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以郑州市为例

2021-06-24 09:03黄立新杨海龙王晓静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研单位郑州市

黄立新,杨海龙,王晓静

(1.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郑州 450052;2.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郑州 450007)

0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1]。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提供了充足的内燃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全党务必深刻认识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毫不松懈,持续加力,坚决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三农” 工作的推进在于农业科技的振兴,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3],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迫切要求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的中坚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担负着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的责任[5],是重要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人才培育基地,农业生产的品种来源一半以上都来自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国家粮食提效增产,农民增效增收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6]。因此,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

笔者以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人才队伍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剖析了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困难,初步探讨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 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人才队伍现状

截至2020 年年底,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在职人员145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 人,享受河南省政府津贴1 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3 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8 人,学术技术带头人25 人,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3 人。建有郑州市脱毒复壮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农作物遗传育种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市科技局命名的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各1 个。从岗位类型分,专业技术人员91 人,事业技术工人24 人,事业管理人员30 人,分别占62.76%、20.69%和16.55%(图1-A);按年龄结构分,35 岁以下的员工31 人,36~45 岁员工41 人,46~60 岁员工73 人,分别占21.38%、28.28%和50.34%(图1-B);按职称级别分,正高级职称8 人,副高级职称27 人,中级职称37 人,初级职称18人,分别占5.52%、18.62%、25.52%和12.41%(图1-C);从学历分,博士1 人,硕士29 人,本科37 人,本科以下78 人,分别占0.69%、20%、25.52%和53.79%(图1-D)。

图1 郑州市农科所各层次人员分布图

2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失衡

近年来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方式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但是结构失衡的问题仍然不能有效解决。一是年龄结构失衡,Pelz[7]指出科研人才在40 岁前和50 岁后其成果业绩效率会达到两次顶峰,呈现马鞍型曲线。徐凤臣 等[8]曾指出科研队伍应以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为最佳。农科所46 岁以上的在职员工超过50%,35 岁以下的年轻职工仅有21.38%。二是人才梯队失衡,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为1.0∶3.4∶4.6∶2.2,正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人数相对偏少,初级职称人数偏少是青年人才缺乏的表现,正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偏少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的体现,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影响了创新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综上,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薄弱问题突出,等行业前辈年龄大、能力退步的时候,储备力量无法有效补充到位,不能有效地完成人才的更迭,造成人才队伍建设的脱节与技术的断代,人员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迫在眉睫。

2.2 创新型人才缺乏

第十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明确指出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发展现代化农业,围绕生态修复,都市绿色农业等多方面开展研讨,国家经济不断进步,现代生物、农业现代化装备、生物制品、循环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等方面急需人才。一方面,郑州市农科所有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小麦、大豆、棉花、玉米等传统育种、品种优选、集约化生产等,在现代生物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农业等研究领域缺乏技术人才,尤其是行业领军人物、青年高新技术人才。对于市场更加敏感的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农业贸易人才、农业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人才更是缺乏。另一方面,农科所学历本科以下的人员超过50%,硕士研究生学历仅占20%,博士学历的人员更是匮乏,庞大的科研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自主研发能力、科研效益的下降。

2.3 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 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7 268 元,所有行业中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47 272 元,是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的70.3%。河南2019 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目录中,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156.65 亿元,占省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156.65 亿元的6.65%,人才发展专项13.265 亿元,仅占0.56%。根据2019 年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部门预算,2019 年支出总额4 024.66 万元,科学技术及农林水支出2 963.33 万元,占比73.6%。相比省级科研单位的预算更是不能比拟,河南省农科院2020 年部门预算5.27 亿元,是农科所的13 倍,尽管农科所尽可能扩大农业科研上的预算,但是在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捉襟见肘。人员工资偏低和科研预算不足导致像郑州市农科所一样的地市级科研单位的发展缓慢,这需要政府逐步的、科学的、合理的提高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9]。

3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公益性农业事业单位定位不动摇

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区域性、资金政府依赖性和需求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农业科研的社会公益性职能[10-11],原因在于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面对农业农村地区提供技术研究与服务,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农民的提效增收。而且农业科研的项目具有的周期性、地域性、风险性等特点,使其很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12 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2020 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指出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现阶段,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要立足于公益性,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农业农村提供技术服务,以此为根基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地方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决策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高院所知名度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

3.2 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

借助郑州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顺风车,充分发挥“智汇郑州”人才工程的作用,充分把握国家政策,结合单位实际,一是以政策为导向按需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措施让引进的高端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科研院所用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主观能动性[12],提升科研单位平均学历水平,解决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二是注重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青年人才是科研单位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三农”事业发展的生力军[13]。利用事业单位招聘、与优秀农业高校建立合作等方式,将优秀的毕业生引进单位,同时结合相关政策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锻炼和成长的平台,更好的发挥青年人才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是解决人才结构失衡和创新型人才缺乏最直接的手段,同时能够保证科学技术、科研水平有序传承。

3.3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尤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加强思想政治的培养,在农业科研单位,始终要把加强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委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14]。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单位要经常性地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第二,加快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高层次人才等的培育选拔,鼓励积极申报政府津贴,并且以优带劣,培养新人,促进科研单位整体发展。第三,选拔出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敢于创新、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组织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进修,选择海内外知名专家担任青年人才的科研导师,鼓励提升自身的学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逐步与农业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提升本单位的青年人才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改进完善专业科技人才的培育体系。

3.4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研公益性地位和人才支撑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资金不足是其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经费来源依赖于财政经费。一是建议加大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强化农业科研公益性地位。把农业科研的投入置于财政优先支持的地位,建立完善的适应农业科研的经费管理方式。科研单位也应充分发挥自主科技资源的优势,引导、撬动社会资源,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发展科研实力,在创新农业科研高新技术方面,多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公益价值。二是加大人才专项经费的投入,激励和保障农业科研人才的支撑。首先,参照现行的人才支持政策,足额使用人才经费,加大力度用于科研带头人和青年优秀人才的培育工作,也可设置领军人才岗位津贴,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提质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定量与定性评价体系,通过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技术人才薪资待遇,真正满足全国科技三会提出的“科技人员应当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的要求,为优秀的科研人才提供充足的实验场地、科研经费和条件保障,进一步落实薪酬、补贴、住房、落户、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生活保障措施[15],让科技人才无后顾之忧,沉下心来开展科研任务。其次,加大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奖励措施的实施,让农业科研人才合理合规享受科技成果的红利,增强科研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激发农业科研人才的创新创造动力。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科研单位郑州市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郑州市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关于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