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林
(内江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企业想要在行业中获得竞争力,必然要进行创新。产品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产品创新具有复杂性和难以实现性,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无法完成,需要与外部企业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关系质量,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另外,产品创新需要不断获取新知识,如行业需求变化知识、消费者喜好知识等,良好的供应链关系质量有利于企业从外界获取相关信息。但往往这些新知识具有冗余性、强隐藏等性质,需要设置一些机制对知识进行治理,以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再将这些有效信息运用于产品创新中,得到更多创新的机会。另外,在创新发展中往往会经历失败,能否从失败中学习以获得经验教训是下一次成功的关键,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鉴于此,本文构建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分析失败学习在两者之间是否发挥中介效应以及正式知识治理在两者之间是否发挥调节效应。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外部利益相关者即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与企业本身组成一个整体,企业想要取得成功,不只是考虑单个企业的利益,良好的供应链关系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良好的关系质量可以为企业获得较多的合作伙伴,与合作企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获得创新资本用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关系质量可以维系和巩固关系的稳定。
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产品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载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才能完成。文献研究表明,企业间良好的关系会对企业创新有重要作用:Neutzling等[1]研究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合作关系对新技术的开发有促进作用。于茂荐[2]分析2012~2016年制造企业样本数据得出:供应链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和客户)创新绩效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关系。杨洁辉和苗长虹[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供应链关系质量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王继光等[4]研究发现供应链伙伴信任关系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综上,本文提出假设一:
H1: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企业产品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失败学习是从过去失败的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调整方向,对未来重新规划,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同样,企业不仅仅从自身企业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发展未来,也可以从供应链企业的失败案例中学习,一方面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发生,另一方面从失败中找到新的突破口,用于自身的发展。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如信任和承诺关系使得伙伴间能够更愿意分享失败经历,如相互分享各自企业的失败的案例,获得失败学习的资源,促进失败学习活动的展开。从失败的案例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理论研究表明,供应链利益相关者间的良好关系可以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有利于企业进行失败学习。良好的关系质量也会降低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成本,包括失败经验的获取,也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异质性失败知识,开展失败学习活动。综上,本文提出假设二:
H2:供应链关系质量与失败学习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间常常通过组织学习来沟通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用于企业发展。失败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企业通过分析外部企业失败的经历,总结经验,挖掘失败原因,用于自身创新中去,进而提升创新绩效。已有学者对失败学习与企业创新的作用进行研究:Carmeli等[5]从多家科技公司数据分析出:通过失败学习既可以得到直接经验,如失败原因,又可以得到间接经验,如新的商机,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学习都有利于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另外,企业创新的成功往往会经历数次的失败,只有正视失败,在失败中不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突破口,才会创新成功。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三:
H3:失败学习与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知识治理是对企业获得的内外部知识进行转移、交换和共享,即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知识发挥最有价值的作用,其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学者Grandori于2001年正式提出[6]。知识治理有工作设计、领导权及组织系统的正式组织组织机制,即正式知识治理,也有组织公平、网络关系、管理层支持等非正式组织机制,即非正式知识治理[7]。本文主要研究正式知识治理的调节作用,即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正式的知识治理机制进行完善,作用于企业产品创新中。
正式知识治理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些正式的机制和制度如工作设计来保证知识的合理运行,更好地运用到企业创新中。当企业间的关系越友好,企业可以获得的外部知识就会更多,但这些资源往往具有笼统概括等性质,并不能直接用于企业创新中,需要企业对外部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设置适当的知识治理机制,筛选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使关键信息和技术在企业创新中起到最好的效果。综上,有效的知识治理机制可以对新知识进行整合、分类、识别、利用等,深入探究更多的隐性知识和关键技术,以提升产品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四:
H4:正式知识治理在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综上分析,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产品创新绩效和失败学习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失败学习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5:失败学习在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图1 概念模型
本文数据测量采用Likert5点计量法,从1~5同意程度逐步加深,被调查者根据个人对本企业的实际体验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打分,在“1~5”之间选择。
自变量“供应链关系质量”量表借鉴了Lai等[8]的量表,共6个题项;因变量“产品创新绩效”量表主要参考Griffin 和 Page[9]、陈劲[10]的研究,共8题项构成;中介变量“失败学习”参考Carmeli等[11]的量表,共6个题项;调节变量“正式知识治理”的测量参考曹勇等[12]的量表,共3个题项。所有量表在正式调研前均根据实际反馈作了适当调整。另外未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选择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3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数据收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大多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和少数服务企业,涉及到的行业有:服装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问卷发放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400份,走访发放100份,回收问卷283份,其中有效问卷251份,有效率达到50.2%。从回收数据来看,企业规模大都在100人以上,占了72.9%;企业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占21.9%,民营企业占46.61%,三资企业占26.7%;行业方面,高技术制造业42.6%,一般制造业占25.1%,服务业占14.3%。
本文运用SPSS25.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信效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阈值0.7,通过信度检验;AVE值、KMO值均大于阈值0.6,通过效度检验。在表2中,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各个变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
表1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运用软件SPSS25.0对所构建的概念模型进行检验。在检验调节效应前,对各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从回归分析结果表3可以看出,7个模型D-W都接近于2,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模型1可以看出,3个控制变量中,只有企业年龄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模型2验证了供应链关系质量(β=0.512,p<0.001)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H1得到验证。模型3验证了中介变量失败学习(β=0.580,p<0.001)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H3得到验证。模型4加入了中介变量失败学习,显示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均对因变量有正向影响,但供应链关系质量(β=0.273,p<0.001)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降低,所以失败学习在两者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H5得到验证。在模型5中,加入调节变量正式知识治理,可以看出,供应链关系质量(β=0.319,p<0.001)和正式知识治理(β=0.345,p<0.001)均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型6中,为了验证正式知识治理的调节效应,加入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从结果来看,交互项(β=0.154,p<0.01)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H4得到验证。模型7验证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对失败学习(β=0.548,p<0.001)的正向影响,H2得到验证。
表2 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与区分效度
表3 模型层级分析结果
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产品创新绩效和失败学习均有正向影响作用,即加强供应链关系不仅可以提升产品创新绩效,也可以促进企业进行失败案例的学习。
(2)失败学习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即经常进行失败学习可以为企业创新带来新思路与新发展。
(3)失败学习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供应链关系质量不仅能直接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失败学习间接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4)正式知识治理在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产品创新绩效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说明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正式知识治理可以使知识最大限度的利用于企业创新中。
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源,用于企业的发展。良好的供应量关系质量如信任关系和承诺关系可以加强伙伴间的合作,更愿意进行知识共享、分享失败的案例和聆听他人分享的知识,这部分宝贵的资源可以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资本。另外企业要正视失败,经常开展失败学习的活动,不仅要从自身失败的事件不断改进,与也要从供应链企业的失败案例中获取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一方面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另一方面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发现。领导者在工作中,要鼓励员工多找问题,勇于面对失败,在失败中学习和进步,多多解决问题。最后,企业要建立适当有效的正式知识治理机制,让外部获得的冗余知识精简化,发挥最大的价值,如设置奖赏机制,组织结构以便知识性人才进行知识的筛选,鼓励跨部门间的交流、提出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