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胜利80多年过去以后,关于红军的文字资料更多地被发掘出来了。应该说,那个时代红军的作战和发展,的确对时局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连国外报刊也不时报道他们的消息。比如1932年,在湖北参加救灾行动的新西兰教育家、作家路易·爱黎(1927年4月21日来到中国,此后长期居住中國。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60年),便曾向国外报道过红军贺龙部“炮舰”在长江活动的消息。
当红军和国民党军殊死鏖战之时,外国记者始终把目光锁定在红军身上,一些敏感的记者开始意识到这支力量将是影响中国命运的武装。这种关注不免带着几分有色眼镜的味道,有些还有偏差,但毕竟为那个时代的中国革命者留下了印记。
这种关注不是从红军长征才开始的。例如,日本记者在1932年便在《朝日新闻》等报刊上开始登载他们对于红军的了解。
但对外界来说,陕北,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是红军长征后的集结地,也是他们走向抗日战场的起点。随着红军的到来,陕北成了一个国内外新闻关注的焦点,一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寻找着红军在那里留下的痕迹。
也有一些外国记者当时真的走到了红军中间,他们有着此时国内罕见的摄影和摄像设备,因此能够较好地记录下红军的真容。他们的记录,成为今天研究这支军队的重要依据。
有时候,他们记录的红军,与人们的印象多多少少会有些差异。然而,人们依然会看到这是一支多么有活力的军队。
责任编辑/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