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飞,张占忠
(1.普洱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云南 普洱 665000;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湿地通常指水陆过渡区域,是人类及其他生物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其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水质调节、水源供给、洪水调蓄、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休闲游憩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然而,湿地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1,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湿地资源受到占用、排污等破坏,面积大幅度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3]。茈碧湖属于高原湿地湖泊,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人文景观,是“高原明珠”洱海的重要补给水源地之一,为大理州重要湿地,也是洱源县城重要的饮用水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该区域对维系洱海流域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6]。有研究资料显示,茈碧湖区域有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7]。20世纪80年代,茈碧湖水质达Ⅰ类水,90年代受开发利用影响,水质恶化为Ⅲ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对环境健康需求意识的加深,环境保护力度在逐渐加大,水质有所改善,现达Ⅱ类水质,但水污染防治形式依然非常严峻。文章基于茈碧湖国家级风景区土地利用类型,采用LDI方法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健康进行评价,以期对该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茈碧湖国家级风景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东北部(北纬26°07′~26°14′,东经99°52′~99°60′),矢量界线总面积为1811.30 hm2。该区域东面和北面为山地,西面和南面与坝区田地相连,湖面位于风景区的中部和西南面。茈碧湖南北狭长,为高原断陷溶蚀洼地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是洱海的源头湖泊之一。该区域气候类型为北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4 ℃,年平均降水为745 mm[8]。
数据包括茈碧湖国家级风景区国土调查数据(2019年调查)和风景区矢量界线。采用ArcMap10.2.2软件对部分土地类型进行合并统计,参照有关研究[9,10]定义茈碧湖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LDI相关系数,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类型与对应的LDI系数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茈碧湖国家级风景区的LDItotal指数。
LDItotal=∑%LUi×LDIi
(1)
式(1)中:%LUi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LDIi为表1中对应的LDI系数。
茈碧湖国家级风景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类型较为丰富(表2)。从表2可见,该风景区位置紧临人类生产生活区,土地利用类型较为齐全,种类达12种。从面积结构比例来看,占比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面积为864.99 hm2,是该区域的主体景观结构,面积占比达47.76%,其次为草地,面积为603.63 hm2,比例为33.32%,再次为林地,面积为239.34 hm2,比例为13.21%,第四为园地,面积为35.48 hm2,比例为1.96%,第五为耕地,面积为24.63 hm2,比例为1.36%。风景区处于山体和坝区的过渡区,因此存在村落、采石场等建设用地,但面积占比均较小。
表2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茈碧湖为洱海流域上游湖泊,由于其所处位置特殊,土地利用类型较为丰富,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归类(图1)。从图1可见,风景区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水体的北端和南端,村庄主要位于东北角,水体西侧部分区域受到道路分割;林地零星分布于景区东侧和北侧山坡;草地面积较大,连片分布于水体面山,受该区域地质结构影响,山体石漠化程度较高,因此林木生长条件较差,主要以草地为主;裸露地面积较小,零星分布于西北侧,主要为空地。
图1 风景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LDI系数分布
茈碧湖为国家级风景区,景点主要有茈碧湖和梨园,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升及景观升级,景区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通过LDI评价模型计算获得该景区LDI综合指数,为1.92,参考有关健康等级的划分[1](表3),目前该景区的环境健康状况为“健康”等级,但较接近“一般”等级,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可通过湖区面山植被修复,湖滨带生态修复、还湖截污及湖区禁止船只通行等措施来改善景区生态环境。
表3 健康等级LDI值分级
(1)景区土地利用类型较丰富,主要以水体为主,其次为草地,再次为林地。
(2)景区四周分布有建设用地、耕地、园地等干扰较大的用地类型。
(3)景区面山植被较差,有较大改善空间。
(4)景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等级为“健康”等级,但环境保护形势较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