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岩 张桂媛 康尔特
(1.双辽市辽东街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 四平 136400;2.双辽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吉林 四平 136400)
我国是农业大国,作物种植不仅有广阔的大田,还有大面积的日光温室。近年来,我国温室番茄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但温室连年种植番茄会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下降,从而导致温室番茄产量下降。秸秆还田是一种环保增肥技术,是将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养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回归土壤[1],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将收获后的作物秸秆还田,不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秸秆还田后,在给土壤和作物提供养分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保水保墒的作用[2]。本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温室番茄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究适合温室番茄的秸秆还田量。
试验用番茄品种为“粉冠一号”,番茄的日常管理依据当地常规进行。当番茄长到四穗果时进行打顶,于3月20日定植,7月20日拉秧。试验小区所埋的秸秆是2017年收获风干后切割成2 cm的段状秸秆,于2018年春季埋入温室,深度以15~20 cm为宜。秸秆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 41.3%,0.94%,0.42%,1.5%。试验小区采用膜下滴灌,滴灌带采用耐特菲姆公司压力补偿式滴灌带。秸秆还田量以每667 m2秸秆量全量还田为基数,即秸秆全量还田的0倍、1倍、2倍和3倍,并参考同类研究文献,将秸秆还田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S0),1.5×104kg/hm2(S1),3×104kg/hm2(S2),4.5×104kg/hm2(S3)。田间持水量不低于 80%[3]。
1.2.1 土壤水分在番茄的不同生育期采用TDR 测定10,20,30,40,50,60,70 cm 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每天1次。
1.2.2 株高用钢卷尺测量自垄台表面起至植株顶端的垂直高度,测量单位为cm;番茄进入苗期后,每个处理标定3棵有代表性的番茄,测量标定番茄植株的株高,每星期测1次,直至掐尖。
1.2.3 茎粗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每个处理标定的3棵番茄植株的地上相同位置的茎粗,测量单位为mm;每星期测1次,直至结果期结束番茄茎粗不再发生明显变化。
1.2.4 叶面积指数用钢直尺测量每个处理标定的3棵番茄植株,每株番茄选取3片具有代表性的叶子,测量叶片的长和宽,取3次测量的长宽的平均值代表该番茄植株叶片的长宽,计算番茄的叶面积指数。公式:
式中:0.75为校正系数;P为加工番茄种植密度(株/m2);a和b分别为叶片的长和宽(cm);i为叶片数(片)。从定植后到去顶前每星期测1次,去顶后每2个星期测1次。
1.2.5 产量指标6月20日进行果实采摘,每5 d采摘1次,直至7月20日拉秧,计算番茄累计产量。
温室番茄株高是影响冠层分布的重要指标。不同秸秆还田量下温室番茄株高,见表1。
表1 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番茄株高 单位:cm
由表1可知,有秸秆还田处理株高明显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而有秸秆还田的3个不同秸秆量处理在种植第七天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天数的增加,不同还田秸秆量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S2(中秸秆还田量)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株高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温室番茄茎粗是植株生长情况的体现。不同秸秆还田量下温室番茄茎粗,见表2。
表2 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番茄茎粗 单位:mm
由表2可知,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温室番茄茎粗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有秸杆还田处理番茄茎粗均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S3(高秸秆还田量)处理茎粗低于S1(低秸还田量)和S2(中秸秆还田量)处理。
植株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得到生长所需养分,所以叶面积指数是影响产量的重要指标。不同秸秆还田量下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见表3。
表3 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番茄叶面积指数
由表3可知,番茄叶面积指数随天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叶面积指数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图1可知,番茄产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各处理番茄产量顺序为S2>S3>S1>S0,其中,S2(中秸秆还田量)处理番茄产量最高,为 107.09 t/hm2。
图1 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番茄产量
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较显著,有秸秆还田处理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其中,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最优处理均为 1.5×104kg/hm2(中秸秆还田量),说明适量秸秆还田可以促进植株生长[4]。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温室番茄产量的影响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均高于无秸秆还田量处理[5]。当秸秆还田量为3×104kg / hm2时,温室番茄产量最大。
本研究,这与邢经伟[6]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温室番茄产量,这与刘明池等[7]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