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 超 杨春玲 韩 勇 刘国涛 薛志伟
(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安阳 455000)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我国每年各类秸秆生产量在6.5 亿t 以上[1]。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经过腐解后可补充土壤养分[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养分含量[3],改善土壤结构[4],提高化肥利用效率[5],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减轻环境压力,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的秸秆资源利用途径。
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和玉米的重要产地,麦-玉轮作是该地区最常见的粮食种植模式。河南省安阳市位于华北平原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2019 年安阳市小麦播种面积30.46 万hm2,小麦总产量达206.4 万t[6]。安阳地区是较早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区,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秸秆还田的试验示范。到2000 年左右,小麦、玉米全量秸秆还田已在全市普及,成为秸秆利用的主要途径[7]。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物投入,提高了土壤养分供应水平,进而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8]。随着秸秆还田的推广,秸秆还田引起的作物出苗率低、病虫草害严重等问题日趋凸显[9],许多研究人员和种植户对秸秆还田量都有不同的见解。
安麦13 是由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21 年1 月通过了河南省初审,目前在公示期。安麦13 株型半紧凑,旗叶宽长斜上冲,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穗长、较匀,纺锤型,码密,穗层较齐,灌浆速度快,结实性好,熟相较好,中抗纹枯病、条锈病。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安麦13 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影响,为新品种的进一步审定、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小麦种植品种为安麦13,播种量为150kg/hm2;玉米种植品种为郑单958,种植密度为65000 株/hm2。试验地点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该市主要农业种植区域为黄河冲击平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12.7℃,全 年≥10℃活动积温4298℃,年平均降雨量630mm,平均日照时数2368.0~2526.1h,无霜期201d。安阳农业发达,有多年的一年两熟麦-玉轮作的种植习惯和全量秸秆还田历史。
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 个处理,每个处理3 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40m2(8m×5m),小区间距为1m。秸秆还田量的设计: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CK),75%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处理1),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处理2)。由于安阳地区小麦、玉米正常机收后,小麦留茬20cm,玉米留茬30cm,地上剩余部分和根茬之和约占秸秆总重量的50%,50%秸秆还田即为正常机收后根茬还田,所以把50%秸秆还田作为对照(CK);75%秸秆还田为将正常机收后根茬和地面游离秸秆的一半还田;100%秸秆还田为将根茬和地面秸秆全部还田。秸秆的根茬还田方式:小麦秸秆粉碎后免耕地面覆盖,玉米秸秆粉碎后旋耕入土。
1.3 田间管理按照当地种植习惯,小麦季每个小区施入2.4kg 氮∶磷∶钾为25∶15∶7 的复合肥作底肥,小麦返青期每667m2追施尿素0.6kg,麦季浇水4 次;玉米季每个小区施入3.0kg 氮∶磷∶钾为28∶6∶6 的复合肥作底肥,玉米不追肥,玉米季浇水2 次。其他日常管理措施按照本地农户种植习惯进行操作。
1.4 测定项目及数据处理小麦成熟后在小区内取2m×2m 的样方,2020 年6 月8 日取样,测定容重、千粒重、单穗重、米穗数(从麦田中选有代表性的1 行,数1m 长度内小麦的穗数)和产量。用Excel 进行数据处理,用SPSS 23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要素的影响
2.1.1 对容重的影响由表1 可知,处理1 小麦容重较CK 高1.21%,与CK 差异显著;处理2 小麦容重较CK 低0.29%,与CK 差异不显著,与处理1 差异显著。说明加大秸秆还田量对小麦容重有明显影响,以75%秸秆还田效果较好,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容重。有多位研究人员做过关于秸秆还田量对小麦容重影响的试验,结果不尽相同,这可能与研究背景条件不同有关。
表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要素的影响
2.1.2 对千粒重的影响由表1 可知,千粒重以CK 最高,处理1 与处理2 分别较CK 低2.58%和1.64%,但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不同秸秆还田量没有对小麦千粒重产生显著影响,但是过多的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千粒重,这与周延辉 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小麦千粒重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属性,受环境影响较小,通过秸秆还田对作物产生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的秸秆还田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如将试验周期延长至5~10年,或许结果会另有不同。
2.1.3 对小麦单穗重的影响由表1 可知,小麦单穗重处理2 最高,为1.41g,处理1 较CK 低0.74%,处理2 较CK 高3.68%,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虽然加大秸秆还田量没有对小麦的单穗重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全量秸秆还田还是对小麦的单穗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有多位研究者证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小麦的单穗重量,但其中的机理尚未完全理清,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2.1.4 对小麦米穗数的影响由表1 可知,小麦米穗数处理1 最多,为124.67 个,处理1 与处理2 分别较CK 多6.86%和4.85%,但与CK 均差异不显著。75%和100%秸秆还田量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小麦的米穗数,说明相比仅根茬还田,增加秸秆还田量有利于增加小麦的米穗数。
2.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由表2可知,小麦产量处理1 最高,每hm2达9729.30kg,较CK 高10.81%,而处理2 较CK 低1.20%,二者与CK 差异均不显著。75%秸秆还田对小麦产生了明显的增产作用,这与多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秸秆全量还田却不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这是因为秸秆的腐化分解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安阳地区地处北温带,全年≥10℃活动积温仅为4298℃,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30mm,过多的秸秆还田后无法及时分解利用,且在小麦播种时会架空部分土壤,小麦根系无法紧密接触土壤,不利于保墒,使得麦田缺苗和干旱,导致小麦减产。这表明在年降雨量和积温有限的华北平原,全量秸秆还田未必能带来最好的产量,可能只是一种安置秸秆的方式。
表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持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减轻环境压力、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作物产量具有积极作 用[11]。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耕地的理化性质会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耕作条件下发生改变。不同的研究背景、技术条件、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耕作制度下秸秆利用的情况不尽相同,这些默认的背景对土壤的影响是巨大的,试验背景不同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不同的重要原因。
在不同的湿度、温度、土壤类型、耕作制度、还田技术和管理措施下,秸秆的分解利用情况不同。安阳地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在现有的秸秆还田措施下,土壤消纳、分解秸秆的能力有限,秸秆全量还田后无法及时分解利用,可能会架空部分土壤,增加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土壤温度,不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升。相对于50%秸秆还田,75%秸秆还田下小麦容重显著增大、产量最高,综合考虑认为75%秸秆还田量对安麦13 生产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