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艳,秦秀菊
回顾性分析2020-02-19—2020-03-23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收治的176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了解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现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COVID-19确诊患者176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0例(41.88%),女1027例(58.12%)。患者年龄6~100岁,平均(58.83±15.01)岁。轻型25例(1.41%),普通型1435例(81.21%),重型241例(13.64%),危重型66例(3.74%),该项研究发现危重型患者男性发病率高,而轻型、普通型、重症型女性发病率高,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4,P<0.01)。轻型、普通型相比较,重型与危重型年龄大,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98,P<0.01)。患者并发较多的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该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诊断及分型标准所有确诊患者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的COVID-19诊断标准[1],临床分型参照该诊治方案分型标准。
1.3 数据收集通过院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数据,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对数据进行核对和审查,收集的信息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疫情接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之间或连续变量与分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症状与体征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发热950例(53.76%),咳嗽925例(52.35%),乏力508例(28.75%),胸闷憋气328例(18.56%),呼吸困难25例(1.41%),头痛24例(1.36%),头晕19例(1.08%),意识不清9例(0.51%)。患者入院平均体温(36.44±0.39)℃(34~39℃),入院体温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1,P=0.65)。患者住院期间最高体温均值为(37.12±0.41)℃(34.2~40℃),住院期间最高体温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16,P=0.00)。患者入院平均呼吸频率(18.35±1.89)次/min(0~36次/min),入院呼吸频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P=0.00)。患者入院平均心率(86.87±15.14)次/min(0~157次/min),入院心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4,P=0.14)。患者入院平均动脉压(99.43±13.08)mmHg(0~148 mmHg),入院平均动脉压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10,P=0.00)。
表1 一般资料
2.2 实验室检查该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常规检测,其中白细胞计数的平均值(6.10±3.10)×109/L(1.20×109/L~97.20×109/L),白细胞计数最高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入院白细胞计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13,P=0.00)。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平均值(3.85±2.32)×109/L(范围0.61×109/L~51.32×109/L),最高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25,P=0.00)。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 (1.64±0.61)×109/L(0.06×109/L~5.81×109/L),最高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入院淋巴细胞计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26,P=0.00)。单核细胞计数的平均值(0.42±1.02)×109/L,最低单核细胞计数0.08×109/L,最高单核细胞计数42.13×109/L,最高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入院单核细胞计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1,P=0.86)。超敏C反应蛋白的平均值(10.26±30.47)mg/L,最低超敏C反应蛋白0 mg/L,最高超敏C反应蛋白279.44 mg/L,入院超敏C反应蛋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42,P=0.00)。
2.3 预后截止到2020-04-04,共1256例(71.08%)治愈出院,477例(26.99%)好转,34例(1.92%)死亡。轻型组与普通组无死亡病例,重症组病死率为4.98%(12/241),危重组病死率33.33%(22/66),组间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9,P=0.00)。死亡原因:呼吸衰竭14例(41.18%),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17.65%),脓毒症休克4例(11.76%),心力衰竭1例(2.94%),电解质紊乱1例(2.94%),脑出血合并脑疝1例(2.94%),慢性肾衰竭1例(2.94%),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室颤1例(2.94%),膀胱癌2例(5.88%),肺癌2例(5.88%),乳腺癌1例(2.94%)。
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相关研究认为SARS-CoV-2通过S-蛋白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和细胞蛋白酶TMPRSS2结合进而感染人体细胞[2,3],会导致呼吸道、心脏、消化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4]。人群对其普遍易感,病毒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少数经气溶胶与消化道传播[5]。
该研究发现轻型与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女性患者较多,危重型男性患者多,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6,7],考虑可能与女性X染色体和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但与部分研究存在出入[2],考虑可能样本量有关。患者发病年龄为6~100岁,提示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分型患者的平均年龄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危重型患者平均年龄最大,平均年龄达71.44岁。合并基础疾病中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轻型与普通型合并基础疾病比例低于重型与危重型,这与既往报道一致,提示年龄较大且合并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是COVID-19高危人群[2,7]。该研究中普通分型占比最高,达到82.21%,较相关研究比例偏高[5,8]。患者的主要表现发热53.76%,咳嗽52.34%,乏力28.75%,其次为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与相关研究相似[2,7]。入院时体温与心率与疾病分型不存在相关性,而住院时的最高体温、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与疾病分型存在相关性,提示临床可以通过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高体温、呼吸频率、与平均动脉压来预测疾病的危重程度。
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进而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及免疫细胞变化,部分患者会进展为ARDS和脓毒症休克,进展到多脏器功能衰竭[2]。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大部分是升高的,这提示机体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存在混合感染的可能。淋巴细胞计数与疾病分型间存在负相关,且大部分淋巴细胞计数是降低的,这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消耗了大量免疫细胞且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低淋巴细胞计数提示疾病预后不良[2,6,9]。
该研究的病死率为1.92%,与相关研究的病死率略有差别[10,11],这可能与样本量及入院患者的疾病分型有关。在真实世界中,会存在无症状患者或症状轻微患者,并未到医院就诊,实际病死率可能会低一些。该研究中死亡原因最常见的为呼吸衰竭,部分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部分患者死亡原因为基础疾病或伴随疾病,如各种肿瘤患者,这样实际病死率可能会更低。该研究中轻型和普通型组无死亡病例,重型与危重型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识别,早期隔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2,11]。
该研究的局限性:(1)该研究为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病例数量有限,需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2)在真实世界中,会存在无症状患者或症状轻微患者,并未到医院就诊,实际病死率可能会低一些。(3)该研究中患者的死亡原因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脓毒症,还包括基础疾病导致死亡,如各种肿瘤患者,这样实际病死率可能会更低。
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多见,重型、危重型以高龄、男性患者发病率高,合并基础疾病多。发热、咳嗽为最常见症状,低淋巴细胞计数提示预后不良,该研究病死率为1.92%,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以上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