量看,配方1、2、3 鲜耳产量都高于CK,其中配方2 产量最高,单袋产量0.506 kg/袋,与CK 相比增产33.5%,其次是配方3和配方1。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各配方中菌丝生长均表现出粗壮、浓白,配方2虽然菌丝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子实体农艺性状佳、产量较高,耳片生长过程表现出了优质、高产。因此,配方2是本次试验筛选出的较适合玉木耳栽培的基质配方。
表3 不同配方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比较
从表4可看出,原基形成时间一样,长袋单袋产量显著高于短袋;从生物学效率看,长袋比短袋生物学效率仅高出2.3%,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吊袋时,短袋比长袋更容易操作;且生长后期长袋第三潮开始逐渐出现烂袋现象,而短袋表现良好。
由表5 可知,玉木耳采用刺孔与割口2 种不同的出耳方式,原基形成时间不同,割口比刺孔提前1 d 出现原基,但刺孔的玉木耳单袋产量(0.415 kg/袋)明显高于割口的产量(0.373 kg/袋),刺孔的生物学效率比割口的高8.4%。
表4 不同菌袋规格玉木耳原基生长及产量
从表6 可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同一时间接种、刺孔时间相同,原基形成时间不同,吊袋栽培模式比设施栽培现原基时间提前6 d,比荫棚内畦式栽培提前10 d;从产量上看,吊袋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单袋产量达0.416 kg/袋,分别比荫棚内畦式栽培、设施栽培高14.3%、24.2%。
表6 不同栽培模式原基形成、产量比较
从子实体农艺性状观测结果(表7)看,不同栽培模式生长出的玉木耳子实体外观表现一致,均为耳形;鲜耳背面洁白,具短绒毛、脉纹浅,腹面洁白、光亮;吊袋栽培的平均单耳最重,为4.24 g,其次是荫棚内畦式栽培,为4.15 g,较轻的为设施栽培4.03 g;耳片形状相近,设施栽培的朵型相对更小;从耳片厚度看,吊袋栽培模式最厚,达1.09 mm,其次是设施栽培,最薄的是荫棚内畦式栽培模式,为0.97 mm。综上可知,3 种栽培模式中,吊袋栽培模式具有产量较高、农艺性状佳的优势。
从表8、9 可见,从接种到原基形成,秋栽比春栽延迟13 d;从原基形成到第一次采收,秋栽比春栽延迟4 d;不同栽培季节的子实体鲜耳外观形态基本一致,但秋栽的玉木耳子实体耳片直径较小、单耳重量较轻、厚度相对更厚些;从产量看,春栽的平均单袋产量(0.416 kg/袋)比秋栽产量(0.303 kg/袋)高37.3%。综上所述,玉木耳春季栽培具有现原基时间短、原基分化成熟快、产量高的优势,这应该与玉木耳属于中高温品种,春栽比秋栽的出耳温度更适宜玉木耳生长有关。
表7 不同栽培模式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表9 不同栽培季节子实体农艺性状
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而甘蔗渣是制糖业的主要副产物,其价格低廉,来源稳定,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主要成分,能给食用菌提供营养来源。马海霞等[8]采用甘蔗渣代替部分稻草栽培草菇,得出代替比例以20%~30%为宜,甘蔗渣过多会影响产量及商品性状;马海霞等[9]利用甘蔗渣栽培玉木耳,结果表明,甘蔗渣作为玉木耳栽培主料切实可行,且菌丝更加旺盛。玉米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是重要谷物,其农副产物玉米芯,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半纤维素含量超过木屑,适宜栽培食用菌。么宏伟等[10]用玉米芯代替木屑栽培黑木耳,表明添加玉米芯会降低黑木耳硬度及胶黏性,增加黑木耳凝聚性和复水率;谭伟等[11]研究毛木耳栽培基质替代原料,得出含玉米芯30%的较优栽料培配方;陈艳琦等[12]研究玉米粉添加量对玉木耳室内栽培的影响,得出随着玉米粉添加量的增加,原基整齐度有所改善、一潮菇产量逐步增加。
本研究结果表明,玉木耳在4个配方中均能正常生长,其中配方2(杂木屑58.5%,玉米芯20%,棉籽壳8%,麦皮12%,碳酸轻钙1%,石灰0.5%)菌丝生长相对稍慢,但形成的子实体综合农艺性状佳,单袋平均产量最高,可达0.506 kg/袋,与CK 相比增产33.5%,在整个生长期菌袋不容易变软,因此,配方2 是最适玉木耳1 号的栽培基质配方。
栽培工艺研究发现:短袋栽培玉木耳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虽低于长袋,但短袋比长袋更容易操作,且后期菌袋表现情况要优于长袋;2 种出耳方式相比,割口方式比刺孔方式提前1 天出现原基,但刺孔的玉木耳单袋产量明显高于割口的产量;3种栽培模式相比,吊袋栽培模式优于荫棚畦式栽培和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模式,表现在原基形成早、子实体耳片肉厚,农艺性状佳、产量高;另外,春季栽培与秋季栽培相比,春季栽培具有现原基时间短、原基分化成熟快、产量高的优势。综上所述可知,玉木耳1 号在福建最佳的栽培工艺是,春季短袋刺孔立体吊袋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