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现
中国力量,砥柱中流
◎《人民日报》评论部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时间的年轮又添新的一环。“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如此判断。极不平凡,因攻坚克难而铭心刻骨,因奋斗而荡气回肠;一张答卷,写下战风斗雨的韧性,绘就凯歌以行的壮阔。
这一年,历史必将铭记。春节未至,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考出了家国同心、万众一心。庚子之夏,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28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影响,各地各部门以汛为令、闻汛而动,取得防汛救灾重大胜利。决胜之年,即便疫情汛情“加试”,我们依然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是万万千千的我们,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
这一年,步伐始终铿锵。百年不遇的疫情袭击全球,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面对冲击、挑战,中国保持战略定力,付出艰苦努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书写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答卷,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今年以来,在抗疫大战中挺身而出,在大汛大灾中勇毅担当,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风雨来袭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历史昭示未来,身处历史关头,面对重大考验,只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化危机、应变局,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千难而不懈奋斗、历万险而锲而不舍,我们才能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挑战与苦难吓不倒中国人民,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强。今年以来,纵有大灾大难,我们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纵有逆风逆水,我们改革以破、开放以进;纵有“卡脖子”难题,我们以“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九章”横空问世激发科技自立自强。前行路上,不管什么艰难险阻,不论何种沟壑丛林,只会锤炼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只会激励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内外压力会越来越大。2021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许多事情,明知难为而必须敢为;许多矛盾,反复较量但仍须交锋。“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比任何时候精神更饱满、士气更振奋、力量更澎湃。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是追梦人的征程。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前进道路上,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写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有删改)
1.善于引述论据。
不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必须具有“向心力”。不支持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不能成为论据。论据对论点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从正面支持论点的叫正面论据,从反面支持论点的叫反面论据。引述论据时一定要贴切,要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保持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三大攻坚战”“奋斗者号”“嫦娥五号”“九章”,文中引用这些事实论据简明概括,寥寥数语就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
2.正确分析论据。
在这篇评论中,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挖掘深度的关键。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一定要紧扣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只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有通过理性分析,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说理力量。
3.学会积累论据。
这篇文章所用论据范围之广泛,令人赞叹。考生应在平时就注重建立素材库,这样寻找论据时才能做到“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充分展示才华。考生可从课文中寻找论据,可从现实中寻找论据,或从历史中选取论据,可从文学作品中寻找论据,还可从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中选取论据。
铁骨铮铮爱国情
◎李欣凌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铁骨铮铮的爱国情,一次次唤醒我们的记忆。
犹记得那年仲夏,汨罗江畔,那人衣袂飘飘,风吹乱了他的头发,悲痛慢慢侵蚀着他的内心。他苦涩地望着这汨罗江水,波涛汹涌,“国破”二字不停地捶打着他的内心,压断了他最后的思想防线。江水奔流不息,淹没了那最后的白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最后,他独留一首《离骚》在这江面上回响。
铁骨铮铮爱国情,浸染了屈原的衣袖。
犹记得那时,白山黑水间,林海雪原里,他的身影穿梭在刀光剑影中。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队顽强战斗。他威名在外,敌人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寇对他又恨又怕,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其投降,他坚定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英勇就义。敌人剖开他的肚子,里面却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铁骨铮铮爱国情,在杨靖宇的血脉中流淌。
犹记得那年,他12岁,和同学闯进了租界,在那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高鼻梁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他们眼睁睁看着一位中国妇女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亲人在一旁抽噎着向巡警寻求帮助,却被训斥。围观的不少国人紧握拳头敢怒却不敢言。那天的修身课上,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何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一句话响彻整个教室,也传遍了整个中华。他就是周恩来,年纪虽轻,却心怀壮志!
铁骨铮铮爱国情,在周恩来的宣言中激荡。
爱国之火愈燃愈烈,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我们青少年将以新时代接班人的身份,接过历史的重担,继续书写新的篇章。我们当心怀爱国情,立志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不断充实自己,培养创新意识,时刻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作准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爱国之心永在!强国之志永存!
【福建安溪恒兴中学九年级(4)班,指导老师:章丽珍】
点评
考生列举了三位爱国志士——屈原、杨靖宇、周恩来,赞扬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少年,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铁骨铮铮的爱国情”。作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言辞精练,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