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用”体育俱乐部制课程教学新范式研究

2021-06-23 13:21刘智鑫王惠张东强芦宏亮历学坪
体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教学

刘智鑫 王惠 张东强 芦宏亮 历学坪

关键词:学练赛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强调了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诉求,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预示着学校体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通过“学练赛用”新范式创新实践,围绕公共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课外锻炼与指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落实“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格局。基于新范式实践应用的背景,本文从布局与规划、实施与创新、推广与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练赛用”新范式的布局与规划

(一)“学练赛用”新范式布局

“学练赛用”新范式有效衔接课内外体育。课内部分:课堂的学习、练习、比赛作为教学常规,分层次、分结构做好课堂布局,实行分流管理。课外体育:时间结构的周赛、月赛、学期赛和空间结构的班赛、系赛、校赛融会贯通,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赛事管理策略。涌现的技能拔尖学生可进行校级运动队训练,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通过层级递进式“学练赛”的培养,显见致用价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塑造优秀品格、建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

(二)“学练赛用”新范式规划

首先,打破“教师教”“学生学”单一的课程教学实施路径,建立学习过程“为学而练”“为学而赛”“为学而用”、练习过程“以学促练”“以赛促练”“以用促练”、比赛过程“赛中有学”“赛中有练”“赛中有用”、致用过程“学以致用”“练以致用”“赛以致用”的融合发展范式,实现课程质量提高、教学科研发力、竞赛成绩突出、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形成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个命运共同体同步受益。其次,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探究创新实践,提出“补短板”“找症结”“寻出路”的学校体育工作基调。以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总则,以全面发展育人为目标,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愿景,根据俱乐部教学模式下认定出勤的过程考核为抓手,提高课程综合治理能力。

二、“学练赛用”新范式的实施与创新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实施效果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问题为导向的实施效果

(1)改变“三无”体育课、“不出汗”体育课的教学形态。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不出汗体育课是长期存在的体育课教学形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责任人,主动改变这种形态,才能充分体现体育课堂的价值。

(2)“学练赛用”融入课堂回归运动本质,课堂不是单一的技术课,教师将“学练赛用”融入每堂体育课,使学生真正回归运动本质,让每一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都享受运动乐趣。

(3)保证学生能够深入和有效学习,教师的执教能力需不断提升,首先是技能的提高,其次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最后是教学与科研的融通。

(4)课堂的“学练赛用”通过参与课堂竞赛、校内竞赛、校外竞赛等不同层级的赛事,涌现更多的学生成为参与更高竞赛的主力军,这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一个最佳展示,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社会的认知度和声誉度也得以显现。

(5)“致用”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学练赛用”的推进实施,学生技能得以展现,逐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6)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坚持全面发展育人的核心理念,“学练赛用”培养学生自律、自立、自强、自省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锻造,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真正做到“以体育人”。

(7)出勤人数堆积可进行分流、分层次管理,根据天气调整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助教主动参与课堂管理的能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俱乐部管理机制,建立互促、互帮、互动、互相竞争的课堂组织文化。

2.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规范学生学习过程,对相应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保证学生出勤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时效性,坚持过程考核和课堂常规要求,不能完成出勤任务和不符合课堂常规要求的学生,取消出勤认定;规范教师教学过程,依托人才培养论证报告形成各项目教学大纲,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明确和规范课堂流程,使课堂更有节奏且更富内容,建立自纠自查工作机制,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听课、座谈、研讨一系列教研活动,逐步建立课堂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2)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上好体育课的根本要求,课堂不仅仅是技能传授,树立“学练赛用”大融合的运动教育格局,一堂体育课,根据学生不同出勤次数和技能水平进行梯队层次的划分,形成课堂結构布局,打破“放羊式”的课堂形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营造学习环境、建立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是教师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正所谓“教,然后知不足”;开展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升华,以“教有所思”“教有所惑”“教有所悟”引导自己不断总结和创新。给予教师更多的拓展空间,教学形式、内容、管理策略等可灵活调整,形成教研互通融合的良性发展态势。

(3)第一堂体育课,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植入到每一名学生心里,为自己大学四年建立体育学习目标,根据“三自主原则”,学生可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运动时间,以兴趣为导向,鼓励和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学中有练”“练中有赛”“赛中有用”,学生的获得感更强,通过比赛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享受乐趣、锤炼意志”。与此同时,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育人者”和“教育者”,将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获取学生的认可,古语“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做有温度和有深度的教师。

(4)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调整后的教学比赛安排课时量约占总课时量的1/3,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初选、复选)进行区别对待,教师课堂的整体布局更鲜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课堂任务,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载体,学生自主建群,学习、练习、比赛融通,呈现互动互促的课堂氛围,结合助教的协助管理,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课堂结构整体可控且协调。建立不同层级的比赛体系,以课堂比赛为起始点,延展更多的赛事供学生参与,涌现的优秀学生可通过学校运动队集中训练,参与到更高的比赛中,在比赛中更好地享受运动乐趣,为学校争光。

(二)“学练赛用”新范式的效果应用创新点

1.教育主体互相转换体现课程思政

“学练赛用”既是学以致用的实施手段,又是高校体育课堂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互为主体性。“学”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表现为接受新事物,“练”教师为辅导,学生为主导,表现为掌握新事物;“赛”教师为客体,学生为主体,表现为反思与提高;“用”脱离教师,实现技能的未来致用性。“学与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过程,“赛与用”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和反思。教师从教一教会一不教,学生从学一掌握一致用。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关系的此起彼伏是化被动为主动的转变过程(图1)。

2.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定方法

注重过程考核,提升学习效果。根据俱乐部制课程出勤认定学分管理办法,每次出勤从技能学习、课堂参与、任务完成三个方面评定,确立优秀、良好、合格、差四个等级认定,从制度修订和完善人手,改变“刷课”的不良现象,学生总体评价依据俱乐部出勤认定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两个指标评定。

3.贯穿教学、科研、竞赛、社会服务

教师通过“学练赛用”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夯实教学基础。“学练赛用”更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在教学经验的凝练与升华的过程中,提升教学技能。“学练赛用”的教学新范式(图2)为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梯队建设提供了扎实的队员基础,竞赛也是对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印证。社会服务是对教学、科研、竞赛的有效检验,为学校与社会之间搭起四位一体的健康产业平台。“学练赛用”很好地将教学、科研、竞赛、社会服务四位一体有机的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达到良性循环。

4.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管理机制

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集体的互动与成长,在“学练赛用”新范式教學实施过程中,形成小组课堂形态,每个小组成员间的黏性互动需要长期维系,小组间通过练习和比赛建立互动和竞争,小组通过教师教育内容和课堂任务安排进行自我管理,凸显“自立性”,助教协助教师做好小组的课堂管理、场地保护、运动安全等,使课堂充满教育性和组织性(图3)。

三、“学练赛用”新范式的推广与评价

(一)推广应用效果

1.学生获取学分比例、体质健康水平和教师教研能力稳步提升

依托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学练赛用”新范式,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课堂教学的规范。自2017年起,学生获取学分比例逐学期上升。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稳中有升,从2017~2019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来看。及格率逐渐升高,不及格率逐年下降。

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至今体育教学部专任教师发表期刊论文共97篇,其中核心论文2篇,课题项目5项,会议论文8篇,其中国际会议6篇,国内会议2篇。专著4项,其中国家百佳1项。

2.运动队比赛成绩优异

2017-2019年,我校足球队、武术队、跆拳道队参加了国家级的体育赛事,并获得优异的成绩。足球队于2018年3月问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福建省赛区)。武术队于2019年7月出征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荣获个人项目金牌1枚、铜牌1枚,第五名2项跆拳道队于2017年9月和2019年7月先后出征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荣获铜牌1枚,第五名4项的优异成绩。我校在第十六届福建省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团体第二名。

3.校园体育文化峥嵘发展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从课堂、班级、院系、学校建立不同层级的校内比赛网,涌现的优秀学生通过运动队训练参与更高级别的比赛,组织“三对三”篮球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加强校间体育文化交流,201 7年7月校男子篮球队、2019年7月足球队先后赴日本京都文教大学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进行比赛与交流,圆满地完成了我校赴国外体育文化交流的任务,同时建立了我校国际体育交流的重要平台。

4.社会服务质量提升

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我校体育俱乐部在开展校内体育工作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一是教师技能服务方面,我部教师以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开展各项社会服务。二是学生技能服务方面,对周边社区、学校开展单项体育指导,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等。

四、总体评价

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论述,深度探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学成果构想和实践符合实际,实操性和应用性强,显见特色和创新点,真正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要求。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体育俱乐部考核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