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青海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
优化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产业结构,理应大力加强交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旅游产业体系改革,打造特色“交通+旅游”融合产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健全“交通+旅游”融合管理机制。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公路交通的支持,在当前的旅游发展中,公路交通和旅游融合已经是发展的大趋势,两者结合既推动了公路运输的发展,也提高了旅游产业的创新,也为公路运输和旅游产业的转型找到了突破口。公路交通和旅游的融合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地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脱贫致富增加更强的动力,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相互配合关系,进一步地推动了交通体系的构建和深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公路交通和旅游的发展融合让两者在机制上具备了协调性,实现了优势互补,在途径上进行了整合,共同增加了两者的效益,是一种新型的统筹发展方式。所以,公路交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复兴,实现了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两者融合后的丰富内涵也形成了发展的四个特征:
一是让公路旅游更加方便,公路交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路线,多种路线组成了旅游的路线网,让出行更方便快捷,拉近了游客和景点的距离。
二是让公路旅游出行的选择更具有多样性,游客可以选择多种的交通工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三是让公路旅游更具备个性化,深度开发新的景点和项目,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各个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四是公路旅游的优质性,为旅游者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置,保障了出行的安全性,通过提高公路旅游的服务和质量,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
公路交通与旅游的融合从发展来看是具备明显优势的,但是在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没有形成共同推进和协调的联动机制,公路交通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扶贫带来了新的方式,但是和产业扶贫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各个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
二是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在路线规划和旅游管理方面还需要提高管理力度,一些地方还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旅游指南、导游工作和管理标准都需要完善健全。
三是一些地方的公路旅游线路还是太少,总体规模不足,公路旅游的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地方产业的升级需求,线路的制定和地域环境存在问题,没有能够协调好。这些问题阻碍了公路交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公路交通和旅游融合的协调发展。
公路交通和旅游融合中出现的地方性问题,是由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
一是存在地方性差异问题,有的地方发展比较缓慢,领导和行业管理者还是沿用老旧的观念,没有将公路交通和旅游看作一个整体行业,还是认为两者各不相干,没有可以融合发展的地方,忽略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在思想上还是缺乏对公路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进意识,导致制定的决策出现偏差,这是主观原因。
二是有的地方旅游资源比较缺乏,没有典型的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不集中、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等,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还是属于落后地区,在人才方面也缺乏专业的交通旅游人才,这些客观因素也限制了公路交通和旅游融合的发展。
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渠道,进行专业性培训,为推进公路交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需要紧紧围绕《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建议,建立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推进融合发展后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通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情小镇等旅游景点的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实现扶贫致富,树立跨越发展的共识,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
促进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首先要注重加强交通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为导向,深度融合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控制交通污染,优化交通服务体系。其次,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也是当前迫切需要建设的重点,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对交通信息管理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设置定位功能、技术开发功能、系统集成功能、交通业务支撑功能等。通常情况下,交通运输管理平台对交通运输运作状态、有效的管理活动的开展等,都是通过定位功能来实现的,同时,提供各种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和指令双向传输服务。最后,需要重视对绿色公路建设的顶层设计,促进公路建设的绿色发展。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就着重强调了公路建设的绿色发展任务,实现对绿色交通廊道建设的大力推进。在对公路的建设中,需要遵循公路全寿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在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全过程中,需要贯彻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促进公路质量的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加经久耐用,降低公路建设成本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满足对生态保护、公路功能拓展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提高公路全寿命周期绿色发展水平[1]。
发展“交通+旅游”融合产业,必须大力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全面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在旅游产业改革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首先,必须要遵循保护性原则,针对珍贵的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需要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规划,以实现有效的保护。同时,还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对公路建设区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化开发利用,以凸显民族地域特色,保留区域的民俗民风。其次,要遵循功能性原则,集中进行重要部位的开发,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设施予以摒弃,规划不同的路线开发方案,实现旅游景点到住宿的有效衔接,利用路线的结构空间进行不同主题的打造,突出旅游观光产业的特色,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此同时,应认真参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融合交通发展理念,优化“交通+旅游”服务结构,设计优美的旅游风景道,满足自驾游、一日游、综合旅游营地、“交通+休闲”旅游以及房车停靠服务等需求[2]。
要更好地推动公路交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就要进行科学规划,融和发展是系统性的工程,不能盲目地进行操作,但也不能畏首畏尾地原地等待。科学规划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交通旅游人才,一些地方由于经济落后,在专业人才方面十分缺乏。所以,可以根据地方实际发展需求,主动去寻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帮助,借智借脑进行科学规划,开展联合合作共同攻关,申请相关的项目立项。同时,应当遵循《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编制,统筹考虑交通、游憩、娱乐、购物等旅游要素和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指导和攻略,科学促进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建设。
积极借鉴成功的经验,多取经学习,但是要根据地方自身的需求,不能照搬原样地进行复制,要创建符合自身融合发展的模式,解决建设中的“四缺”问题。第一,缺资金。积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及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等手段,实现对新经济模式的不断探索。第二,缺资源。紧密结合周边环境与景点的联动开发,以实现对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制定包含所有景区和景点的路线,以此吸引游客。第三,缺人才。对内开展专业的培训工作,聘请专家或者高校老师举办讲座,对外高薪引进交通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第四,缺经验。积极进行试点工程的建设,为投入大规模建设累积经验,完成试点实验后,树立典型示范工程,从而推进大规模建设。同时,遵循《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建议,实现多开、增设旅游专线,通过开通旅游直通车等手段,依据区域景区环境特色,结合本地实际和发展需要,并根据“黄金周”和小长假制定专门的特色旅游专线,增强城乡客运线路服务乡村旅游的能力,创新运营方式方法[3]。
打造特色“交通+旅游”融合产品,首先,需要充分挖掘民俗区域文化,例如建设特色民俗村,并在村内修建停车场,提供旅游车服务,满足游客对“交通+旅游”服务的需求。从基础角度来看,在民俗村打造特色“交通+旅游”融合产品必须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从基本定义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一定空间内,因为独特的价值与审美使得人们心向往之的种种民俗事项,经过多年发展形成规模,具有了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它包括人们对于物质、精神以及自然的追求与向往。关于特色民俗旅游目前国内主要集中于民俗风情饭店以及民俗文化村的开发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每个民族中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开展民俗村的开发建设工作,利于对我国民俗的宣传,实现分散于民间的民族文化的整合。在每个民族发展中,都有属于各自的民俗节日,如云南的泼水节、东北的冰雪节、洛阳的牡丹花会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节日,也是旅游项目规划发展的重要素材和方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的点缀,将人文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使之再次焕发光彩的过程。民俗旅游的成功构造,是依据当地特色景观,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推陈出新,实现供求关系的大逆转,对游客进行二次吸引。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在“交通+旅游”产业建设中,可以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综合性规划。具体就是从旅游文化的打造、主题的开发以及定位等着手,对旅游交通路线进行合理化规划,以此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将民俗的起源与发展在不同的景区内予以呈现,它涉及衣食住行各方面,这种景点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的方式,为景区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其次,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独特性,依据景区资源的分布情况实际,在对已有的民俗文化和资源进行筛选梳理后,确定出最佳的文化主体结构和功能,并进行文化定位。民俗文化旅游路线的规划要呈现多样性,如住宿疗养路线、生态山水观光路线等,路线的不同决定了开发规划方案也存在差别性,这就需要结合景区资源实际,并充分融入民俗文化,为游客打造最佳旅游方案和体验。作为一种软资源,民俗旅游具有特殊的内涵性、影响性和改变性,在民俗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必须要注重其特殊的内涵不流失。健康持续发展民俗生态圈的构建,是保障自然与人文资源独特性的重要基础,对特色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实则也是一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形式,针对脆弱的生态圈,需要科学规划,努力实现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的和谐发展。
再次,应注意提高“交通+旅游”产业区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合理分配相关岗位,由专业导游给游客讲解民俗特色文化。同时,要对民俗村内的旅游产品与食物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从而全面优化“交通+旅游”产业服务结构体系,促进该项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对于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护,在对其资源进行保存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以视频、照片等形式进行真实记录,以保障民俗传统的流传,同时,还可以通过构建民俗博物馆,实现对濒危民俗文化资源、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促进公路交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理应健全“交通+旅游”融合管理机制,同步发挥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旅游局、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等组织职能,由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领导规划公路交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案,执行相关政策;由交通运输部门和旅游局协商公路交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线;由投资主体负责公路交通和旅游产业项目资金,合理设计资金使用方案,确保该项目能顺利完成;由建设主体负责公路交通和旅游产业项目建设,适当拓展旅游文化圈和交通路线;由运营主体负责公路交通和旅游产业开发经营,做好相关宣传工作,综合开发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各组织在履行相关职能的同时须加强合作与沟通,促进信息共享,使公路交通和旅游产业管理更科学、有效。
综上所述,促进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首先,要注重加强交通生态文明建设,设置绿色公路景观。其次,要全面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再次,要充分挖掘民俗区域文化,打造特色化“交通+旅游”融合产品。最后,应注重构建“交通+旅游”融合管理机制,全面做好公路交通和旅游产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