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芳仪
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这一年,中国的光影世界也出现了诸多主旋律爆款作品,如反映抗美援朝的《跨过鸭绿江》、展现脱贫攻坚的《山海情》、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觉醒年代》等,引发了观众们一波又一波的关注和讨论。
看完《觉醒年代》之后,有年轻的网友忍不住感慨道:“一批革命志士用生命唤起了一个时代的觉醒,在那个年代,他们都还只是年轻人,那种情怀和责任担当让我辈汗颜!”
那一刻,我们发现,“主旋律”早已不是刻板说教的代名词了,甚至也不再是精彩好看、场景宏大的代名词了,它深深打动中国人的是其让人明理,让人共情,让人心潮澎湃,让人斗志昂扬的精神内核。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主旋律”
“主旋律”原本是一个音乐术语。1987年,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局长的滕进贤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主旋律”一词正式进入影视剧领域,意指那些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为主旨,激发人们追求崇高理想、催人奋进的影视作品。
其实在这一提法出现之前,中国的主旋律影视剧早已有之。特别是1949年至1966年的影视剧,可以说大部分是主旋律作品,尤以军事题材的作品居多。那个年代,英雄模范辈出,是英雄电影创作的大好时机,电影厂爱拍,人民群众爱看,《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都是代表作品。
这些电影风格朴实,充满时代气息,得到观众深切的共鸣。71岁的顾三大伯到现在都记得自己10岁生日那天的事。那天,爸爸给了他一毛钱,他欢天喜地地跑去看电影。偏偏那天电影院的放映机坏了,等来等去修不好,他在座位上睡着了。一觉醒来,电影已经散场了,他气得眼泪直掉。10多年之后,那部电影重映,他带着新婚妻子小范走进电影院,弥补了当年的遗憾。那部电影就是《鸡毛信》,虽然是一部儿童片,但不知为何,他们心中还像少年时那样激动。
1987年到1999年,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与发展进入更成熟和规模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主旋律电影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代表作有《开国大典》、《大决战》“三部曲”、《开天辟地》等献礼片;一类是模范人物题材电影,代表作有《焦裕禄》《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
1984年,顾三和小范省吃俭用存了一些钱,又向单位的互助储金会借了200元,终于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一年,他们的独生女儿小福恰好5歲。他们一家人在一起看过很多经典电视剧,其中公安题材的《便衣警察》、军旅题材的《高山下的花环》等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主旋律电视剧。小福读初中时,家里换了彩电,可以选择的频道也变多了,她和妈妈爱上了言情剧和家庭伦理剧。这个时候,顾三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不过,他也承认,有些主旋律影视剧,确实没那么“好看”,不仅说教意味浓厚,甚至有些假。
进入新世纪之后,主旋律电影有了重大变化。随着院线制改革的推进,主旋律影片也更注重观众的观影需求了。《云水谣》《风声》等影片采取全新的叙事模式,讲述人们爱国为民的故事。
2009年,小福带着老公孩子回娘家,请爸爸妈妈看了《建国大业》。这是一部大制作电影,共有172位明星参演。虽然小福的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数星星”上,但顾三的心里竟然有了一些安慰。不管怎么样,他希望女儿和自己一样,不要忘记过去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接下来的几年,他们一家又一起观看了《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以及更多好片。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有了新变化:题材上,除了“大历史”“大人物”,更多地讲述新时代小人物的生活;形式也有较多创新,如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短片组合式电影,就深受观众欢迎;制作更为精良,注重视听效果。这些改变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主旋律电影票房越来越好,《战狼Ⅱ》以56.8亿元票房坐稳国产电影票房总榜榜首的位置,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这些年,每到节假日,小福和老公就组织全家人去电影院看电影。顾三由此看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夺冠》《中国机长》等多部主旋律影片。这些电影里有很多令他眼花缭乱的东西,是过去那个看《鸡毛信》的少年完全不能想象的。他和老伙计们聚会时也谈到了电影,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电影比过去更好看了。
最令顾三意外的是,外孙女小纯也喜欢上“主旋律”了。这个00后以前总嫌弃顾三每晚都看抗日剧,说有些剧简直“太雷人了”,但她也陪着他看过《亮剑》《士兵突击》《闯关东》《潜伏》《暗算》《大江大河》……这些剧,她认为很不错。2021年,她给全家人“安利”《山海情》和《觉醒年代》。在她激动的声音里,顾三第一次感觉到,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一点都不比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少。
他们都是热爱“主旋律”的中国人。
为什么爱上“主旋律”
为什么一代代的中国人会爱上主旋律影视剧?
当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审视各种题材、各种形式的主旋律影视剧,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爱国”。无论是抗日、谍战、扶贫、反贪还是反映百姓生活以及新中国建设的影视剧,都离不开“爱国”这个主题。“爱国”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是将中国人的心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当我们通过影视剧回望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展望新中国的锦绣前程,不由得心潮澎湃,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爱上主旋律影视剧,是中国人精神上的自然需求。
顾三大伯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听着老红军父亲的故事长大,自己也经历了艰苦的年代,对于抗战年代的英雄人物充满了崇敬和向往。其实,在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心里,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历史,是他们的青春和记忆,借助观看主旋律影视剧,他们重温过去,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
00后小纯在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她缺少艰苦年代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但通过观看主旋律影视剧,她对过去那个年代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有感情。她说:“‘主旋律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无论是革命电影,还是扶贫剧,都在告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像小纯这样的观众大有人在,90后男生陈晓在观看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之后,忍不住在朋友圈写道:“我爱我的祖国,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代的主旋律影视剧都在不断进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题材上的“与时俱进”。当今中国人的胸怀里,不仅有对英雄的崇敬,对革命年代的铭记,还有对未来的展望,对民生的关注,以及更为广阔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情怀。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主旋律影视剧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热点议题,呈现更多元的更贴近当下生活的内容。
如今的主旋律影视剧,题材更为丰富多元。既有扶贫攻坚剧《山海情》《一个都不能少》、行业剧《巡回检察组》《破冰行动》、抗疫剧《在一起》《最美逆行者》,也有体育影片《破风》《夺冠》,还有科幻类影片《流浪地球》……即使是传统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角度和讲述方式上,也越来越丰富,既有大视角,也有小视角,既有大历史,也有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庭史、个人史。这些作品呼应时代,呼应人们内心的向往,引起人们的深切共鸣。
当然,主旋律影视剧之所以让人产生共情和热爱,也是因为它们越来越好看了。在献礼剧《理想照耀中国》总导演傅东育看来,如果年轻人不喜欢主旋律影视剧,“主创团队应该检讨自己的专业性”。
近年来,影视工作者在作品内容和制作上颇下功夫,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00后岳龙说:“现在的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有真实感了,人物不再‘伟光正,台词不再‘假大空。”《紧急救援》里的赵呈是执行海上救援任务的英雄,但通过他与女友的生活点滴,观众发现他冲动又有点小气的一面,这个人物十分鲜活可信。除此之外,细节到位也非常重要。拍《山海情》时,剧组去西海固的老村子挨家挨户搜集家具和生活用品,搭建起金滩村的场景。据说,附近居民来参观,一位老大爷顿时看哭了,说一下子就想起当年的苦。此外,创作者们不断梳理历史,不断体验当下生活,将影视剧拍得更扎实可信,也让更多观众在观影时产生代入感,产生共情。
中国主旋律影视剧在制作上的突飞猛进也是有目共睹的。《智取威虎山》那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震撼的视觉效果、精彩的故事编排,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流浪地球》的美术团队从线稿、上色到动态预览,设计了十几个方案,对置景车间的细节精雕细琢,最后呈现出史诗般的画面;《夺冠》加入与CINITY品牌的合作,采用48帧拍摄,部分场景采用96帧拍摄,提升了镜头广色域、高动态范围。中国影视人通过技术升级,不断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水准,带给观众更为震撼的观影体验。
一句话,创作者、出品方的工作做到位了,推出的影视剧主题正、内容好、制作精良同时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大家自然买账。
赢得未來,赢得中国人的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这是契机,也是挑战,只有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才能完成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社会尤其需要弘扬“主旋律”。
所谓“主旋律”,应是国家和时代最美好的内核,包含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与永恒价值,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影视剧是这一内核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方式,帮助人们抵达这个内核,完善价值体系,强化民族凝聚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如是说。
其实,每个国家都在拍自己的主旋律影视剧,虽然它们未必冠上“主旋律”之名。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等,通过塑造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影响了一代代的美国青少年。中国的影视人更应意识到身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然而不得不承认,中国主旋律影视剧曾因题材过于单一,表现形式陈旧,刻板说教较多,一度跟不上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现实中遇冷。与推出总量相比,优秀的主旋律影视剧依然是少数,想要赢得更好的未来,仍需多方努力。
当然,主旋律影视剧也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迎合市场。影视剧制作纳入市场经济范畴之后,出现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主旋律影视剧获得流量和票房,有利于影视剧制作和经营的良性循环。但创作者也要警醒,不能因逐利而忘记了社会责任,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主旋律影视剧赢得未来,赢得中国人的心,其关键在于,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人民既是影视作品的主体,也是它们的鉴赏者和评论者,创作者的工作价值也要通过人民的接受得到实现。中国影视人想要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能走歪门邪道,也容不得半分取巧。导演张永新在刚接触《觉醒年代》时,曾十分忐忑,怕处理不好这样重大的题材,然而与总制片人刘国华以及编剧龙平平沟通多次后,确定“要有勇气,堂堂正正地把这个故事讲好”。“堂堂正正”四个字在全剧创作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最后也“堂堂正正”地征服了观众的心。
中国的主旋律影视剧创作者还要提升专业度,练好内功,多出精品,这才是发展和升级的根本途径。这种发展升级,不仅仅是指技术层面的提升,也是指内容创作层面的发展。随着社会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具时代感和现代审美理念的作品会更主流,主旋律影视剧也应该要有更多新时代的语态、故事、视角。当专业能力上来了,创作者的自信心也就上来了,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从不缺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也从不缺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毛主席曾经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对于主旋律影视剧来说,赢得未来的另一个含义是赢得青年。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忘记年轻人这一群体。“年轻人是未来。他们不喜欢,不认可、不接纳,我们的作品还有什么意义?”
同时,我们的影视剧还应该走出国门,更加充满文化自信地站在全球化视野之下,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为中国赢得更多文化认同与理解。作为艺术创作者,尽己所能,去聆听时代声音,描绘时代图景,做时代的优秀记录者,何尝不是最幸福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