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艳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中,具有极高病死率与发病率,一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块所致使机体腔内狭窄在70%以上,就会出现心肌供血不足与心绞痛等临床症状[1]。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身体健康威胁较大,若患者出现大面积梗死时就会出现心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2]。目前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是择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将药物治疗后遗留的狭窄进行解除,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现象[3]。基于此,本文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通过分析其心功能恢复情况,旨在进一步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1.1一般资料 选用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本次研究以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研究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3.61±2.73)岁,其中单只病变12例、2支病变16例、3支病变12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3.69±2.81)岁,其中单只病变13例、2支病变15例、3支病变12例。所有患者经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非介入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溶栓治疗,即时静脉注射尿激素50万U,于30min后快速滴注100万U,医生检查溶栓效果并进行抗凝治疗[5]。研究组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前患者需口服300mg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血管后,经由支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局麻后需通过桡动脉穿刺将动脉鞘置入,静脉注射0.5mg/kg肝素,将交换导丝放入动脉并沿其进行球囊扩张,做好收尾工作后完成手术过程[6]。术后给予患者常规药物口服治疗,并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变化[7]。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括治疗过程患者出现梗死后血管再通、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等情况[8]。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分析[9]。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梗死后血管再通、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等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DV、LVESV、LVEF等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发病速度较为迅猛,病死率较高,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治疗措施就会导致非常严重后果发生[10]。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发展,各类老年人群出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老年人口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处于退化状态,因此,给了疾病更多的出现机会[11]。随着临床医疗服务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只要及时将闭塞的冠状动脉及时治疗,即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如何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效果如何,最关键的就是患者心功能症状改善情况[12]。
传统非介入治疗手段都是以溶栓治疗为主,这种方案治疗方式简单,但是仍存在操作局限性弊端,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则是临床上新兴治疗手段,将阻塞血管有效再通,减少患者脑出血发生率[13]。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梗死后血管再通、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等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DV、LVESV、LVEF等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1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可以极大程度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1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对患者心功能恢复有很大价值,可以降低患者心血管发生情况,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可以将其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