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多远,学习在路上

2021-06-23 00:29文_李
传媒评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评论员选题

文_李 攀

2018年7月,我从南京大学毕业,进入浙报集团工作。3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在这里遇到了许多在业务上耐心指导我的领导和前辈,也获得了不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在党媒工作,不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更是一种深沉的责任和情怀;不是一个偶然选择,而是一种长期的内在追求。

入行——光靠课堂学习还不够,要到实践中求索

我和党媒的情缘也许要从儿时说起。上小学时,在镇上工作的二伯隔段时间就把他订阅的报纸带回来,家里存放着许多旧报纸,让我有机会经常读报。生活在湖北省西北部一个封闭大山里,报纸上的文章仿佛为我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

上大学,我就读于南京大学新闻专业。从大一开始,我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到《中国青年报》江苏记者站实习。第一次采访是我独自去贵州省月亮山,穿过层峦叠嶂终于抵达了一个深山里的小学,而那位采访对象却不怎么愿意接受采访,我前后磨了一个星期,终于写出一篇人物报道。

在《中国青年报》的实习,极大地锻炼了我,使我初步具备了较好的新闻采写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我至今记得采写一些调查报道时,那种深深的焦虑感,那种寻找线索的艰难,也记得因为一些调查报道推动相关部门的决策调整而带来的成就感。印象深刻的报道有《考研生之死》《一名初中生破灭了的“黑客帝国梦”》《一起传销命案背后的迷途人生》等等。

大三暑假,我到《人民日报》总编室实习,在那里感受到《人民日报》探讨、打磨业务的浓厚氛围,在部门前辈带领下写了一些稿件。之后我又转到人民网网络视频部实习,接触完全陌生的领域——短视频。我学会了剪辑制作视频,主持运营的官方微博号涨粉20多万,收获较好成绩。我的毕业论文就是根据这段实习经历来写的,专门探讨新闻类短视频的传播力。

除了在传统媒体实习,我从大二开始,还尝试着运营当时南京大学最大的校园自媒体,几乎每天更新,平均每期阅读量都在8000以上。尽管我们团队只有两个人——我和一个学长,但以速度快、敏感性强、角度独特、轻松活泼甚至幽默的文字,赢得许多南大师生校友的关注。记得有一篇题目叫《野猪惊现仙林校区,南大或成全国最佳生态校园》,发布后3小时内阅读量突破10万。

毕业找工作时,我挑选了实习时的一些报道打印出来,有厚厚一大本,在面试时交给面试官。

成为评论员——广泛涉猎,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思考

2018年7月,我成为浙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的一名记者。刚工作时缺乏采访资源,我一方面多写一些小言论,第一篇稿子就获得报社总编辑好稿,比较惊喜;同时尽量多下基层,到一线采访。我经常和分社前辈深入温州的偏远村庄,在部门领导和前辈指导下写了很多稿件,也逐渐了解并适应了浙报报道的风格。

2019年初,我被调到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感觉压力很大。我打开浙报稿库翻阅,在网上查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发表的评论,整理起来,建立起资料库,学习如何写评论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比较优秀的评论员。

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在写评论的道路上摸索前行。2019年初,我第一次去北京采访全国两会报道前,翻阅了过去十多年浙报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大量评论,以及关于人大、政协制度的一些专业书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总算圆满完成两会报道任务。

在写评论的两年里,我有幸有4篇评论获得4个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在涉美舆论斗争中,还获得中宣部专函表扬。

《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稿子的版面图

我写过一篇广受欢迎的评论《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这是我在看新闻通稿时找到的一个选题。当时那篇通稿已发布多天,但我在翻阅时找到了令自己眼前一亮的细节,就试着进行深入而独到的阐释。如果没有长期学习培养起来的敏感性,也就发现不了这个选题。如果没有积累的知识,也很难对这个选题进行阐释。这篇评论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在《新闻评论实战教程》一书中写到,“评论就是我们的人生思考,人生思考就是一篇永远都在写着的评论”。作为评论员,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能够边工作边思考,边生活边思考,把思考所得变成笔下文章。但是想要思考出成果来,除了认真工作体验生活,还需学习和领悟。

写评论,让我有了以下三点深刻体会——

首先要加强学习。只有坚持输入,才能有持之以恒的输出。尽管媒体生态发生很大变化,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但是作为一名评论员,要提供优质内容,只能靠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深度,不断提高文字表达水平。

如何学习?评论方面的论文、研究著作和时评集如人民日报王慧敏老师的《下乡手记》,人民日报李泓冰老师的《世相中国》,央视慎海雄老师的《学习进行时》,清华大学刘瑜老师的《民主的细节》,中青报曹林老师的作品集等等,以及学政策学理论,比如浙报的理论周刊、《人民日报》理论版、《北京日报》每周一的理论周刊、《学习时报》等都是我的学习资料,帮我加深理解、积累知识、开拓思路。

其次要深度思考。评论员不仅要心中有数,更要心中有解,透彻理解其内涵和逻辑。比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什么是浙江?浙江打算怎么干?为什么要那样干?评论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看原文原著,深入理解每一项政策背后的逻辑,而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切忌照本宣科、原话照抄。拿到一个评论选题,在下笔之前要多想一想观点和思路,不断地否定自己,争取找到不一样的观点,然后进行纵深剖析,做到有理有据,让读者产生思想的启发。写评论不要在一篇文章中不停转换角度,不要每一个角度都是浅尝辄止,也不要总做随感式的表达而没有任何的思想增量。

最后要多多积累。我自己会根据法治、党建、乡村振兴、干部作风等积累一些优质评论和新闻素材,分门别类建立文档。另外,也尽可能多到一线采访,积累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在写评论时把透彻说理和生动事实结合起来,增强评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在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我在参观“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评论《互联网世界没有局外人》,受到领导、同事和一些与会嘉宾的肯定,实际上我就是把现场的观察与思考巧妙结合起来。

在短视频这种传播载体日益受到追捧的形势下,我还尝试在抖音等平台上发布视频类评论,已发布10条短视频,播放量累计超过百万,涨粉3000多。

做新闻报道——多学习佳作,多到一线采访

深度报道也是党报的传统优势。清代画家戴醇士谈作画时曾经说过,“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今年6月份,我被调到浙江日报全媒体深度报道部,成为原点工作室的一员。

在新的岗位,我发现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克服写评论时的说理冲动,多去摆事实,多进行叙述。在这种挑战面前,我想也只有学习,向同事们学,向优秀作品学,熟悉风格,掌握技巧。

我搜集整理了浙报发表过的优秀深度报道,分门别类地进行学习。2019年,浙报启动“三代新闻人 同走新闻路”融媒体特别报道,重返新闻现场,《一户人家十年间》《毛主席在浙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砍掉四千株桃树的错误必须纠正》《企业家的歌》《“腾笼换鸟”促发展》等佳作,我反复学习。另外,我尽量多去基层采访,多看多听多记,做个有心人,努力找到做深度报道的门道。

首先要善于找选题。既可以通过向基层和分社了解,延伸自己的新闻触角,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寻找值得报道的新闻;其次要善于采访,要深入一线挖掘,多到现场看看,多和人交流;最后要善于写作,把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运用材料。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记者不仅要会写,还要会拍照片、做视频,提升融合传播的水平。

报社新成立的原点工作室聚焦省委中心工作,致力于挖掘原点新闻、融媒传播浙江。如何把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意思,让时政报道传播得更远?这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解放日报等媒体的时政报道作品,不难发现时政报道创新的一些基本形态和风格,如图说类、观察类,这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目前,原点观察是原点工作室的重头产品之一。一篇观察类稿件看上去简单,背后要花很多功夫。为此,我仍然在揣摩、学习,边写边提高。

猜你喜欢
评论员选题
生物学情境化新高考复习选题例析
新年刊
谈诗词的选题
论新闻评论节目的看点
选题有误
以思想深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打造地方广播的评论架构体系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