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山区杨梅大棚促早栽培技术研究

2021-06-23 11:01:52吴昌旺程慧斌林明明吴海锋任海英郑碎微
中国南方果树 2021年3期
关键词:东魁文成县露地栽培

吴昌旺,程慧斌,林明明,吴海锋,任海英,郑碎微,赵 斌

(1 浙江省文成县农业农村局,浙江文成,325300;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310021;3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莲头杨梅专业合作社,浙江文成,325305;4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林业局,浙江文成,325300)

文成县地处浙南山区,境内海拔差异悬殊,垂直梯度气候特征明显,具有典型的山地立体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8.3 ℃,极端低温-5.9 ℃,年降雨量1 797.7 mm,年日照时数1 723.3 h,属杨梅生长适宜区。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入梅,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20~30 d[1]。杨梅原产中国,是我国南方的特色果树,为浙江省第二大水果,浙江杨梅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2]。杨梅是浙江省文成县的第一大水果,至2019年底,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近4 067 hm2,产量21 854 t,产值2.38亿元[3]。主栽品种为“东魁”杨梅,以露地栽培方式为主。一般于6月上旬至7月中下旬成熟上市,鲜果采摘期长达45 d以上。由于文成县杨梅成熟期恰逢南方梅雨季节,雨水多、湿度大,导致采前落果严重,果实品质变差,不耐贮运,极大地降低了杨梅的商品性和经济效益,同时为病虫害提供了传播途径,导致丰产不丰收。

大棚设施栽培是杨梅生产中一项十分有效的新型实用技术,特别是在雨水较多的年份,具有促早、提质、增效的效果,推广应用前景良好[4-6]。为了提早“东魁”杨梅的上市时间,提高商品果率,延长市场供应期,增加种植户收入,针对杨梅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笔者从2018年开始“东魁”杨梅大棚设施促早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就“东魁”杨梅大棚设施促早栽培技术模式进行总结,旨在为优化和推广杨梅大棚促早栽培技术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试验于2018—2020年在文成县莲头杨梅专业合作社的杨梅园进行,位于黄坦镇莲头村。试验品种为“东魁”杨梅,树龄15年,树高2.5~3.0 m,冠幅4.5~5.0 m,株行距5 m×6 m。试验地为缓坡地,海拔386 m,黄泥砂土,pH值5.1,有机质含量19.58 g/kg,土层深厚,肥力中等[7]。

大棚架式:依据杨梅园地势顺势搭建热镀锌连栋钢管大棚,肩高 5.5 m,顶高6.5 m,单栋宽8 m,树冠顶部与棚顶保持1.5 m。侧顶部和大棚两侧安装摇膜通风口,便于通风降温,每个棚内中央悬挂温湿度计。配套安装喷滴灌设施,保障供水。

大棚覆膜:选择高透光、高保温、无雾滴、无尘、无毒的聚乙烯膜(PE)为宜,规格为0.07 mm。大棚覆膜时间为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初,选择无雨、无风或微风时覆膜,防止强对流天气对大棚的破坏。覆膜后注意防雪压棚,采后及时揭膜。

1.2 试验方法试验设大棚设施促早栽培为处理,露地栽培为对照,单株为重复。选择树势中庸、结果正常、管理一致的大棚设施促早栽培和露地栽培的“东魁”杨梅各5株作为观测调查树。

物候期:记录大棚设施促早栽培和露地栽培杨梅树的萌芽期、始花期、盛花期、着果期、硬核期、转色期、始采期和终采期。

果实品质:成熟期在树冠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采5只成熟一致、大小均匀的果实,每处理各5株共250只果实,测定大棚促早栽培和露地栽培的杨梅果实品质,包括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维生素C含量、钾含量、单果质量、可食率等指标。单果质量采用电子天平测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手持折光糖度测定仪测定5次取平均值;可食率=(果实鲜质量-果核质量)/果实鲜质量×100%;总糖(以葡萄糖计)按GB 5009.8—2016标准测定;总酸(以柠檬酸计)按GB/T 12456—2008标准测定;维生素C含量按GB 5009.86—2016标准测定;钾含量按GB 5009.268—2016标准测定。

产量:统计大棚促早栽培和露地栽培果实采收量和采前落果量。成熟前5 d,在树冠下部铺设收集网,隔天收集统计落果情况。采摘期隔天采收统计果实采收情况,同时根据《杨梅质量等级》(LY/T 1747—2018)规定的分级标准,统计商品果量、优质果量,计算采收率、落果率、商品果率及优质果率。

经济效益:调查大棚促早栽培和露地栽培杨梅的经济效益。调查杨梅市场销售价格,统计观测点杨梅实际产量,计算设施折旧费及附加管理投入成本,计算大棚促早栽培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东魁”杨梅物候期的影响经连续3年试验观察,大棚内杨梅物候期均比露地栽培提早,1—2月棚内气温明显高于棚外,萌芽期较露地栽培提早42 d以上,着果期较露地栽培提早35 d以上,4月下旬开始大棚内外气温差异渐小。2018—2020年大棚“东魁”杨梅始采期分别为6月3日、6月2日和6月2日,分别比露地栽培提早20、22和17 d成熟上市;大棚杨梅采摘期长达21、23和22 d,而露地栽培杨梅受多雨等不利天气影响,采摘期仅10、11和10 d。杨梅大棚栽培提早成熟和延长采摘效果明显(见表1)。

表1 大棚促早栽培对“东魁”杨梅物候期的影响 月/日

2.2 对“东魁”杨梅品质的影响大棚促早栽培的“东魁”杨梅单果质量、可食率等均明显提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和2020年,可溶性固形物差异不显著,但2019年因整个杨梅采摘季为梅雨季节,可溶性固形物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维生素C含量、总糖(以葡萄糖计)、总酸、钾含量等指标差异不明显(因只有1年的检测数据,未进行差异性分析)。2018—2020年,大棚“东魁”杨梅单果质量分别为25.5、25.2和24.7 g,明显高于露地栽培的22.6、22.5和21.8 g,达“东魁”杨梅特级果标准[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稳定达到12.3%以上,分别为12.4%、12.3%和12.5%,较露地栽培的11.5%、10.4%和11.7%明显提升(见表2)。大棚杨梅果实外形规则,肉柱饱满,有光泽,甜酸适口,稳产质优,而露地栽培杨梅果实易受雨水等不利天气影响,品质表现不稳定,个别年份出现糖度下降、风味变淡、色泽暗淡等现象。

表2 大棚促早栽培对“东魁”杨梅品质的影响

2.3 对“东魁”杨梅产量的影响大棚促早栽培的“东魁”杨梅产量略低于露地栽培,但差异不显著;而采收率、商品果率、优质果率明显高于对照,落果率明显低于对照。2018—2020年,大棚促早栽培的“东魁”杨梅平均采收量分别为27.2、31.2和31.9 kg/株,较露地栽培分别增加5.84%、61.66%和23.64%;落果量分别为1.9、2.7和2.5 kg/株,较露地栽培分别减少81.44%、83.64%和74.75%。因大棚栽培棚内小气候可控,具有保温促早、防虫避雨的效果,可保持连年丰产丰收。2018—2020年,大棚促早栽培杨梅采收率稳定在92%~94%,较露地栽培提高20~38个百分点;落果率控制在6%~8%,比对照降低20~38个百分点;商品果率稳定在80%~89%,比对照提高17~33个百分点;优质果率稳定在46%~53%,比对照提高13~20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大棚促早栽培对“东魁”杨梅产量的影响

2.4 对“东魁”杨梅效益的影响由表4可见,2018—2020年,大棚促早栽培的商品果产量分别为7 740、8 070和8 280 kg/hm2(以300株/hm2计)。由于上市早,品质优,鲜果售价保持在80~120元/kg,产值分别达61.92、88.77和99.36万元/hm2,较露地栽培分别增加49.4、75.83和83.3万元/hm2。扣除年大棚设施折旧费、附加管理成本等,较露地栽培分别增加效益40.9、67.03和74.5万元/hm2,可两年收回投资成本,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表4 大棚促早栽培对“东魁”杨梅效益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大棚栽培因其具有避雨防虫的功能,生产环境可控性强,杨梅不易受梅雨等不良天气影响,可实行分批完熟采摘,能有效延长采摘时间,且单果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商品果产量和品质更稳定,经济效益好。“东魁”杨梅大棚设施栽培后,促早效果明显,成熟期提前17~22 d,鲜果有效采摘期达20 d以上,比露地栽培延长11 d以上,试验结果与王引[4]、邹秀琴[9]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而露地栽培的杨梅受当年天气影响大,如2019年,文成产区杨梅成熟上市期恰逢梅雨季节,连续的阴雨天气,造成杨梅大量落果,糖度降低,风味变淡,效益相对较低。大棚设施促早栽培是目前杨梅生产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一种栽培模式,投资回收率高,两年可收回全部投资成本,但一次性投资大,管理水平高,可进行小范围试验示范推广。

猜你喜欢
东魁文成县露地栽培
白东魁和东魁不同发育阶段果实花青苷组分及含量差异分析
圆梦微心愿 爱心助成长
下一代英才(2020年8期)2020-09-24 03:11:22
土施硫、硼肥对‘东魁’杨梅生长、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果树(2020年2期)2020-07-25 02:14:28
无纺布在露地栽培克瑞森葡萄上应用技术及作用
河北果树(2020年4期)2020-01-09 16:06:08
浅论文成县农房集聚发展现状及创新型策略
东魁杨梅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7:54
露地荠菜有机栽培技术
张掖市无公害露地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新农村(2017年5期)2017-05-22 17:15:46
三类空间开发评价与划分研究
设施和露地栽培对金针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